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俊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如何落实“双减”提出了总体要求,并针对“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出多项建议。如何践行“双减”,成为学校和一线教师亟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馆校合作”指是场馆与学校为实现共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引进博物馆参与,能有效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组织更多真正适合本校学生课后参与的活动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博物馆也能从中更精准了解学校师生的需要,对自身社会教育活动作出灵活调整,更好发挥公共资源的教育职能。引进南京博物院参与课后服务,是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措施之一,也是学校历史教研组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有效推动课后服务落地、落实的最大亮点。回顾探索历程,现梳理实践过程与反思如下。
“双减”政策下,南京博物院参与课后服务是有意义的,原因如下。其一,源于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和要求。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到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1]。其二,基于学校和一线教师的需要。“双减”政策赋予一线教师全新挑战,提供有效辅助,方能带动教师勇于实践。而校外机构的参与,是最直接有效的辅助措施。其三,顺应新课标要求。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重要的修订是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2]4。在“课程实施”中提到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2]75。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比传授准确历史知识更重要。社会资源的引进,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生成。
南京博物院参与课后服务是可行的。其一,依托丰硕考古成果和丰富展览教育资源,提供充满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教育服务,全面促进青年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是南京博物院长久以来的工作重心,有足够经验应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其二,“双减”政策之下,学生不再奔走于各类培训机构,有时间前往博物院实地探究。实施馆校合作课程,能提高初中生自主参观博物院的积极性。其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打开了馆校合作的新思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推动“馆校双方的策划人员通过时空跨度、内容广度、研究深度三个角度,不仅可以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还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找到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与馆藏资源的结合点,进而为参观目标的确定打好基础”[3]。其四,通过分析调查问卷,95%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在课后服务中选择馆校合作课程,愿意参加有博物馆元素的各类活动。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在主动参与南京博物院主办的“馆校合作坊”活动后,开始积极谋求与南京博物院的合作,主动介绍自身多项优势。如:充足的时间,即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课后服务;可靠的物质保障,即有历史陈列室和历史教室,有多件可用于授课的文物复制品,学校大力支持课程开发;优化的人员配备,有多位对博物馆课程感兴趣的青年历史教师;丰富的课程开发经验,有多册成熟完善的历史校本课程读本等。学校和南京博物院达成合作意向,开发馆校合作课程用于课后服务。在南京博物院指导下,以历史教师为主体,吸收了语文、音乐、美术、劳技等多个学科教师,共同打造馆校合作课程,并在学生中成立“汇文探物社”。经过多学期探索,已有多项馆校合作课程获得省、市级奖项。
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南京博物院在实践活动上有更高的眼界。最初我们设想依据课标和教材,以南京博物院藏品补充初中历史教学作为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的专家和馆员们认为大而化之的讲授,与平时的历史课相似,难以体现课后服务的初衷。建议我们效仿特展形式,以南博特展或常规展品为切入点,用至少一个学期的课程深度挖掘某一主题,实施系列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结合自身实际优势,我们选择了“青铜器”为主题,按其分类设置“探物南博之青铜器”系列课程,后优化为按种类、纹饰、用途、工艺等元素安排每个课时特色活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仿制一件青铜器模型为结课作业,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STEM课程“青铜器模型的设计制作”。这一实践被评为江苏省STEM优秀教育案例初中组一等奖,并在江苏省STEM教育大会上进行案例分享,相关课程被评为南京市中小学精品课程一等奖,收录在南京博物院出版的《从教育到服务》一书中。南京博物院引领课程方向,为习惯于依循教材的教师提供全新视角。
南京博物院作为社会机构,在促进课后服务开展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实践途径是提供多种资源的辅助。
第一类是物质资源,以增加课后服务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其一,提供馆藏文物高清图片和详细解读资料,便于一线教师展示馆藏文物细节和介绍文物的前世今生,满足真正对历史文物感兴趣的同学自我提升的需要。其二,使用文物模型,如拆卸和拼插错银铜牛灯等文物模型,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真正动起来。其三,发放文创纪念品。我们为课后服务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准备了诸如明信片、书签、记事本等南博文创产品,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四,南京博物院还提供虚拟展厅等技术支持,如疫情期间,课后服务的一线教师可以使用希沃助手带领学生进入“虚拟展厅”探访南博馆藏等,不出校园即可感受文物魅力。其五,研发教具。如介绍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时,南京博物院的馆员从陶瓷器制作活动中受到启发,和一线教师一起设计了“泥范铸造实验”,即网购石膏模具和泥浆,代替“范”和青铜液,保证安全又降低成本。在南京博物院多种物质资源辅助下,馆校合作课程活动丰富多彩,逐渐成为需要“秒杀”才能抢到的课后服务课程。
