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祥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的重要论述,这对于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历史走进新时代,仍然需要接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发掘其思想教育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转化,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指导,才能正确辨别方向、科学把握方法,才能彰显生机活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探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现状,明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现理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要深刻回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
从历史之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必然离不开连绵不断地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养料。 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669回望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以实际行动书写出无数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是因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对未来怀揣梦想,并代代相传的伟大民族。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围堵,国家受到严重威胁,中华民族饱受苦难与屈辱,强烈的民族自尊、自强和自信被击碎,产生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难以企及。但是,中华民族没有就此倒下,而是迎难而上跨越了重重阻碍,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方面离不开中华民族基于本源性思维在团结奋进抵御外敌中塑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促进民族觉醒和实现民族独立提供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勇于探索的力量开辟了新的出路,续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开启了民族复兴之梦的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过实践反复验证而确立的具有普遍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理论,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道路,这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有相通之处。 当今,正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但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力量,还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宝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力量。
从时代之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独特的人生智慧、精要的处世之道,在促进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丢弃的。 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持久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传承至今,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传统农耕时代之精神表达,它与现代工业时代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完全相适应的。 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适用于现代社会,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是相一致的。 就是说,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只有深入挖掘和阐发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批判继承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导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时代精华”。 如今,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挖掘出符合时代要求、追求理想信念、激励伟大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才能更好地滋养现代社会生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世界之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深化世界多元文化交往与交流的现实需要。 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自己特殊的生长环境,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各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得以融合和发展。 纵观世界文化史,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与交流古已有之,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不同文化交往与交融日渐频繁,这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友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及发展,世界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文化交流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复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面临着诸多考验。 那么,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强势入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正确认识和处理重大问题必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始终引领人们站在科学的制高点上看待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又是多种多样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人们透过复杂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观察和分析问题提供基本方法。基于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中站稳脚跟,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保持正确方向,这样既不会自封僵化也不会随波逐流,还能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人类之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未来的重要内容。 所谓文明,是指社会表现出较高发展阶段的状态,是符合人类精神追求的总和。 人类文明起源于人类社会形成的伊始,形成于人类文化突破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语),这是塑造人类精神凝聚人类价值的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各民族国家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特质,特别是涌现出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等一大批先贤智者,他们创立的思想文化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是这样一大批“同时代人”的集体智慧,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 这其中,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从未中断并发展至今的唯一文明,以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格局,不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跃迁,其也陷入困境之中。 如何解决人类文明进步出现的诸多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出了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指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展现真理力量与魅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 鉴于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但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这一人类新文明形态,满足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而且还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增添新的文化元素,引领世界及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问题,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探索中都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这对于深化学术研究和指导实践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欠缺。 目前,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成果显著。 概而言之,主要集中探讨两个问题: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内容、方法、路径等。 其中,从意义层面,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需要[5]。 从内容层面,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大同”“民本”等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群众观等内容是契合的[6]。 从方法层面,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7];或认为应该在核心价值层面、理论样态层面、话语体系层面等多重维度进行良性互动[8]。 从路径层面,指出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实际并体现民族特色,主张对中华传统文化辩证继承并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继续发扬[9]。 其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 这一问题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维度,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和百年党史为其提供理论渊源,应该着重突出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10];二是历史与现代的维度,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发展进程等阶段[11];三是前提与基础的维度,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语境、理论逻辑、语义分析以及必要性、可能性、原则要求等[12]。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相关概念厘定混乱。 目前,学者们较少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 研究者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这就容易产生歧义,进而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故此,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应该着重论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区别与联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这是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其二,学理研究不够深入。 理论界倾向于从讲话或政策中而不是从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义,这就导致当前研究内容相对空泛,缺少相应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有一些研究在没有廓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在没有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条件下,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进行契合性研究,这样既无法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无法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形象,因而无法呈现出科学合理的研究。 