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审美表现研究

2022-11-24 16:06:07邹蕙鸾
辽宁丝绸 2022年3期
关键词:宋金南戏杂剧

邹蕙鸾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具有鲜明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能”,传统戏曲服饰更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功能美的综合审美产物。人类发展至今,色彩已然成为一种能够展现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符号。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审美表现发展演进的探索,无疑有助于提高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表现的认知,进而帮助反思现代服饰设计的实践活动。

一、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审美表现

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中国传统戏曲高度凝练地展示着中国人的审美旨趣,而戏曲服饰更是具有四重审美表现,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功能美。本文以探讨戏曲服饰文化价值为主,从传统戏曲服饰的社会美与艺术美入手,分析其中所展现的人类审美活动特征。

(一)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中的“社会美”

戏曲所表现的无非是社会人生,在此基础上,传统戏曲服饰需展现出社会美。持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形态是传统戏曲服饰社会美生成与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前人对戏曲服饰社会美的总结发现,无论是等级制度下生成的戏曲服饰社会美、日常生活中生成的戏曲服饰社会美、民俗风情中生成的戏曲服饰社会美,还是特定身份的角色呈现出的戏曲服饰社会美,均体现出一个规则,即服饰成为群体划分的重要手段,或说服饰对人身份的明确化,其中色彩与纹样等均起到了重要的区分作用,如传统戏曲服饰对“上五色”与“下五色”的使用,便是等级制度下生成的社会美。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社会美,展现了人类通过服饰定位人类群体的经验与追求,这正是戏曲服饰社会美属性带给当下的启示。

(二)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中的“艺术美”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具有“艺术美”特征。与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社会美相比较,艺术美构成层次丰富,由服饰的外观形态、精神内蕴以及技术工艺三方面合力构成,若仅从传统戏曲服饰文化价值探讨,浅层的形态美与深层的象征性便成为讨论的关键。在服饰色彩范围内,丰富鲜明的色彩运用,能够赋予传统戏曲服饰强烈的装饰性,实现浅层的艺术美,即形态美;除此之外,因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写意性与程式化特征,故而传统戏曲服饰发展到后期基本区别于日常服饰,具有象征性,成为能够展现戏曲人物精神内蕴的文化符号,此时色彩所展现的是服饰的象征美,进而实现戏曲舞台美感的充盈与和谐,带给观者以美的精神享受。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艺术美,展现了人类对服装表现人类精神气质的经验与追求。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表现出社会美与艺术美,展现出人类审美活动中不同层次的经验与追求。这一认知基础有助于分析把握不同时期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审美表现,进而把握在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中色彩的作用与特征。

二、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色彩表现

色彩是服饰的三元素之一,无论是哪一种服饰都更离不开色彩。在不同时期传统戏曲服饰中,色彩的表现更是一种人类审美旨趣的的表达。从宋金杂剧、南戏至明清传奇,传统戏曲服饰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

(一)宋金杂剧与南戏服饰色彩展现社会美

目前,学界对宋金杂剧与宋南戏服饰色彩的研究极为有限,但仍可以从现有研究中一窥这一时期色彩运用之特征。在宋金杂剧与宋南戏的发展初期,角色形象以穿戴生活常服为装扮,服饰色彩以现实服饰为依托,逐渐形成了尊卑有别的等级服色规制。如在宋金杂剧中,“装孤”、“副末”与“副净”的服饰色彩,充分彰显了这一时期人们对色彩与等级制度的对应认知,其中“装孤”以紫、朱、绿与青为主,对应官僚阶层,而“副末”与“副净”以黄、白、皂、蓝等色彩为主,对应庶民阶层;而在南戏中常见的“脱白挂绿”现象,同样反应了色彩与社会身份的关系,所谓“脱白挂绿”便是脱去“白襕”穿上“绿襕”,角色人物发迹前后出场,通过服饰色彩变化清晰地表现出人物社会地位的变化,这在文人发迹桥段中十分常见,也是当时文人的一种生活理想。宋金杂剧与南戏服饰处于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早期,故而色彩运用展现出的是人类活动的社会美追求。