第二类是人力资源。南京博物院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馆员们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课后服务。其一,馆员进校开设讲座。如多次为汇文探物社成员们开设《探物南博之青铜器》和《访宋之旅》等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其二,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时任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副主任的陈刚老师多次就汇文探物社社员关注的问题拍摄答疑小视频,在课后服务时间播放。对于初中生而言,考古专家解答自己的问题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这个环节深受社员们的欢迎。其三,承担学生在南京博物院实地探究的活动设计和接待。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带学生集体前往南京博物院实地参观“宋韵——士大夫的精神”特展,为后续开发的“探物南博之宋韵”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校外机构,南京博物院将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作为实现博物院教育功能的阵地之一,将参与合作的教师作为南京博物院推广社会教育的“种子”,以各种形式的培训保证了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长效性。其一,把关一线教师课后服务课程授课内容,参与课程教学问题讨论,解答教师困惑。其二,邀请参与合作的一线教师参加南京博物院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和考古活动,以真实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为学校课后服务“打样”。其三,每年的12月或1月,南京博物院都会举办“馆校合作坊”活动,多个参与馆校合作的学校就自身课后服务相关实践进行案例分享,促进学校之间交流互鉴,再由南京博物院进行总结并介绍新一年的合作展望。
南京博物院作为社会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提高了课后服务质量,减轻了一线教师负担,提升了一线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同时实现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和宗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长期实践证明,用馆校合作代替单纯的“引进”校外资源,能更好推动课后服务的落实落地。想实现馆校彼此的“双赢”,需注意以下几点。
在课后服务中,无论从学校立场寻求社会机构协助,还是从社会机构立场寻求实现自我社会教育价值的舞台,都需要用长效合作取代偶然活动。一次性讲座、偶尔带学生参观博物院类的即时性活动,当时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缺乏后续回响。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时间,整合双方优势开发主题类课程,能更系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有效互动、评价了解学生真实需要,不断改进课程,优化课后服务。调查问卷显示,参与馆校合作课程的学生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纸笔测试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课后服务实现了寓教于乐的功能。同时,与同届没有参与馆校合作课程的学生相比,参与馆校合作课程的学生去南京博物院的比例更高,收获更多。
课程开发离不开人的参与,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纽带是馆校双方的实际参与者。与平时授课不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希望学生在课后服务中更快乐地学习。笔者深刻感受到基于个人爱好而参与馆校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们的巨大作用,大家满怀热情希望更好地做好学生的课后服务。大家接触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社会服务部的专家和馆员,他们注重听取一线教师对学情的介绍和对活动的建议,用心调整活动设计或提供专业帮助。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提出的疑问等,将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作为真正了解初中师生需要的渠道,并据此优化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引进”到“合作”,关键在于馆校双方都意识到课后服务中的课程建设并不是“任务的转移”。首先,南京博物院在合作前就要求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课程设计,而非只带学生参观博物院或完全依赖南京博物院的老师每周上课。主要以提供物质资源、人力支持和种子教师培养等形式作为协助。其次,作为校方,以历史教研组为核心的各学科一线教师们,是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和实践的主要承担者,借助南京博物院提供的协助,接受南京博物院的相关培训,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开发与国家课程有效衔接的校本课程。特别是馆员进校授课、学生前往南京博物院的实地探究等大型活动,都需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在时间、人员等方面进行多方协调方能成功。一直以来,馆校双方基于平等地位,发挥各自优势,承担自身任务,满足彼此需要,最终在“双赢”中提升了双方人员专业素养,实现了彼此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引进南京博物院这一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并通过有效的合作开发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是我校落实课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基于这一实践,学校申报的课题“馆校合作背景下初中博物馆课程的开发”被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立项为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重点课题,即将结题。相信通过馆校双方共同努力,学校将打造更多馆校合作课程,更好地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真正发挥课后服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