其三,研究视野相对狭窄。 当前,多数研究成果聚焦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等问题,还缺少如何应用于具体实践、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以及如何有效落实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一些研究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视域范围,而缺乏从时空跨越维度、世界视野范围、未来人类发展视域等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发展也取得诸多成就。 具体表现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快推进、艺术作品创作贴近群众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等诸多方面。 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创新,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但是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一,内容歪曲解读。 日常生活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化阐释、庸俗化解释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文化产业或自媒体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其进行宣传恶搞,这不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魅力,更重要的是影响实践推进的效果。 其二,载体亟待创新。 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实践手段主要是以纸质媒介、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而缺少生活化、人本化、科学化的新载体,没有与人的现实需求形成有效联接,这就无法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实践效果。
只有找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世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发展,文化全球化愈来愈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紧密。 这就使得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侵袭,人们开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出现了思想混乱、理想缺失、价值扭曲等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辩证看待世界多元文化。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断层。 当前,尽管中、小学阶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环境、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影响,大学阶段往往注重专业理论学习,放松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尚未形成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 因而,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维方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期待。 第三,学术研究队伍建设明显不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这要求研究者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等多学科专业背景,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进行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开展。 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这或是因为研究者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还不能运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开掘经典史书典籍,或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理解。 在没有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进行深入研究,显然是很难持续推进的。 第四,偏重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 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式和实践形态关注较少,特别是网络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实践应用尚待探索。
综上分析,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前及今后都应该把握以下关键着力点:
挖掘思想理论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不息的精神宝库,其中既有诸子百家、宗教哲学、诗词歌赋、传统节日、琴棋书画,也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等等,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资源与养分。 进入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才能挖掘出民族特色鲜明、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需要、映现永久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一,立足历史与现实。 追溯历史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在农耕文明时期,其中很多思想是无法脱离原初语境而存在的,受到当时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影响,带有封建思想文化的烙印。进入新时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资源,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汲取历史智慧,既要立足现实需要,还要以大历史观追溯到历史的真实背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历史考证以及历史情景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可供当今时代借鉴的优秀思想理论资源。 其二,重视理论与实践。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现阶段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论资源,只有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史书典籍、经典故事,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加强反映时代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才能推陈出新,做出新的创造;还要走出史书典籍等经典文本,积极投身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切实发挥自觉能动性,从日常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视主题教育实践。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172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如此。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学校与社区合力优势,重视人的不同需要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为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其一,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家庭是人出生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知识,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习俗、传统礼仪、背诵经典等教育,培养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其二,丰富学校教育实践。 学校是提高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场域。大、中、小学各阶段都要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整合课程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置相关课程,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 同时,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向同行。 其三,营造最佳社区氛围。 社区是居民长期稳定生活的地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要重视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社区要创新教育模式,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的培训,学会将其融入现实生活,还要面向大众,鼓励社区采用科学的方法在传统节日中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优化科研队伍建设。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既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理论的科研队伍。 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和阐释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 现阶段,同时能够掌握这两方面理论的科研工作者少之又少,亟需培养一批致力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科研工作者,优化科研队伍建设。 其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理论。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历史典故、节日节气、民宿风俗等基础理论,根据时代和实践需要及时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注重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参加国内外与文化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议,特别是要以国际视野为向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学术研讨,在学术交流和探讨中开阔眼界。 其二,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一方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邀请权威专家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深入学习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了解学术发展动态,进行科学选题与研究,努力取得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交流学习,互相借鉴,是中华民族的优势和特色。 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加以鉴别和改造,做到“洋为中用”,才能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其一,辩证看待西方优秀文化,推动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交流融合。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不是要搞封闭而去排斥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反而要正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承认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进步思想观点。 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科学看待西方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跨文化交流。 其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倡导开放包容、革故鼎新的基本精神,向来主张积极借鉴、吸纳、融合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有益文明成果,在借鉴和吸收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因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顺应全球化发展方向,同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以科学态度学习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之,只有综合利用好中西和古今的优秀文化资源,才能准确把握住时代和世界发展的频率和脉搏,推陈出新,打造出面向世界、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