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月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10331)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是法国激进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或灭亡》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般将这作为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该理论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存在相似性,这为研究女性、自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是将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相结合,更是对二者的超越。它努力消除以往压迫性的父权制、二元论等级制和人类中心主义,倡导关怀、公平的价值观念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模式,注重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人类与生态共存。
虽然李清照没有明确表示她使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也没有被认为是生态女性主义作家,但是她的作品毫无疑问体现了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例如,她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在诗词中体现出的女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以及对父权制的批判和反抗精神。
许多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天生与自然更为亲近,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她们试图从女性的身体结构与功能以及女性的社会角色两个方面来回应女性与自然较为接近的观点”。[1]41的确,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的养育者的角色,做饭清洁的工作,决定了她们更加关注水源和生活环境,拉近了她们与自然的距离。
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首先,道家崇尚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的阴阳和谐的观念体现了非二元论,强调人应该取法自然,而不是统治自然。其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自然被看作一位孕育万物的母亲,我们赋予了自然一个亲切的称号——大地母亲。总之,西方、东方文化都渗透着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许多女性作家由于天生感性细腻和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不经意地在其作品中表现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李清照有不少描写春天的词,《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表现了作者在明媚春天的喜悦之情,词作浅显短小,词中物象众多,但丝毫没有堆砌之感,画面与画面之间和谐紧密,描绘了温馨、静谧、闲适的景象,展现了青春少女的天真无邪和对自然的爱惜。上片“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几句点明时令,侧重描绘室内景致。万物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残烟飘出丝丝清香,午觉醒来,发现枕边有落下的花钿。李清照并不是整日沉醉于沉水、花钿、山枕的无聊女性。她有男性作家没有的细腻,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感的体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下片“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几句就是李清照用含蓄的笔触描述自然景物,渗出其细腻情感的句子。此时海燕还未归来,少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边的梅花已经过季了,绵绵的柳絮随风摇荡。昏黄时稀疏的小雨打湿了庭院中的秋千。在这片天地里,李清照和少女们享受这大自然带来的欢欣和自由。女词人倚躺在床上,任由她的首饰慵懒地掉在一旁,闺房香气氤氲,邻家的少女们愉快地玩着游戏。采用女性的视角,诗意呈现了少女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李清照词除了描写春天,也有对其他季节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关于夏天的;“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是关于秋天;“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关于冬天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向读者展示了女性与自然的和谐亲密,可见李清照生命中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律动。以上这些诗词极富画面感,也就是王国维所提倡的“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2],反映出李清照追求自然和本真的倾向。
李清照善于利用花的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审美倾向,一方面说明女性与大自然中的花卉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成为女性的精神家园。古代才子诗人失意时喜欢在作品中抒发心中的苦闷,往往这时的作品由于感情真挚而容易引起世人的共鸣,成为名篇,甚至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女性与男性一样,也有倾诉的需要,但是女性在“父权制”的压迫下缺少诉说的途径,所以女性选择了亲近大自然。通过对自然的诗意表现,可以抒发女性的精神世界,女性的痛苦心情往往在自然中能够得到安慰。正如法国作家莫罗阿所说:“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3]。
女性和自然有着相似的命运。史前社会是非支配性社会,那时女性的地位并不比男性低,甚至还比男性高,那时的人们也没有征服自然的念头,而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建立起了等级制度,男性逐渐开始了对女性的压迫与对自然的统治。正如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人就是指男人……女人在男人的意义上被定义和区别……女人作为偶然性的,次要的,与必然的和主要的部分相对立。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4]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森林被砍伐,动物被虐杀。自然在科学面前成为绝对的“他者”,自然从美丽旷野的家园变成了满足人类发展需要、被人类操控的机器,人类看待自然观点的转变也就是美国女性主义者卡洛琳·麦茜特所说的“自然之死”。这也让我们想到了蕾切尔·卡森的话“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5]在父权制、二元论的理论视域下,女性和自然都被边缘化,成了绝对的“他者”。
《礼记·内则》中有关于家庭生活的规定,“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6],李清照是大家闺秀,良家女子,却真实地抒写女子的闺中生活,这是不符合礼法的。即便是她的作品优美新颖,也免不了受到许多批评,不少人评论她的作品时,会带上性别烙印。封建正统观念认为: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7](史记·田单列传)李清照在丈夫死后的改嫁行为是她受到批评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李清照在词作中表现出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与礼法相对立,如饮酒、善赌等等。古代是不赞成良家女子喝酒的,而李清照却在众多词中直接表现自己饮酒甚至喝醉的行为,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中的“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念奴娇·春思》中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中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等等。李清照还痴迷于“打马”,还写了《打马图经》来介绍“打马”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她在《打马图经序》中说道:“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且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8]虽然宋代人好赌,但是像李清照这样痴迷赌博,则是离经叛道,不为世俗所容的。
作为一名饱受父权制压迫的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写道:“学诗谩有惊人句”,这句词闪耀着女性意识的光辉,表现了女词人对女性的社会处境强烈不满。李清照在千年前就觉醒的女性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李清照的诗歌表现了对父权制二元论的挑战。她关注时局、担忧朝政、同情百姓,利用讽刺诗发表对政治的见解,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封建制度下妇女的狭小天地,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朱熹也曾说:岂寻常妇人所能!