(二)元杂剧服饰色彩向形态美转化

时至元代,中国传统戏曲发展迈入第一个高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均逐渐走向成熟,其中人物角色趋向多元化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服饰扮相也比宋金时期更为丰富。整体而言,元杂剧时期的戏曲服饰有向程式化与装饰化发展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区别于日常服饰的审美特征。著名的元代忠都秀杂剧壁画中,演员服饰色彩艳丽,与多种纹样交相辉映,可见在这一时期,当色彩进入舞台美术后被整合,“形成独立于现实社会而又被受众群体认同的视觉感知体系与色彩符号序列”,逐渐向艺术美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艺术美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形态美这一阶段。

(三)明清传奇服饰色彩产生象征性

在元杂剧繁荣近百年后,明清传奇这一杂合了北杂剧与南戏长处的戏曲样式取代北杂剧成为我国戏曲的一座新高峰。时至明清,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已然不再是表征社会美与艺术形态美的简单符号,其所对应的文化意蕴在这一阶段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前人研究可知,在《古本戏曲丛刊》的五十余部传奇剧本中,红(朱)、青、白、黑、黄(金)、紫、绿、蓝等色彩,与不同的服饰类型及角色身份之间已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且能够展现出相应的、特定的文化意蕴。明清时期,角色服饰逐渐与现实生活脱离,人们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将角色类型服饰色彩固化,此时色彩的程式寓意与戏曲服饰的内涵都得到了增强,服饰色彩与戏曲人物的精神气质与品格道德的关联,使得戏曲服饰色彩有助于展现深层的艺术美,即象征性。

整体而言,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色彩的发展,自宋金杂剧、南戏至明清传奇,展现出从社会美的表征逐渐向深层次的艺术美不断靠拢的特性,这为当下服饰设计实践提供了多侧面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审美表现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色彩表现特征的分析发现,传统戏曲服饰色彩能够充分展现人类审美活动中的社会美与艺术美,设计者可以借鉴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对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表现,反思现代服饰设计活动,做到精准定位着装群体,确定具有文化底蕴的服饰风格。

(一)探寻社会美,定位着装群体身份

虽然中国传统戏曲发展至后期,戏曲服饰逐渐脱离日常服饰,但其色彩所蕴含的社会美,却在戏曲程式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定式,进而生成特定的文化意蕴。与此同时,传统戏曲服饰色彩与人物的对应,实则是以色彩赋予角色形象特性的有效手段,在强调突出个性的服饰设计潮流之下,现代服饰设计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即从穿着者入手,以社会美作为思考维度,对不同穿衣群体进行分类探究,在清晰了解群体属性与审美诉求的基础上,为穿着者提供与群体气质更为契合的色彩体验。

(二)挖掘艺术美,明确服装底蕴特色

色彩背后具有广泛的文化意蕴,能提升服饰色彩艺术美的表现认知,有助于设计者定位服装的底蕴特色,这是传统戏曲服饰色彩美学探究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又一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明清传奇色彩的程式寓意的形成,无疑为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设计者实现以“非传统”的方式去表达传统,用流行诉说文化底蕴,在迎合年轻消费者心理诉求的同时,提升群体文化认同的不二良方。

四、结语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审美表现,宋金杂剧与南戏服饰色彩侧重展现社会美,元杂剧服饰色彩开始向艺术形态美转化,而至明清传奇服饰色彩已然表现出深层艺术美。不同时期戏曲服饰中所揭示的色彩与审美表现关系,对现代服饰设计具有精准定位着装群体身份与明确服装底蕴特色的双重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宋金南戏杂剧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8:16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中华戏曲(2020年2期)2020-02-12 05:18:08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32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59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戏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40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0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中华戏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0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中华戏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