圩堡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研究
——以皖中张老圩为例

2022-11-24 16:44冯明伟贾华霖赵礼晟
今古文创 2022年42期
关键词:张老民居空间

◎冯明伟 贾华霖 赵礼晟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1)

民居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早对人居场地、建筑物进行赅括的名称,民居建筑是对地域性历史文化的最佳诠释[1]。圩堡是皖中乃至江淮地区特有的地域性民居建筑,溯于晚清时期,淮军将领通过营造水圩及堡寨的方式用以兴办团练,抗击太平军、捻军,形成维系居住与防御功能相结合的民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将淮军圩堡规划为江淮地区的特色传统民居类型。其时卓越的肥西县圩堡民居群落,现因年代久远及历史性原因多数沦为破败或是濒临倒塌的建筑。这种融合了北方合院、江苏园林、徽派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的民居经历年代摧残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圩堡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研究,通过对于皖中张老圩民居特点与现状的分析,确立地域性民居空间的自然、人文更新设计条件因素,基于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原则,围绕布局、建筑结构、材料、生产空间的方面探索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策略。尊重地域审美对建筑形象陶染的同时,凝练出新时代空间机能的民居空间,又使得皖中优秀的传统圩堡民居文化得以赓续。

一、皖中张老圩民居特点与现状分析

(一)皖中圩堡民居特点

皖中圩堡民居是反映晚清社会状态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2]。合肥市肥西县境内有百余座圩堡民居。圩堡因地处皖中,隶属于交融了中原南北文化的江淮地区。圩堡民居凭仗三山(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及人工修建的水圩壕沟,又依托江淮地区本身具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人文观因而最终产生了面山环水且易守难攻的环境条件。

皖中圩堡民居交融南北方的建筑风貌。圩堡民居作为江淮代表性的建筑,其风貌具备了北方建筑的拓落不羁以及徽派建筑的吹影镂尘[3]。圩堡建筑对于北方硬山顶及南方悬山顶均有应用,其民居内部多为抬梁式木构,而部分圩内也保留了作为徽派建筑构件的马头墙。圩内含部分西洋风韵建筑元素又有不少石、木的雕琢纹饰,尽显华贵式样。

皖中圩堡平面元素由壕沟、吊桥、圩墙、碉堡、花园、宅院、岛等组成。布局以天井宅院为中轴,遵循坐南朝北的传统建筑文化,血缘关系为导向,即圩主、佃户、家丁、士兵由内向外的居住模式。圩堡内部造园多仿江苏古典园林,通过借景、叠山、营造庭院、植物搭配等方式,体现了内部闲居的诗情画意。不同淮军将领其圩堡内部布局略有差异,但构成形式基本一致。

在建筑材料方面皖中圩堡民居充实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办法。外部圩墙使用建造壕沟挖出的黏土进行夯土烧砖制成青砖清水墙,房屋建筑基本为砖木结构,墙体材料多为青石。毛石作为地基提升了稳定性。因地、因时制宜的建造形制成就了清末如磐石之固的圩堡民居。

圩堡民居建筑建造的风格、体量及其大规模地在皖中地区出现,研究皖中水圩民居对于现代建筑、室内装饰、古典园林的研究都有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皖中地区的文化与经济的弘扬和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皖中张老圩民居现状

张老圩位于皖中铭传乡周公山下,是淮军将领的二号人物张树声的故宅,张老圩与其余圩堡民居建造方式一致,坐北朝南、背山环水[4]。圩内壕沟将张老圩分为三个岛,共有两座吊桥相连接,圩堡内部有百余座建筑,功能明确、规模宏大。

张老圩于20世纪被改造成了学校,如今经过人为变更的这些单位已经荒废或改迁,建筑自此遗留。张老圩内目前仅有一座新修建还原其风貌的民居建筑,另外大门处有两颗古树,在枪林弹雨中仍存活至今,且生长到了门墙之中,后人为了不影响古树的生长于是选择拆除部分墙体供古树自然生长。皖中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性,时晴时雨,张老圩民居又因“背山”环境,故环境湿度较大,植物生长迅速以及社会性害虫增多。部分民居建筑植物笼罩,又经历风吹日炙、雨水侵蚀致使其顶部木构破损严重,立面墙壁抹灰变色、零落,带有传统建筑要素的窗棂断裂。抱鼓石等石雕遭青苔腐蚀严重致使地域性文化符号含混。民居建筑呈现残破样貌。

