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沁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是在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下,并且结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问题所提出的。虽然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消费思想,但其消费思想在许多著作中都有具体阐释。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是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代背景的,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使得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并且通过工人与机器的配合,在相同的生产时间内,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劳动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此,各行各业都在其带领下飞速发展起来了,并且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伴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机械化的盛行,以前需要一定技术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因此工人被资本主义剥削的程度也就加深了,甚至出现了大量的童工剥削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有些学者在对其进行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有些学者则试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问题旨在为资产阶级服务。其中,对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形成影响较大的便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消费思想、重商和重农主义的消费思想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消费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地接收了他们的思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问题的认识,最后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消费思想。
马克思消费思想是马克思在列举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各种错误观点之后得出的,它具体地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几个概念,也解释了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第一、工人在生产时并不是通过想象就生产出商品,是需要付出,付出的是自己的劳动,是在消耗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时,工人自己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最终产生出来劳动产品。此时,生产也就表现为劳动力的消费。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动者在生产时,不仅消耗了自己的劳动力,还需要消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使原材料变成新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又指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第一、人通过吃喝,维持自己的身体。人需要通过对外界食物的摄取来获得营养,消费了食物,但是生产了自己的身体。第二、人在消费生产资料的同时也生产出了新的劳动产品。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作为劳动者,他们播撒种子,消费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但是通过劳动使其成为新的产品。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马克思指出,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第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是现实的产品。产品之所以是产品,只是在于它是活动者的主体的对象。例如,一辆自行车,如果没有人对它进行买卖、使用,那么它就只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自行车,并没有发挥自行车所能够为人们带来的方便人民生活地功能。任何一件产品只有在通过消费后才能成为真正、实在的产品。第二、只有消费者有一定的消费需求才会创造新的生产,例如,人们在消费自行车的同时,人们希望消费小汽车,于是人们希望消费小汽车这一个期望就为小汽车的生产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需要,也为生产小汽车创造出了直接的动力,小汽车这一新产品也就应运而生。有了需要就有了消费,同理,有了消费生产也就应运而生,如果消费者没有需要这方面的消费需要就不会衍生出这方面的生产。
生产从三个方面生产着消费。第一、生产出消费对象。人们在生活时住的房屋、用的工具、吃的食品等都是生产出来的,没有生产也就没有这些消费对象。第二、生产出消费方式。同一样的消费,由于生产的不同,消费方式也就不一样。比如出行,有步行、骑自行车、开车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创造出来的。第三、生产出消费动力。在生产出彩色电视机后,彩色电视机引起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动力。
马克思指出,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因为,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地消耗生产商品需要的材料,而不断被消耗的原材料又经由劳动者的劳动变成了新的商品。纺织工人通过劳动将丝线变成纺织品,在这个过程中,丝线在不断地被消耗,但这并不意味着丝线的消失,它只是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纺织品。
第二、生产与消费之间互为中介,相互依存。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另一类是需要通过再次加工而得,这一为了生产而消费的过程,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最好阐释。生产出来的商品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并且如果这个产品仅仅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并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没有最后这个消费的过程,那么这个产品最终也不能称作为产品。
第三、生产和消费都各自创造着对方。消费创造着生产,如果没有消费,生产行为可能不会最终完成,并且因为消费,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是观念上的产品,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一辆自行车如果不被使用、不被消费,那么这辆自行车就只能是可能性的自行车,而不是现实的自行车。生产创造着消费,有了生产,消费才有对象、方式和动力。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和分配的问题时,批判了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决定论,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三位一体”分配理论,即“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息和利润,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但是,土地本身是不能够带来地租的;地租的本质是一部分的剩余价值;劳动带来工资所需要满足的条件首先是这个劳动为雇佣劳动;而且只有劳动者通过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才会以工资的形式还回到劳动者手中;生产要素中的不变资本的部分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而也不会产生利息和利润。分配表现在两个方面,生产要素的分配以及产品的分配。由此可见,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中,生产在前,分配在后,先有生产后有分配。因此,生产决定分配,一定的分配方式决定于一定的生产方式。
