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萍,陈晶晶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吴其濬(1789-1847),字瀹斋,号吉兰,河南固始人,是清代河南唯一一位状元。吴其濬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勤奋好学,嘉庆十五年(1810)登科举人,二十二年(1817)登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担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右侍郎、江西学政、湖北按察使、湖广总督、湖南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福建巡抚、山西巡抚等职,被人们评价为“宦迹半天下”。吴其濬在政治上很有作为,受到百姓的爱戴,在学术上也有很大成就,撰有《植物名实图考》《滇南矿厂图略》《云南矿厂工器图略》《治淮上游论》《滇行纪程集》《念余阁诗钞》等多种著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吴其濬作为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矿物学家,其学术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涌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史学领域,医药、植物等学科对其研究也逐渐增多。对吴其濬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推动吴其濬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有助于宣扬吴其濬著作的学术价值,突出其学术贡献并宣扬其科学精神。目前对吴其濬的学术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吴其濬作为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很早就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1989年在河南省固始县举办了清代科学家吴其浚学术研讨会,李仲均先生在会上发表了《吴其浚与滇南矿厂图略》[1]一文,对他的矿产著作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吴其濬在矿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论文集收录了多篇有关吴其濬研究论文,如《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和《新发现吴其濬书宋牧仲先生西陂杂咏诗后》等文章。2012年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收录有《河南固始吴其濬故里调查报告》[2]一文。其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星光《吴其濬的科学精神与方法》、周亚非《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濬》[3]、侯士良《略论吴其濬及其在药学上的贡献》[4]等文章。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值得一提的是《吴其濬研究》[5]一书,该书对吴其濬的生平事迹、科学精神、植物学成就、矿物学成就进行分类研究,详细的记述了吴其濬的一生及其取得的成就,并论述了其成就的学术价值及其影响。以上总论性成果,对吴其濬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体恤民情、廉洁开明,博学多识的科学家形象。
吴其濬是河南固始县人,其父、兄都在朝中担任过要职,属于官僚世家。他受父亲的影响,学习刻苦、态度认真,博览群书,精通古籍文献,富有学识,参加顺天乡试登科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登科状元。他依靠自己的学识,通过科举开始仕途,被皇帝评价为学识优越,清正廉明。道光元年(1821)七月,吴其濬的父亲去世,他归乡为父料理后事。道光三年(1823),其伯父及其兄长也接踵归天,又使他不得不滞留家乡。道光五年(1825)其母殁,他又在故乡为母守节三年。这时他开始从事研究植物,创建了“东墅”植物园。道光十年(1830)吴其濬回到京城,道光十二年(1832)受命提督湖北学政,后又奉命任职为江西学政,此后吴其濬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甘肃、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的巡抚或总督。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其濬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葬于故乡固始县。
吴其浚的生平事迹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其一生“宦迹半天下”,围绕吴其濬的仕宦经历,专家学者利用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论述,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张瑞贤《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吴其濬》[6]一文,对其科举、仕途之路及著作《植物名实图考》的问世进行论述。不仅对吴其濬的生平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而且对吴其濬的家世、名号等问题进行了考证。李朝军《论吴其濬》[7]论述了吴其濬生平事迹以及他的社会改革思想、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政治方面,他不畏权势对腐败问题进行查处;担任学政官时期,秉公办事,严格选拔人才,改革学风日下的问题;在经济方面,对社会情况躬身考察,对社会经济危机进行了针对性改革,体现了他忧民之所忧,为百姓服务的施政思想。本文对完整认识吴其濬的从政生涯和思想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周亚非《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濬》多角度论述了吴其濬的生平事迹。他从政时打击贪官污吏、治理水患,并在禁止鸦片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自认博览群书却不知仙人掌为何不长叶子而立志研究植物学,在植物学方面的著述《植物名实图考》一书达到了中国传统植物学的巅峰;在矿物学上,他的《滇南矿厂图略》一书被誉为“中国古代采矿名著”。王星光《吴其濬生平及科学贡献》[8]论述了吴其濬在出任云贵总督后不久就深入矿区进行勘察,写出《滇南矿厂图略》一书,对认识清代时期的云南矿业发展情况很有价值。其他相关研究还有余善赋《宦迹半天下的清代著名科学家吴其濬》[9]、傅维康《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10]、谢新年《吴其浚及其植物名实图考对植物学的贡献》[11]等论文,均从不同角度对吴其濬的事迹进行了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全书共分为12大类,其中每类有分为若干种小类,将所收录的植物名号、习性、药用价值、地理分布等进行详细的记叙,并有附图,且附图精细逼真是历代本草著作之最,受到了中外学者的认可与推崇。