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侠
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核心素养的路径探讨——以九年级上册《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为例
王晓侠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江苏徐州221011)
最近发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文章强调历史教师应该立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从精选历史地图、优化问题链接、选用历史资料、组织合作探究、巧妙创设情境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路径。
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初中历史;路径
初中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等突出特征,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开展历史教学中,要践行历史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为例,谈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思考。
高效历史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性、发展性原则为指导,精心选取、开发课程资源,从中挖掘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为后面的有效教学开展做铺垫。
历史课程史实较多,识记较困难,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进行识记。其中,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即,将具体的史实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其进行准确地考查、理解。而历史地图作为历史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时的重要依托,即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有效培养其时空观念意识。
如在学习第一子目“罗马城邦”时,为了有效地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笔者首先展示了一幅公元前11世纪的有关古罗马的地理形势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地图,进而设置一系列问题:古罗马地理环境有何特点?这些地理环境特征对古罗马的发展有何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辨活动。他们通过解读地图、阅读教材,积极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解读信息,从中认识意大利半岛的海岸线很长,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岛内山地众多,适宜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所以众多的民族迁移到意大利半岛,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这样就有效地认知了罗马城邦在台伯河畔兴起史实。在教学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史实时,笔者展示了三幅地图: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扩张》图、《罗马帝国疆域》图、4世纪《罗马帝国的分裂图》,这样可以在引导学生梳理罗马国家的兴衰历程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意识。
唯物史观即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教师在组织历史教学时,将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有机结合,精心组织问题,以问题链的方式展示知识的重点、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解读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从中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例如在教学时,笔者针对“通过认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目标要求,在学习“罗马城邦”时,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素养,笔者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层层达标。即通过展示罗马共和国的政权权力结构图,即执政官、元老院、人民大会,让学生从中有效认识他们之间三方制衡,体会其政体是由君主因素、贵族因素、民主因素有机融合的混合政体,在此基础上提问:“罗马共和政体的实质是什么?它与雅典民主政体有何异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展示史料的形式引入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内容、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疑:《十二铜表法》是保护平民利益的法律吗?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部成文法,即认识到成文法的颁布虽然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但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有效提升了其唯物史观素养。
历史史料作为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是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教师首先应结合教材和课标,以科学性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选用一些具有可靠性、典型性的历史资料,包括教材中和教材外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解读史料、归纳史料信息等,有效了解和认识相应的历史,从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学习《十二铜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全面地了解、认识此项成文法,笔者补充、展示了有关《十二铜表法》的图片史料,让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每一项法律条文的内容规定。如展示第七表的第二条、第九条;第八表的第二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法律条文体现了哪些特征?通过展示第八表的第三条、第九表的第一条,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容。这样通过《十二铜表法》的史料展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此项法律文件。再如,在学习“罗马帝国的衰亡”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罗马帝国灭亡的相关史实,笔者展示了三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罗马衰亡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从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中汲取了哪些经验、教训?”学生仔细阅读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教材的知识认知,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诸多因素,提升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课堂教学应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使用。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丰富的历史史料,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多样教学方式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在培养、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同时,积极实践育人的目标诉求。
例如展示《十二铜表法》的第七表、第八表、第九表的部分内容史料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探究“法律条文体现了哪些特征?如何评价《十二铜表法》?”学生认真地阅读、解读史料,从中寻求关键的历史信息。如在阅读第七表内容中“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和第八表内容中“二、毁伤他人肢体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时,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据此两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据第七表中的第二项规定,学生在小组研讨后认为是对个体私有财产的保护,并最终阐述为: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征。而在探究第八表第二项内容时,学生分析、表述得比较口语化,但是他们能够抓住里面的核心词语“同态复仇”,最终阐述为“保留了习惯法的同态复仇特征”,这也是它的保守性体现。总之,在开展对《十二铜表法》的评价时,学生能够坚持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层面,对其客观、全面地评价,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对《十二铜表法》的探究,从中提升了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具有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家国情怀。在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要适时、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进而关注现实、放眼世界,具备理想情怀和担当情怀。
例如在学习“罗马帝国”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笔者首先展示了两幅历史图片——罗马帝国和西汉王朝,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解读图片信息,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情境学习中。学生积极观看、讨论图片信息,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解读、对比,学生认识到在117年时罗马帝国的疆域面积为约500万平方千米,西汉王朝在元始二年的疆域面积为609万平方公里,这样学生对于中国汉王朝的疆域辽阔产生了感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和罗马帝国友好交往的事例有哪些?学生积极地思考、陈述。接着笔者展示两幅地图和图片,一幅是汉朝班超出使西域时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的地图;一幅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的图片。通过历史图片和地图的解读,学生更形象地认知了东西方两大帝国友好交往的史实。笔者再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感悟,通过对两大帝国的史实分析,学生的世界视野拓展了,从中感受了中国的强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素养自然有效得以提升。
历史教学优化的最终效果,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教—学—评”有机结合考量,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 范树青.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06):15-16.
C42,TM757.1
A
1002-7661(2022)27-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