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萍
浅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马丽萍
(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祁家集小学,甘肃临夏731100)
应用题是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而言难度最大的题目类型,在整个数学考试中也占据着很大比例,由此可以看到应用题的重要性,所以学好数学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好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但是应用题并不像其他题目类型一样仅仅是对知识的考查,应用题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提取主要内容的能力,所以数学应用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当学生看到应用题,应该首先需要对题目进行整体的理解;第二步是信息的提取,提取出对解题有作用的条件;第三步是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题。但是小学生大多数连第一步都无法完成,所以在中高年级往往会出现成绩的巨大悬殊。这就需要教师做出相关的努力,了解整体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方面参差不齐的现象,努力寻找更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方法技巧,通过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将经验和教训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阶段解数学应用题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数学题的解法都不是千篇一律,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符合逻辑的解题方法,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必不可少。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又有所不同,数学应用题是对理论的有效运用,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不要把数学知识固定化,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出来。学生在平时练习中能够应用许多解题方法,不断重复练习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解题状态,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快速地找到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解决应用题。本文笔者将对小学数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研究和讨论,并提出适合的方法措施。
数学从小学阶段开始就会形成一种分水岭,其实这并不是说是智商或者是思维逻辑发展不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数学方面并没有自己的追求,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或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群体。一年级时,教师会带领学生学加法、认识普通的图形;二年级开始注重知识多样化的灌输;三年级就慢慢地开始接触乘法和除法;四年级学生开始就会接触稍微复杂的数学应用题;五年级学生利用阿拉伯数字解决应用题,同样还开始应用令他们向往的方程;在六年级时学生的思维其实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抽象的问题。所以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是持续不断、层层深入的阶段,而其中应用题又是一个最快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所以小学阶段用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不二之选。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在生活中处处应用着数学,所以才会让人感觉到数学学科的生活气息。但是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授课,在课上应用的事例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也是现阶段小学教师存在的共同问题: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把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向往。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更好地培养相关的数学思维逻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现阶段无论是年轻一代的教师还是老一辈的教师,由于一直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讲课、做题、解题这三部曲,方法固定单一,缺乏灵活和创新,虽然不排除个性幽默诙谐的教师在课堂上调动活跃气氛。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扼杀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例如,小学二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到除法,其实每一位学生在小学二年级接触到除法时都会感到有很大难度,往往教师第一次授课有众多学生很难理解除法的计算。但是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就千篇一律地授课,课下又会以巩固学生知识为由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作业只追求数量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仅不会起到巩固知识和复习的作用,作业任务的繁多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更加厌恶数学的学习。可能有些学生会带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就进行相关练习,听话的学生可能会在课下一点一点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对于这些内容有着相关疑问的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会十分艰难。再加上众多作业的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全无,可能还会产生抵触心理。这也是为什么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有学生抄作业、找人代写作业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需要引起教师的格外重视,小学生群体并非成年人群体一样,不论心理还是生理都未发育成熟,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才能愿意并主动做相关的数学题目,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
在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教师在课上都采用片面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其采用的教学情景并非那么具体生动,所以就会造成学生思维发散受到限制。而且根据小学阶段知识内容,教师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只能在有限的环境当中构建教学情境,这也使得教学模式应用其自身所处的价值大打折扣。再加上有部分地区的教师并非重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仍然推崇着“棍棒教育”,把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当作宗旨,格外重视学生的成绩。认为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就是好学生,但是这类想法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的思维逻辑能力就更强。如果教师一直保持这样的教学态度,那么长久下去就会对学生整体发展有阻碍作用。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确保能够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为课堂主体的不同感受,这也可以说是“投其所好”。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都有着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教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无疑是一种投其所好的行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相关问题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把问题详细化,如果问题当中存在着多种角色,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饰演,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逐步了解题干的意思,在演示中进行逻辑思维转化,从而真正地融入应用题的具体情境中。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换位思考,在学生演示完成后再让学生计算,整体的解题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流畅,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会被瞬间打开。应用题一般会有多种解题方式,这种演示的过程还能激发学生不同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解答,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加快了学生解决提问的速度,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数学兴趣,这样才能在不断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
小学阶段的应用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题目,解题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但是学生在理解方面总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力不同,对应用题的转化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在开始阶段可以对应用题进行详细分析,先带领学生熟悉整个解决应用题的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应用题不会充满太多的抵触,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解题热情,最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学生会初步接触“乘法除法混合运算”,计算能力是学生的必备技能,没有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学生在数学道路上的发展就会举步难行。但是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题目要求,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综合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推算,且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解决应用题最重要的就是解题思路。而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都蕴涵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学生不能说出解题的思路,就是因为没能真正地理解题目中给的条件,无法对所给条件进行联系。因此教师在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首先要小学生至少读题目三遍,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条件标画出来。当学生在读完三遍仍然没有思路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继续读题目。在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有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应用题,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就会理解题目中想要阐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会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做题习惯,同样在重复多变的读题过程中,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会越来越深,降低学生解题的难度。应用题的练习是一个长途跋涉的过程,尽管小学阶段学生的练习远远比不过初中和高中阶段,但是教师仍然需要为学生收集相关的优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带有针对性地做题,尤其是薄弱的应用题更要带着目的性做题。这样才能解决应用题难度的问题,在各种题型中逐渐熟练运用,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在做题的过程中慢慢积累。
例如,六年级学生会初步接触的《比》的概念,虽然说比和除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于学生还是存在理解上的难度,这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多变的阅读题目,同时也要与之前所学的分数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转换的思维,这样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应用题。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如果班里的大多数学生都对该类的应用题存在一定的疑问,那么教师就要在黑板上对所学的这类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在讲题过程中也要对解决该类题目的相关技巧进行讲述,往往数学方面的技巧有着吸引人的地方。教师在课上讲解完成后,再为学生布置几个这类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以及作息上都会存在着一定偏差,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教师要在教学前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更加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些性格方面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索,鼓励学生多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中的魅力。例如,在五年级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或者是到其他的自然景观处进行观察学习,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图案美,同时也能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在当前教材的应用题部分更多地强调的是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想锻炼学生的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没有太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就导致学生会怀疑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应用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让学生进行解答,确保让学生保持数学的热爱,不能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让学生大量做题,这样会严重违背我国推崇的素质。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乘法除法混合运算”时,在理解方面有时会存在偏差,在解决应用题时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题目的阅读,让学生进行解答。可能众多人会觉得这个方法是无效的,但是千万不要低估小学生对于兴趣爱好的执着追求,如果换成他们热爱的事物,学生的解题兴趣会油然而生,也愿意开动脑筋解决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通过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方式方法。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对他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在相关应用题的讲解上一定要做到耐心、仔细,带领学生通过重复、多次阅读更好地理解题目,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而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上又是多变的,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多提供相关解题技巧,为学生寻找更多好的、优质的题目资源,让学生能够有进步的支撑。而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严格地纠正学生的坐姿、握笔的基础习惯,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获得最大化的成长。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逻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有一个好的习惯支撑,真正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受益者。
[1] 张涛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3):216-217.
[2] 马稳元.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20(10):71-72.
[3] 万福.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28):88.
[4] 胥维江.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25):87.
C961
A
1002-7661(2022)27-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