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凯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山东 滨州)
新课标的推行使小学语文教学事业逐渐变得完善,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也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教材是相关专业人员经过精挑细选的最终结果,其文章中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这些情感能够让学生有效领悟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中的生活化部分正来源于此。语文在小学教育中属于基础学科,人文价值丰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德育知识,发展学生的德育品质,全面、深入地了解语文,才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到语文知识,让学生在未来有更大的成就。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时,需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具体操作中需要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让德育的内容和本堂课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种科学性渗透原则,可以让教育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可以保持统一性渗透原则,保证德育和课堂教学在内容与方向上拥有一致性,通过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既收获语文知识,又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行为道德水平。比如,教师可以从介绍民族英雄入手,逐渐培养学生“国家”“民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爱民族、爱国家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将科学引入德育渗透当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科学创造思维。
众所周知,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然而,语文课堂才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阵地。所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进而对学生进行德育。第一,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层次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语文这门学科是多元化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学生的精神方面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层分析,以此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第二,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德育点。现在的语文课本在编排上分为多个单元,而每个单元的课文都反映一个共同的主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对课文进行升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第三,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作为一名教师,不论学识多么渊博,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在教学中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需要交流与合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互探讨,以寻求最恰当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参加相关的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的教学技能,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角色,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引领者,语文教师需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等方法,将德育渗透到学生思想中,进而使其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在教学思想中充分体现德育,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的内容,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基本的德育意识,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课堂成员共同参与的有趣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积累充足的经验与基础。在课堂最后,教师要适当将内容升华,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需要大家的保护,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逐渐培养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果。在平时,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使用编织袋等环保物品,以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形成环保观念。
提供文本素材让小学生大声朗读,融入德育,这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师的德育观念会影响学生日常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虽然不能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接把道德理论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它确实可以深化德育意识,这种关注其实更有效,更直接地指向学生的内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含义,教师需进行一定的诵读指导。朗读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声朗读,所获取的阅读体验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在这个情感教育过程中,将朗读训练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情趣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比如,为了进行品德养成教育,新课标提供了一些优秀的传统经典篇目——《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找机会、抽时间训练学生去诵读这些经典,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体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成长为一个品德端正的人,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入手分析,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处于定势思维发展阶段,喜欢具有形象化思维特点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引入图文并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与自主探究的兴趣。插图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故事线索,可在插图观察中寻找到符合特定主题的丰富的德育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使其在插图观察中充分体会德育的内涵,从而形象化地呈现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以尽快实现德育目标。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中,在文本插图中,通过对雷锋叔叔穿着打扮等要素的观察,学生可快速将其与解放军战士、战争年代等背景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并调动以往看过的雷锋叔叔影视片段或学习过的歌曲、阅读过的课外资料等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深入感受雷锋叔叔的勤劳与诚实等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欲望。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说雷锋叔叔已经牺牲了,但是他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你能找到他吗?”等问题再次观察插图,并展开积极的想象,让学生意识到雷锋叔叔的精神品质与人物事迹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随着教学进度的延伸,用多媒体出示各种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与小组讨论中受到更多的触动,帮助学生形成奉献精神,并能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精神力量。
课后作业不仅是检验学生课堂知识学习效果的载体,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知识、输出收获的途径。所以,教师必须科学运用课后作业,让课后作业承载更多的德育内容,能够与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更多联系。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司马光》时,为了更全面地检验学生在课上收获到的德育心得,可以采用撰写读后感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加科学地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还可找到机会让学生将自身感悟出的德育体会表达出来。如果只是在文章学习过程中以告知、纠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每篇课文中蕴含哪些道德品质,虽有一定的教育感化作用,但是并不彻底。所以想要获得更好的德育渗透、融合效果,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体会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拥有更深刻的体会,并在其中学习到更多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等内容。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对文章或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但关于感悟与体会方面的认识与收获则要由学生自己来获取。
课外活动是学习汉语的又一有效场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还激发了学生对汉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想加强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教育效果也应该体现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多参加课外活动,将德育思想与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不自觉地受到德育的影响。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手抄报、艺术展览、社会实践等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汉语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在课外活动主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贴近学生生活。如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时,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风俗、工艺品等资料,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在培养小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时,教师没有直接说服学生,而是采取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道理。在设计的游戏中学生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完成游戏任务,这样,学生便通过游戏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获得了教育。此外,小学生判断能力弱,容易模仿,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正面的、有影响力的榜样。从班级或生活中选择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作为榜样,这样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更为直观,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针对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更希望获得关注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课外活动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更容易受到德育的影响,德育渗透的效果也能得到大大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动力。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图像、视频、文字等呈现方式,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语文教学内容和德育素材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德育时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如在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司马光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到司马光救人的全过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司马光这个人物,包括司马光是如何救人的,从而理解司马光聪明、冷静、机智的优秀品质。
在一节课学习活动即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有效总结。如果在总结的过程中融入反思的元素,通过总结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验,通过反思来进一步发现自身的知识学习和德育素养提升方面的问题,那么就能够更加高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更加高效率地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环节的参与来真正有效地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每个人物自身的道德品行。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学习成果的时候,来为学生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和谐小故事的讲述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道德素养的理解,来进一步巩固他们所学到的和谐友善知识。除此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没有和同学和谐相处,当发生矛盾和误解的时候能不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此同时,德育效果的高低,也确实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语文学科知识传授过程中夯实学生的学科素养,还必须找到更多机会渗透德育,让学生能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心得体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