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度“全国十佳农民”(1-2)
白露至,仲秋到。去年9月中旬,河北省定州市东留春乡东留春村的3 000多亩玉米再有半个月就要收获了。风乍起,绿浪滚滚。定州市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占杰站在玉米地间的土道上,看着三名机手操纵着无人机叮嘱道:“注意电线和电线杆!”
按照协议,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飞防队”要给附近村庄4万多亩作物喷洒营养液。15台无人机,45个机手已经忙活了3天,一天两顿都在地头吃干粮。连续暴晒,王占杰和机手的脸颊都黑红油亮。“这次作业,一台无人机每天能喷防800-900亩地。现在种地,力气就靠这些机器出,人只负责技术。”王占杰兴奋地说。
过硬的种植技术,是王占杰的长项。他随手撕开一根玉米棒子的绿叶说:“瞧瞧,这棒子的颗粒都长到顶尖了,说明氮肥用得足。要是肥不足,棒子尖这地方就缺粒儿。”一提到种地,王占杰就侃侃而谈,“用诱导剂灭虫更环保,根据时节安排每亩地种子用量,过年前给小麦地浇一遍‘过冬水’,用‘有机肥+复混肥’的种植方式可减少土壤板结度,‘秸秆还田+深耕作业’,可最大程度保持土壤活性……”
高中毕业的王占杰种植技术全靠自学和实践。1994年,21岁的王占杰从部队复员回乡,在定州市粮食系统工作。“收入不高但清闲,可我想创业。”经过反复思量,2006年王占杰下决心回乡种地养猪。“当时也有亲戚劝我,哪有放弃城里工作当农民的?我说都不当农民,城里人吃啥?当个能把地种好的农民挺光荣的。”王占杰如是说。
一开始,王占杰种的地每亩只能打400-500斤粮食,比其他农户少1/3。“人家都笑话我,这地种得丢人。”他不甘心不示弱,自己买书看,不懂就往农技站跑请教问询。腿跑得勤了,他家的庄稼一年比一年长势好。乡里乡亲出门打工,顾不过来的地逐渐流转到他家。
2013年12月,王占杰牵头成立了定州市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环节性农机托管服务。合作社采取“多入股、多业绩、多分红”的原则,将松散、单个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农民的地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收入700多元。托管给我,一亩地年收入超过1 100元。合作社从知名厂家直接进化肥、农药,成本低,而且还有条件试种推广新品种。”王占杰说。
时至今日,王占杰还保持着军人气质,他管理合作社要求社员做事踏实、守纪律。王占杰坚信,严管理才能有服务质量。目前合作社有200多名成员,为4.58万亩土地提供托管服务,作业辐射定州东留春乡、西城乡等地。
粮安天下,“地”是基础,“技”是支柱。合作社持续引入农机大户和农技专业人才,总投资达1 520万元,农用机械达439台。使用机械后,累计带动农民每亩地年增收200元。“规模经营,降本增收,延伸产业,增加全程机械化服务,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王占杰深有感触地说。
王占杰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前年夏收时的照片,他站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看着农机收割作业,表情满足祥和。“我有个梦想,继续扩大托管范围,为东留春乡5万余亩土地提供全托管服务,将家乡做成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样板。”王占杰道出了心中久存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