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红
“专递课堂”促进小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究
赵红
(兰州市金城实验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甘肃兰州730070)
为满足“三个课堂”建设需求,助力“专递课堂”在校园落地,本研究以“三段式”特色教学模式为抓手,以智慧云课堂为载体,以个性化的创新融通为突破点,通过名校辐射乡村学校实施“专递课堂”的模式探究,以期推动小学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学生带来更多公平而高质的教育,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更多的支持。
专递课堂;智慧云课堂;小学课堂;解决方案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应用于广大中小学校,促进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高效机制。因此,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新部署,推进小学“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的改革。本文将以名校辐射农村学校开展“专递课堂”为例,从现阶段“专递课堂”实施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措施,旨在通过“专递课堂”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学校由于所在地区小学教学基础建设水平不高、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足导致的开不出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以期使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质增效。
根据2021年3月1日的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最新教育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在校生已达到1.56亿人,而农村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的66%。各地城乡之间在国家发布“三个课堂”实施政策之后,已陆续开展起“专递课堂”。但“专递课堂”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科学细致的时间安排不足。由于各学校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安排,纵使很多区域间已经开始进行“以点带面”的“专递课堂”带动城乡教育公平的活动,但由于缺乏科学细致的时间统筹安排、统一及时的考核跟进,导致开展效率低下。其次,忽略挖掘帮扶学校的内驱力。名校优质资源在以“专递课堂”的形式传递给帮扶的农村学校时,往往忽略帮扶学校自身已有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忽略培育帮扶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一味地供给而未挖掘自身的“生产力”,让整个教育的提升事半功倍。第三,资源供给匹配效率有待提升。据调查,“专递课堂”的实施,常常缺失优质校自身发展与薄弱校发展需求的匹配、名师与普通教师能力发展的匹配以及供给课与帮扶校缺失课的匹配。
自“三个课堂”政策颁布以来,“专递课堂”的硬件设施在发起学校和供给校在配备方面逐年均衡,但通过文献梳理,信息化课堂的利用效率仍旧不高。主要归结于师资差异的三方面。第一,农村师资学历不高,专任教师不齐。据调查,由于教育政策、教育经费的大环境偏重。教师地位及待遇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农村教师在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水平上明显低于城市学校,教师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第二,教师的应用意识薄弱。受学生学情差异及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城乡教师“专递课堂”应用意识存在差异。大多数农村教师依旧认为“专递课堂”是视频录像课的观摩,对于其具体应用比较模糊。第三,教师培训不扎实。关于“专递课堂”的教师培训往往集中在提供优质资源的名校,而很少在被帮扶学校展开。这样不利于双方教师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硬件、软件情况进行调整,也不利于被帮扶学校真正学以致用。高效的教师培训既要有专家引导进入课堂或录像评课,也要发挥名师作用,有效指导教师反思与洞察。
基于上述分析,尽管“专递课堂”的开展在逐年提升,但是由于各地办学水平差异、教师教育质量悬殊,遇到的困难和执行力也各有差异。因此,通过制定系统的运行机制、强化师资培育及发展多条实践途径是本文的视角切入点。
在经费、资源条件受限的环境下,乡村教育课堂仍然有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变大。因此,以“名师云课堂”的模式构建“专递课堂”,以名校示范引领的作用,开展跨校际协同教研活动,形成学校政策互通、资源设施共享、学习氛围互融、学科教师互助、学生联络密切的研训模式,调动名校与薄弱学校的整体参与的投入性,实现校园文化、学习氛围等更深层次的渗透,有利于迅速开展帮扶活动,实现有效辐射薄弱学校。例如,通过制定“名师云课堂”项目,借助信息化手段,制定系统的完整方案。一方面让名校的“学、研、评、训”优质资源体系化,并通过互联网的便捷与共建学校共享,帮助共建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无围墙”学校,有效解决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经济成本等因素带来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让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更多乡村学校和学生,助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教学的力量除了教授,还在于教育者智慧的启迪与互相碰撞。教育精准扶贫,“人”的发展当属第一。而基于“专递课堂””的师资研训有益于促进跨校际教师智力资源流动,有益于培育薄弱校自己的“种子”,生根发芽。同时,课堂并不是孤立、碎片化的个体,课堂教研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前或单个时间段。因此,在开展“云课堂”教研项目时,教师可以以“三段式”课堂模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为抓手,通过项目联动、教研共建,同步直播或异步推送“专递课堂”的形式与辅课堂教师协同,同步设计教学主题,共建标准化资源,定期对“专递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办法、改进策略进行及时反思总结,精准施策,为“脱贫攻坚”助力,帮助扩宽乡村学校每位教师的视野,形成适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
1.“课前”教研,让课堂更有研值
课前云教研有利于结对学校教师同步设计教学主题,共建标准化资源,让教师在听课之前对课堂精准定位学情和需求,助力教师精准施策。同时,有利于帮扶教师有目的地听课、评课,从而不断反思、改进,最终提升课堂品质。例如,在具体实施中,名校可以依托在线云平台,组织两地教师进行课前“云教研”。结合课标、教材、教师用书和在线名师课例课题研讨,围绕要上的课例,分别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教学环节的层次与安排、教学课例的启示与改进,进行激烈讨论和多元评价,碰撞智慧的火花,以便研制课堂观察量化表,“专递课堂”教案表,让课堂更有准备,让教师更有准备。