最后是生产与交换(流通)的关系,交换是包含在生产之内的,交换也是生产与消费的中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者不是同一个事物,它们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各个概念之间密不可分并互相制约。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问题而形成的,但是他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当时,在当代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他的思想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问题的神秘面纱,并使我们清晰、深刻地了解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最终给予我们启示。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管理下、在人民的配合下,迅猛发展,但我国的消费率正在不断降低。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民没有正确看待消费,甚至有一部分人有这样一种观点,消费就是一种浪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较大,不同地区的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消费想法各不相同,即使是这样,也需要全民一起正确看待消费问题。
在我国,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上的占比差异较为显著。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在满足自身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精神消费;而农村居民更加重视物质消费,虽然他们也有精神消费,但他们的精神消费内容往往为以消磨时间为主的娱乐赌博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消费,对于城镇居民,因为其生活的地区的原因,物质消费相对较为充裕,而精神消费相对就比较匮乏。所以在消费问题上就需要在满足其物质消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他们进行精神消费,
可以在大众化的消费场所提供适度的轻奢商品来提高他们的物质消费水平,也可以在城市中修建湿地公园、植物园等利于居民在闲暇时间的精神消费;对于农村居民,因为地理条件、生存空间的限制,物质消费就已经较为匮乏了,更不用说精神消费的内容了。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国家帮扶、政策偏向、社会帮助等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也可以通过兴修公路来保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连接,还可以将相邻的农村地区联合起来共同举办促销活动,这些措施都便于他们进行物质消费,而对于农村中的一些消极的精神消费则需要各界合力去尽量解决,首先政府在其中主要要起带头作用,其次舆论要充分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最后农村居民则需要参加响应。马克思在消费理论中解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看待消费问题。
人民是消费的主体,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马克思提出的消费理论中的交换环节出现了极大的问题,消费为了享乐、盲目地进行消费甚至还有过度消费,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建立量入为出的正确消费观。
人们在工作之余、休息的时候,通过消费来放松身心,这是稀松平常的事,然而现在很多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放松,目的是追求更深层次的享乐,为了自己的一时之乐而进行了较为不理智的消费,一部分原因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社会的一些享乐思想传入到了中国,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享乐,甚至过分重视享乐;“跟风现象”现在在中国也屡见不鲜,人们有时在购买一些商品时,并不是因为自己需要或者说是自己喜欢,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拥有,所以自己也必须要拥有,这就导致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盲目、跟风消费,消费只是为了做比较,对自己真正的需求不明确;“网贷”是为了快速的获得金钱而在网络上进行贷款的行为,最近网贷事件频出,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观,不良的消费观引导大家进行消费,消费的还是自己未来的收入,也就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长此以往,就会引发过度消费,最终导致自己陷入消费陷阱。
因此,培养正确的消费观迫在眉睫。培养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对自己的收入有正确的认识,因为收入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收入决定着消费;其次,培养正确的消费观还需要了解自己真正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去进行消费时是因为自己需要某种商品或者所需要购买的某种商品对自己的生活有着促进作用,而不是购买就仅仅只为了别人有而我自己也需要有;最后,培养正确的消费观还要注意不要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里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当代中国受到了许多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西方的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就是打着消费的幌子来不断地促使消费者不停地购买。
中国人历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有了多余的钱也都是存进银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我们需要改变人民消费观,不是说将人民的消费观转变为只促进经济发展的消费观,而是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度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不仅仅是使人民注重商品消费而且也要注重服务消费和信息消费,注重服务消费也就是人们在消费中更加注意消费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一些无形的服务,注重信息消费指的是在服务中更加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等,需要注意的是注重服务消费并不等于铺张浪费,这是一种劳逸结合的良好方式,也是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去放松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来。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内容越发多样。试睡员、试吃员等新兴行业不断兴起且蓬勃发展。人们在商品消费时,不仅仅只注重商品本身的价值,更是在意消费商品时的个人体验,正如“海底捞”以优秀的服务而出名,春晚的“如此青绿”以弘扬传统文化而风靡一时,网红餐厅因环境优雅而广受追捧。这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越发提升,周末或者闲暇时,大多数中国人不再选择待在家里,去电影院观影、去景点游玩等都已经是人们度过假期的休闲方式,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从国家层面上看,虽然我国的消费率正在不断降低,但是国家可以推动人民群众消费并且出台一系列利于群众消费的方针政策,促进人们适度消费,并且可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各界可以联合起来开展一些有利于适度消费的社会活动,人们在各式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也会进行适度消费;从个人层面上看,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节约的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必须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度消费,正常的衣食住行等是必需的日常开支,马克思消费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便是提倡适度消费。
马克思消费思想虽然没有正式地在其著作中体现出来,但他的著作中处处都体现了消费思想。马克思的消费思想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马克思在列举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各种错误观点之后得出的。在他的消费思想中,他详细列举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明确地阐释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马克思的消费思想虽然是过去的理论,但是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适用,同时,马克思消费理论也指导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从要正确看待消费、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以及进行适度消费这三个方面给予我们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