(三)民居现状的影响因素

人为变更以及自然侵蚀对民居的影响是昭然若揭的。在社会发展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对圩堡文化建筑遗产重视性不足且保护意识缺乏,大范围的拆建继而遗忘,最终损坏了民居原本的建筑样式、空间纹理,地域性文化研究以及相关保护工作受到滞留影响。经过人为变动到而今保护利用措施的进行,在这段真空期中圩堡民居遭遇了木材腐化、石质风化、植被泛滥等病害。对于民居的合理保护,一方面在于修建或制造时对材料的远见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后期开掘再到更新方法的实施性。

二、皖中张老圩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研究

(一)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原则

1.创新性。人居环境的状态是跟随时代发展而演进创新的,不同时代人们生活方式不同,民居建筑空间的性质也相应发生现代化的转变。从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五个需求理论角度出发,圩堡民居诞生之初是以其最基本的第二层级中安全需求所考虑的,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应追随更高的社交及自我实现需求。民居建筑空间的通过新结构的转变,能够明晰不同区域的功能,增添空间的多样性的同时也提升利用效率[5]。对新型材料的运用,一方面能够使民居建筑经久不衰、构建牢固,另一方面又满足居民的当代审美,不同的材料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创新性的民居建筑空间规划对应居民当代生活要求,更直观的提高生活质量。

2.传统性。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在新时代的作用下是需要去粗取精的,传统性是民居所固有的特性,民居的建造应当尊重且还原的传统的建筑风貌。现代建筑随斑驳陆离但同质化现象严重,无论从形式或功能上都完全的更新,这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上是四处碰壁的。在民居建筑空间更新设计上可保留原本的建筑风貌,在关键节点利用传统古法的手段进行设计更能体现民居在地性与传统性。整体民居建筑空间基于传统性的更新设计对弘扬地域文化、发展第三产业有积极的影响。

3.延续性。皖中张老圩民居残破现状的部分原因是时代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随着新时代发展,在民居建筑功能空间的更新设计上要遵循“绿色设计”(Green Design)中可持续、可循环、节能减排的理念。对空间的设计中可利用自然条件因素,提升民居建筑的延续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构建功能空间中做到尊重生活习俗并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延长民居建筑空间的未来实用性。

(二)张老圩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策略

1.造园布局的新设计。张老圩民居布局以防御性作为其根本性质,加之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根深蒂固从而使其民居建筑之间界限划分严格,互通性较低,花园作为圩堡内部构件占地面积较大,植物虽葳蕤却也繁杂,故对民居布局更新时应以交互、开放性为主旨。

(1)“天圆地方”的整体布局。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中整体园区采用中式传统造园手法,布局上运用“天圆地方”的理念,即传统圩堡外部边缘轮廓的“圆”,以及内部民居建筑排列形式的“方”,依托于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构成整个平面布局的表达。在进行民居建筑布局的更新设计时可以先从淮军圩堡的最具防御性符号的墙体入手,运用直线元素的片墙单元体象征原本曲线形式且闭塞的“圩墙”,片墙之间连接错落有致、隔而不断,形成半包围的开放式空间。

民居建筑布置打破原本封建且闭塞的格局,不再以中轴式的集中院落为主,而是以坐南朝北的方式沿同片墙的包围呈现与传统圩堡民居相仿的“外圆内方”整体布局。园内顺承传统圩堡民居中亭、廊的公共建筑设计,园廊部分采用单面空廊沿片墙设计,与凉亭连接,有遮阳、避雨的基本功能且利于排水。以主次道路划分民居界限,通过大空间营造小空间改变居住格局,内院外街,空间结构规划虽从简清晰,但空间形式变化多样,餍足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

(2)“园中园”的个体布局。个体民居中设计的庭院呈现“园中园”的形态,保障了空间私密性的同时又呼应了圩堡民居中内外圩墙以及天井宅院的构造方式。花园不再作为孑立的景观,而是在民居庭院内部以包围建筑的形式做种植与养殖区域,同样以古圩堡民居“背山”的传统思想在民居建筑北面进行植物种植。庭院内部的设计优化了空间合理性,使空间更有条理。设计尊重居民生活习惯,不仅淡化了建筑与自然的界限又使得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2.传统结构的新定义。张老圩民居建筑现多损毁或倒塌,故在更新设计时可使用新材料与旧材料进行融合混搭方法重新构建[6]。张老圩民居与同一纬度其他隶属于江淮地区建筑的风貌趋于近似。用传统江淮民居建筑构建形式、风貌做诱导再结合现代建筑材料穿插,形式功能均得以满足。