2.“课中”研讨,让反思更加及时
课堂中“云教研”则是让结对学校教师在进行网络同步听课的过程中,实时点评并互动交流,关注学生形成性评价,实现学习过程个性化,让课堂更加高效。在开展云平台课堂录直播时,可以通过设置在线平台留言板和辅助教师,让学科教师在班内负责同步引导工作,建立起同教师、同教材、同教辅、同课表、同课堂、同时段、同进度、同考评,让结对教师可以在同步听课的过程中加强“师师互动”,从“表面”探究走向“内涵”研究,从“经验”交流走向“证据”研磨,实现课堂深度研训,有效提升线下教师的专业素养。
3.“课后”教研,让课堂快速优化
课后研讨的目的则是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的实践能力,以达到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例如,结对教师双方在观看在线课堂后,可以利用说课、自我反思及圆桌会议与帮扶学校教师积极互动,就帮扶学校教师对于云课堂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细致解答。同时,针对课后研讨和洞察,积极调整。通过优化教案、优化评价、优化上课等措施,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最终让优化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帮扶学校师资人才成长。
名校课表(即授课教师、班级、编号、学科、课名、授课时间、直播或回放的链接等)的发布,可以方便帮扶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和需求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课程准备。同时,回放链接的发布也可以使帮扶学校教师避免课程编排时间上的冲突,不断回看巩固。例如,名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及网上课堂教学平台,通过音视频终端和采集设备,将实体教室连为一体,让远在另一边的乡村教师在线下的听课端教室可以对学生进行现场管理。在授课过程中,名校教师在本校授课的同时,也积极地与帮扶学校进行实时提问,交流和线上作业评价,让偏远乡村的孩子们坐在自己学校的教室,却看到了城区教师同步授课的身影,真正感受教育信息化的神奇魅力。而对于帮扶学校的教师来说,足不出户便可以向城区教师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交流方式尽管很“宅”,但可以让当地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同堂上课,互相讨论,共同学习。同时,回放链接也使得教师能够反复观看、品析、学习,以较小的成本有效缓解了学校间师资不均衡问题,消除了地域、班级的界限,形成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步高效大课堂。
学校“云课堂”的建设,不仅要关注课程知识,更应进行科学的评估,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云平台”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估目标,设置针对帮扶学校学生的课后延展任务,并做跟踪反馈,促进帮扶学校学生长足发展。再通过“师徒结对”活动,让“云课堂”不断延续,使薄弱校区的教育从根本上提质增效。
例如,在两地学校“云课堂”授课并研讨完后,可以根据线上研讨结果及帮扶对象学生学情精选习题,针对性布置练习册和作业,认真做好批改和讲解,并集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交由线上教研例会集体研讨。线上线下抓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做细教学常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拓展。另外,关于教师的帮扶,可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逐步实现“一校带多校”的目标,切实做到双师同步教学。这样,有利于帮扶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后续实践问题上得到及时的指导、改进和优化,促进“云课堂”的真正有效发挥。
“专递课堂”起初是通过“云平台”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发展到今天出现了钉钉在线直播、APP等多种媒体教学及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对名校教师线上线下的双培训,以保证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应用。同时,应重视动态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在“云课堂”模式下,也应当开发相应的软件资源,引入便携的硬件设备,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除了“云平台”直播,教师可以通过名师录课,整合课程教育资源,由骨干教师讲解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中心录制视频,并将讲解视频生成二维码,让学生在家就可以扫码观看,让城市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多种辐射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名校名师的资源及教学。不仅如此,家长和教师都能通过客户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的兴趣点。同时,公众号、网站、电子书包等形式的运用,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学生的训练面更广、参与度更高、兴趣更浓、体验更深。
总之,“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从整体而言,“专递课堂”的应用路径有助于形成可参考的实施流程,有利于对农村、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常规指导。但是,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流程及具体细节进行改善,明确规划,灵活地运用,真正将优质资源共享,个性独立发展落到实处。而本文的抛砖引玉,也希望鼓励高校、研究院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到“专递课堂”的模式探索中,以此惠及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优质教育,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共同走好“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1] 教技[2015]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Z].
[2] 胡小勇,曹宇星.“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7.
[3] 徐晓东,何小亚等.专家进课堂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95-102.
[4] 教技司[2019]253号,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做好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Z].
[5] 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宄报告[J].教育研究,2012(05):22-30.
G622
A
1002-7661(2022)27-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