书中所录皆经过吴其濬本人亲自考察并结合长期的调查,在参考以往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编纂,对过去本草书的错误进行了更正,在体例的编纂上也有所创新,进入了植物学的范畴。此书中有关蕨类植物生殖器官孢子囊的记载,不同于以往只限于记载植物性味的典籍,将侧重点放到了植物的形态、习性、生存状态和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尤其注重在药用方面的记叙,在本草书中也是首次。全书收载植物之多,为历代记载植物种类之最,在种类和地理分布上也有不同于以往本草书的记述,给植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吴其濬在编纂此书时,遍访各地观察搜集资料,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力求植物的名号与实际情况一致,他还翻阅参考有关古籍文献,经过总结、整理,纠正了《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错误,将以往的植物学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药用植物学,有其突出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在研究植物学时都要参考《植物名实图考》一书。
《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以植物为名的植物学专著,其中收录的植物数量是历代之最,是一部不同于历代本草书的区域植物志。其记载的有关植物名号、药用、习性等问题奠定了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基础。仲秋融《吴其濬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贡献考论》[15]、周亚非《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濬》和王梅《植物名实图考的药学思想探讨》[16]等文章都论证了《植物名实图考》的学术价值。此书问世后,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重视和称赞。在国内,《植物名实图考》这部鸿篇巨制,对我国近现代植物学研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好几代著名植物学家,如钟观光、夏纬瑛、吴韫珍、陈封怀、黄胜白、裴鉴、吴征镒、陈重明等,皆奉《植物名实图考》为圭臬。该书不仅在中国,在世界植物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文章中都记载了外国学界对《植物名实图考》的高度评价,如:德国人毕施耐德评论《植物名实图考》说书中附图精美准确,是鉴定植物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日本学者伊藤圭介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称《植物名实图考》综合古今众家观点,分析其中的异同,纠正错误皆有充分的论证,且图写兼备,对于难以辨别的植物记载更为详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植物名实图考》为药物学、生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对植物的分类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现代植物分类,学者在斟酌植物中文名时,常常要参考它。以上这些都表明《植物名实图考》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中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
吴其濬在植物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在矿物学方面也毫不逊色,通过对矿产进行考察和研究,编撰了采矿方面的专著《滇南矿厂图略》,本书对云南东川铜矿和其它矿产进行了详细论述。
《滇南矿厂图略》是清朝重要的矿产著述,在矿产史上和舆图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及学术价值。刘增强《滇南矿厂图略舆图来源考辨》[17]一文运用比较、文献检索等方法对《滇南矿厂图略》的成书时间及绘辑者徐金生进行探究。作者通过对光绪《东川府志》和民国《新纂云南通志》《龙游县志》的记载分析,认为徐金生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是不可能帮助吴其濬编写《滇南矿厂图略》一书的,最大的可能是吴其濬编书时辑录了徐金生所绘之图。作者还考证了《滇南矿厂图略》成书时间的问题,得出结论《滇南矿厂图略》中的舆图是以《伯麟图说》为底本编辑刊刻的,为了解该书的成书时间、作者、矿厂分布、舆图等问题提供了资料。李仲均《吴其浚与滇南矿厂图略纪念吴其浚诞生200周年》一文指出吴其濬在《滇南矿厂图略》中明确记载了云南铜矿的分布,其中有云南府、东川府、昭通府、澄江府、曲靖府等各个府州的大小三十三个厂和其中三个最大的铜矿,记载了云南金、银等矿产及其发展情况,还记载了矿产分类,矿石成分、含量等问题,为了解云南的矿产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18]论证了清代云南铜矿开采的缘起以及采冶等问题;陈海连《清代云南铸币铜矿运输体系研究》[19]从交通的各个方面来论述铜矿的运输体系,详细的考证了运输的各个路线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两篇文章均大量引用吴其濬《滇南矿厂图略》一书的记载,并对此书做了评述。刘磊学位论文《滇南矿厂图略研究》[20]对《滇南矿厂图略》做了专门的论述。这些研究都肯定了吴其濬学术研究的价值,认为该书对了解清代云南矿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吴其濬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具有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吴其濬十分重视实践,经常遍访各地,询问农民,考察各种植物,搜集样本,并根据其形态绘出图谱,叙述植物形态、习性、药用价值、地理分布等情况。《植物名实图考》中出现有植物图谱却无植物名称或有植物图谱却无文字说明的情况,也有一个植物有数图却没有加以注释的情况。这里面实际上体现了他依赖事实,存信存疑,不妄加言论的科学思想。而且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献时,尊重文献原义,不擅自更改古文献原文,并在书中标注进行说明,考证来源。这些都反映了吴其濬审慎入微的科学态度。
