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晨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
“互联网+”模式本身就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并且已经在多个领域证明了其对于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国在大数据和移动智能技术日趋成熟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模式来匹配农业经济的创新虽然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数据化以及产业化发展,但往往存在一些缺陷。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离不开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改变,通过加强“互联网+”的应用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挑战,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仍存在乡村道路施工质量低、平整度差、未开辟道路多等问题,特别是道路的养护与后期管理,因为前期的道路建设标准低,所以后期养护成本、维修成本大大增加。农村的用电设施老旧、耗电量远高于新生产的设备,不少农民因此弃电。截至2021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显示,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79.8%,而农村仅为59.2%,农村与城镇的较大差距,降低了农民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当前农村情况下,开展电子商务,农贸市场与批发超市都存在缺少专业储存场所的问题,使农产品在等待往外运输时可能造成损坏,特别是目前仅有41.7%的农产品配备冷库,70%的肉与80%的水产品都因缺少设施无法进入冷链。由此可见,农产品的产地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的重要决定因素[2]。
农业一直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高速并趋于稳定,暴露出的短板也随之增加。首先,农民生产获取信息的途径匮乏、相对闭塞,农民掌握市场动向的意识略薄弱,决策易受错误消息的影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不能准确对市场进行预判和规避风险,造成劳动力的浪费,产出率也不尽人意;其次,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仍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工业机械化的大时代,农业仍未进入现代化生产,导致农民生产效率和所得利润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最后,我国农业生产产品结构单一,种植技术落后,基本处于初级化水平,因此难以产出高品质、规模化、严标准的产品,而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巨大,因此更应重视。
金融是传统农村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想发展农村必定有金融的帮助。但传统的金融模式,会导致农村资本结构性短缺,阻碍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系统庞大,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要求都极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城镇与农村发展差距过大,导致“互联网+”在农村发展受限,投入少,难以大面积开展。各级政府虽然给予农村“互联网+”事业以相当支持,但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化仍存在顶层设计不足、未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缺少扶持农业电子商务多样化、深层次的措施。在此种境况下,农业经济的基础环境恶劣,难以形成良性的盈利模式,对电子商务的推进产生阻碍,易增强地区性、形成经营性壁垒。
互联网因为其本身信息传递迅速高效、信息集合开放创新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互联网技术,无论是从商业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都能够更好地解决农产品供应问题,解决农村供给侧改革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村产业产能,解决农业产业不全,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线上支付和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农村创业难度降低,农民的创新能力提高,搭配大数据以及物联网,可以说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好了温床,只需要农民提高认知,加强对于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认识,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农业电子商务需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服务优化来实现的,农业电子商务本身涉及面广,并不简单地涉及到农产品,而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商品交易,包括农产品销售、农药化肥等产品输入等。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解决了农产品交易周期长以及交易渠道单一的情况。只要农民搞懂了电子商务,只要电子商务的细节得到了把控,那么农产品的销售以及运输等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解决。农业电子商务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成本,简化农产品交易的细节,对于农民群众而言,更容易了解市场需求,更能够掌握市场趋势,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可以得到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管理变得更加直接有效,这样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能够帮助我国的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能够真正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3]。
在信息时代里,信息网络带来的是信息的高速流通,这种信息流对于农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除了能够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化之外,还能够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智能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无论是传感器的使用、控制器以及采集器的推广,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智能化,通过智能化的产品质量监测、智能化的土地施肥以及浇水等,满足的是农作物的高效生长需要,提高的是种植的效率,降低的是种植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只懂种田的农民,而是农作物生长的管理者,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的核心要素。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对农民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及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培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是对于自动化设备的研发,从而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最优管理,保证农作物经济效益的提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群体数量也是世界之最,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保证十四亿人口有饭吃,能吃好则是关键。无论是对农产品的安全监测,还是对农作物从种植到销售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核心要素还是农作物种植的技术过硬。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带来的就是资源整合的优势,是销售渠道的拓宽,是科学的种植技术普及,正所谓: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形以及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因此更需要让农民群体懂技术,懂设备使用,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价值,才能够让农民真正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4]。
同时,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需要积极地运用“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种植以及销售等方面的培训,将农业科技的成果真正地转化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业态不仅能够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够帮助传统农业,通过技术装备更新,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等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还可以在我国不同地区建设农科教合作的基地,让互联网专业人才跟农业种植的专业人才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从而培养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全新人才,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全面化和高效化,让农民懂互联网技术,让互联网跟农业结合,解决农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它是动态的,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并使市场需求结构与农产品的生产结构相契合。
1.生产结构升级对农民生产销售的指引
随着“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逐步从经验主义过渡到数字化、精准化、科学化,种植过程也由机械作业替代牲畜耕作,实现田间管理智能化。如此不但增加农产品数量和初级农产品的价格而增加了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新产品,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5]。在以往农民生产后期向外销售时常常会面临需求量小、消费者的体验感差等现象,这是由于农产品的销售、流通过程经常出现结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存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农民权益不能得到很好保障。“互联网+”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转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让乡村产业数智化,乡村生活智慧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使农业经济突破传统瓶颈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生产结构,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农民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
2.生产结构优化对电子商务结合的推动
在“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填平市场与农民间的沟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和消费者互动以此增加了解,根据销售情况进行生产建设,降低了农产品销售风险。为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解决了小农销售无力、渠道缺乏带来的市场化困境。同时因为互联网的时效性、传递性、开放性形成了一个广大的交易平台,给农民提供了大量机遇,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进行产业链延长、展现品牌特色、树立自身独特品牌文化等,消费者需求量增大并进行购买,减少中间商的介入,从而农民手中现金流增大,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如此,农民还作为消费者存在于电子商务中,从以前只能在居住地附近的市场购买种子、肥料、机械等,到通过线上购买到较低价的农业生产用品,缩小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农村地区要想“互联网+”和农业经济同步驱动,不仅依靠过往经验,还需要整顿自身环境,治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农业生态保护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对公共设施的作为是重中之重:首先改善流通基础设施,修平、修顺村中道路,将道路坚持最后一公里;其次科研人员加快网络的建设与普及,建立健全相关农村使用网络政策,惠及农民,使互联网充分发挥其价值;最后完善相关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电网、人畜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等,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上建设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生活的公益设施。“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结合改变资源失衡局面,优化资源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道路发挥了良好价值。
当今时代就是互联网时代,想要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必须从互联网入手,培养人才离不开互联网做支撑,科技人才又是推动现代农业兴盛的中心因素。处于“互联网+”的时代,积极运用其方便灵活、覆盖面广、成本低廉、信息及时、实效性强的特点,为农业工作者提出新理念、新要求、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新形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现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外流,但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建立健全相关配套体系让更多年轻人留在村中进行培训,在给年轻人提供稳定工作的同时提高整体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宣传和推广互联网,使大部分农民将自身的农业生产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数字化农业生产和农民发展农业电子商务[6]。在基于农业专业知识人员充裕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结合,助力现代化农业高速发展。
农业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一切生产的主要前提,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的人数逐渐减少,用作耕种的土地也逐渐减小,这就意味着“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相结合发展是必要的。农业发展现代化,对我国农业不仅仅是农业技术的崛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更代表着我国农业生产向趋于标准化、科学化、数字化道路迈进,代表政府对农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代表我国资源分配在城乡中均衡分配。“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重中之重是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还能发展电子商务,将有效降低农业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部分地区农民在相关平台上销售农产品后,以此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特色民宿的发展,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和环境。综上所述,“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要牢牢把握机会,将中国新农业发展出新形态、新高度、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