《夏日绝句》是一首言志诗,用项羽垓下兵败、乌江自刎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项羽兵败自刎、英武慷慨的赞美和对投降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讽刺。
其中“杰”“雄”通常指男性,“项羽”是男性,李清照追思项羽,追随他的气节,将这些词与女性联系起来,表现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这实际上是对男女二元论等级制的挑战。《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深刻分析了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抨击了唐朝统治者和奸佞,而且还映射了北宋末年昏庸的君臣,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李清照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劝告宋朝统治者,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李清照是主战的女词人,《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表现了她渴望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也冷静分析,提出了自己政治见解,具有理性光辉。
李清照的诗歌还表现了女性的生命价值探索。李清照在漠视妇人需求的封建社会利用词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和需求,甚至是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不得不说她是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
《夜发严滩》前两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采用互文的手法,说明了当时芸芸众生皆为名利而奔走,表达了词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人的嘲讽。后两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指愧对严子陵的山高水长之德而夜间来往钓台,表现了对汉代隐士严子陵钦佩之情。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名利观,李清照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利的枷锁,所以对自己感到愧疚,同时也展示了李清照不愿被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晓梦》是一首记梦诗,写作者某天早晨梦中遇见神仙的经历和醒来之后的感慨,全诗通过对作者与神仙们在一起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大量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如诗中写道“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梦醒之后对梦境还有无限留恋。同时也反映了李清照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压抑,“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喧哗”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概括,与梦境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脱离尘俗。全诗想象丰富,迷离恍惚,反映李清照对没有束缚的生活的向往和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天生就容易与自然建立亲密的关系,正如苏珊·格里芬所说:“我们知道自己是由大地创造的。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就是大自然。我们是观察大自然的大自然。我们是具有大自然观念的大自然。是哭泣的大自然,对大自然讲述大自然的大自然。”[9]但是在古代对男权主宰下的男女二元的反抗却不是容易的。虽然在古代,男女的不平等并不是一出生就注定的,但是深受男权社会毒害的女性往往会顺从男性的意识,也有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对女性做出严格的要求的,如编写《女诫》的才女班昭,强调女性应该对男性绝对顺从,严重加剧男女的不平等。一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也不例外,她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按照男性的审美塑造自己。
当赵明诚重返仕途时,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离别》写道:“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表明丈夫离开后自己对他的思念和慵懒,及《念奴娇·春思》中“玉阑干慵倚”,《点绛唇·闺思》中“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等等。都是表明因为丈夫的离去而惆怅的心情,可见,女性似乎永远也逃不掉男性的眼睛,丧失了主体意识。李清照显然是在无意识地遵守着男权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因思念丈夫而心绪惆怅是李清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反映出女性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主动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
李清照思想中确实闪耀着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光辉,也比“祥林嫂”“曹七巧”这样的女性进步许多,但是她的思想也有局限性,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时已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不过瑕不掩瑜,这也掩盖不了李清照思想的光芒。
西方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前期主要涉及哲学、伦理、文化等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才开始真正进入了文学领域。许多学者纷纷预言,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1]4。直到21世纪,生态女性主义开始在我国文学领域出现。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不是以理论的建构见长,而是用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分析、解读文本,一方面体现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研究文学作品的新视角,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审经典本文将会给人们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