吴其濬在植物学、矿物学上超越前人,并著有后世流传的著作,还与他的治学方法,勇于实践,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张灵《吴其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记载了吴其濬崇尚实践,注重观察,对于植物学研究事必躬亲,不耻下问询问当地农民,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王国岭《吴其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纪念吴其濬诞辰200周年》[21]援用史料,对吴其濬在著述时所遵循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进行论证。王星光《吴其濬的科学方法与精神》[22]将吴其濬的科学精神归纳为五点进行论述。赞扬了吴其濬恪守自己说过的“君子著诚而祛伪”的话,在科学活动中具有“不为名”的高尚情操。徐萍《吴其浚的学风与植物名实图考》[23]认为正是吴其濬拥有勤于观察,进行实地调查,不耻下问的科学精神,才能写出《植物名实图考》和《滇南矿厂图略》这两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巨著。此外王星光、杜心《略论吴其濬的治淮方略》[24]一文论述了吴其濬为了找出淮河流域洪涝的原因和治理办法,徒步跋涉,深入考察,在淮河沿岸实地勘察,调查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水系分布,河道特征等情况。其编纂的《治淮上游论》一文,在淮河的治理方面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丰富了以往的治水思想,从侧面体现出吴其濬的科学精神。吴其濬崇尚实地考察,不耻下问、注重理性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具有进步意义,值得今人学习。如今我们研究吴其濬的科学精神时不只是要研究当时吴其濬治学时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史论结合,借古鉴今,利用吴其濬的科学精神来影响我们,培养人们讲求实际,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综上所述,关于吴其濬的学术研究,学者们已经给予了莫大的重视,并有了不少进展和成果。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有关吴其濬的研究仍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需要学者们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学界一直都有将吴其濬简述为吴其浚之事,但是近些年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吴其濬与吴其浚不是一个人,也不能简单地将吴其濬简写为吴其浚。杨德铭在《吴其浚就是吴其濬吗》[25]一文中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提出吴其浚确有其人,是吴其濬的堂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并以两人中进士的时间不一致为证。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进行相应的论证,提供相关的史料。如:李朝军《论吴其濬》一文在最后附有吴其濬年谱,年谱记载吴其濬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参加科举,登科状元。而吴其浚则是在嘉庆十三年(1810)登科二甲第61名进士。张瑞贤《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吴其濬》一文也指出了吴其濬的名号问题,提出“濬”不能简化为“浚”,吴其浚是吴其濬的堂兄。笔者翻阅固始吴氏族谱《固始思源堂吴氏一线谱》,该吴氏族谱中有关于吴其濬的一些相关资料,其中固始思源堂吴氏先贤明清两朝进士名录中记载:七世祖其浚公清嘉庆十三年进士,七世祖其濬公清嘉庆二十二年进士一甲一名状元。可见在吴氏家族中确有吴其浚其人,与吴其濬中进士时间不同,两者确实不是一个人,不能简单地将吴其濬写做或认为就是吴其浚。而关于吴其濬生卒年的问题,李朝军《论吴其濬》一文附有的吴其濬年谱记载,认为吴其濬卒于1847年,张灵《简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也记载吴其濬卒于1847年,还有张瑞贤、傅维康等学者都认为吴其濬卒于1847年,而学者周亚非先生认为吴其濬卒于1848年。所以关于吴其濬生卒年的问题仍需要更多的史料,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确认。
从吴其濬研究成果来看,史料的运用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档案作为原始史料,有其独特的价值,利用档案史料进行研究常常会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中国历史档案馆藏有大量的清代档案,其中关于吴其濬的内容亦有不少,但目前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根据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抄录的有关奏折来看,有关吴其濬的档案数量巨大,仅吴其濬本人上奏朝廷的奏折就有1582条,此外还很多涉及吴其濬事迹的奏折,如,湖南巡抚陆费瑔《奏为俟行抵楚境时情形再会同调任巡抚吴其濬商办事》[26]、户部尚书耆英《奏为未能查明吴其濬行走南书房以致踈漏请旨交部察议事》[27]、湖广总督讷尔经额《奏为年终循例密陈湖北学政吴其濬考试情形事》[28]、江西巡抚钱宝琛《奏为学政吴其濬任满查明在任考试声名事》[29]等,也能反映一些有关吴其濬的历史活动。这些奏折档案大多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与利用,学界使用第一手的原始档案资料进行研究的成果明显不足,比例较小。
原始档案可以弥补史料的缺漏,鉴别史料的正误,弥补史料的不足,只有全面系统的占有相关档案史料,才能将吴其濬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这些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的上千件档案奏折史料进行充分利用,必定会推动吴其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虽然吴其濬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吴其濬的资料相对较少,想要进行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除注重文献、档案等史料的搜集与利用外,还应该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加强对口述史料和非纸质资料的利用。吴其濬一生“宦迹半天下”,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以到河南固始,云南等他所仕宦的地方进行实地考查,采取查阅档案、实地考察的方法来搜集民间的传说、历史遗迹相关的史料。比如吴其濬在家乡固始的历史活动,如遍访农民,改进农作物,民众对他的敬仰情况等,只有进行实地调查才能梳理清楚。程传浩、许敬生两位先生,曾专程到河南固始进行探访,追踪吴其濬的足迹,并找到了当地的李传江老人,探询吴其濬的植物园等情况,随后发表的《河南固始吴其濬故里调查报告》一文,对吴其濬的遗迹、故居、事迹进行叙述,可以说是田野调查的典范。我们可以借鉴此方法对吴其濬在湖北、湖南、山西、福建、云南等仕宦之地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推动对吴其濬研究的深入。
最后,关于吴其濬的研究大多都是有关植物、医药、矿业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吴其濬农业上、水利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作为一方封疆大吏在地方的施政措施及影响的研究更少,这也应是学界今后应该进一步着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