(1)公共建筑的结构构造。用以象征圩堡民居中“圩墙”的片墙作为形成公共空间的主体建筑,与徽派民居中的马头墙构建形制相似。为了简化片墙造型,其墙头轮廓有别于马头墙的轮廓阶梯状,因而墙头只有一阶且脊檐出头部分的长短一致。材料方面与沿用传统徽派民居的粉墙黛瓦,用白灰粉刷,青瓦构顶,整体风韵明朗且素雅。

张老圩民居原本便有凉亭这一构建,其作为公共空间的主体部分起到休憩、观景作用,强调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结合。公共空间设计的凉亭应用了旧结构新材料,采用传统的六角亭结构,顶部由雷公柱杵在中心,搭交金檩承重六条由雷公柱引申出来的由戗,搭交金檩承重与四条抹角梁相连接组成下方井字梁正方形的四角,由戗的第二部分为仔角梁,承重的为搭交檐檩,与井字梁相连,钢构玻璃组成凉亭的上架部分。下架部分与普通凉亭相仿,由檐枋、檐柱、吊挂楣子、坐凳楣子、花梁头基本构建组成。吊挂楣子应用通透的玻璃质料。檐柱采用钢构,混凝土柱础,一方面更好融入对周边环境,另一方面提高稳定性,不易损坏。

“灰空间”原本指的是建筑室内与室外之间过渡空间,而园廊作为民居建筑中的“灰空间”其结构形式十分重要[7]。更新设计的园廊顶部沿用传统坡顶造型,顶部青瓦、防腐木坡面及檐下的传统中式雕花,下部使用与凉亭一致的钢构混凝土承重柱,构建材料新旧结合蹲、形式丰富。

(2)私人建筑的结构构造。私人民居建筑是更新设计的主体,对于结构的使用更复杂,材料的运用更丰富。民居外部的屋顶部分设计保留传统的结构样式,简化屋脊、瓦等传统建筑元素,应用铝合金材料做屋顶,顶面形式凹凸有序象征瓦面铺装。房屋外墙立面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白墙抹灰,粉墙黛瓦,既保温又抗湿。在窗户设计上使用大面积的落地窗,采用钢构玻璃的材料加固其稳定性,提取张老圩民居现存建筑中的窗棂元素将其运用到窗户内部与玻璃贴合。庭院墙面用夯土结合砖石纹理构造,对于庭院的设计完全还原传统,增强与传统圩堡民居建筑风貌的协调性。

民居室内空间的顶部采用防腐木坡面,沿用传统的木梁以及抬梁式木架构,承重部分嵌入墙内,通过木架构的柱规划室内空间,在多层民居建筑中,一层使用钢架构延顺上层抬梁位置做支撑。厚实木楼板为每层分界地面,以混凝土作为辅助材料可做柱础。减少更新设计对传统圩堡民居建筑室内风貌的改变,完成新材料的结构构造。对于张老圩民居建筑内部原本因自然条件坍塌部分加以重视,与之相仿的节点应用传统结构现代新材料以设计加固。

3.空间营造的新策划。新时代的张老圩民居空间不单能够从平面布局这一横向维度上进行空间更新,还可通过高低错落的纵向维度再设计。以附加空间的性质来设计,运用不同高低层次来满足空间功能,并体现传统圩堡民居的建筑文化。

(1)“上升式”空间营造。在建筑的立面设计的活动空间则是公共性和隐私性的区间[8]。在民居建筑立面二层或三层营造半开放式的木构楼廊,顶层设计延伸的钢构玻璃观景平台,立足于高层的空间,达到“上升式”的空间营造。木构楼廊依托建筑立面与传统的挑廊相仿,但面积更大,交通、观景、晾晒等利用率更高。观景平台更趋向于小型的“屋顶花园”,提供给老人观景赏月,孩童嬉戏游玩的场地空间,对于高处的空间利用更易满足居民生活归属感。

(2)“下沉式”空间营造。为使庭院空间的高低层次更加丰富,提高空间利用率,个体民居院落内营造圆形“下沉式”空间,下降高度保持在三四阶左右。功能上能够收集雨水与排水,植物灌溉等取水工作更便捷。提供安静舒适洽谈环境以及观景视野,形式上用“围”的方式与传统圩堡民居中的“圩”呼应,形成半开放的围合空间环境,提高拉近居民情谊,提高村落认同感。

三、结语

皖中传统圩堡民居在新时代被“焕活”,新的空间格局被应用在传统民居中。本文通过对皖中张老圩民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提取更符合人居条件的构建方式,活化民居建筑。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探究空间更新的理念的方法,使当地文化与经济价值得到提升,通过民居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推动当地民生的建设,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并探索出适合皖中张老圩民居建设以及民生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张老民居空间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空间是什么?
民居摄影
创享空间
骂鸭记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