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魁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四川 成都)
对小学数学来说,其中主要涵盖了大量的数学原理与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小学阶段,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还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抽象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其在认知现象,掌握知识的总体过程中,主要通过具象思维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思考,而在具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过渡阶段,如果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大大加深其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在对知识的应用环节,会更贴近生活化的应用,帮助学生消化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角度下,对创新思维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并从中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对新时期我国教育形式下的新要求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把真正的能力带给学生,以此满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成长需求。
在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中,虽然已经反复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小学阶段的实际教学来说,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即使针对简单的运算或者图形进行学习,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来说,因学生的不同特点,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与学习习惯的教学链接。很多时候教师已经将创新后的教学模式带入课堂,但由于缺乏实践与频频出现的课堂意外情况,最终导致互动式课堂在引入上,还需要依托传统的教授方式,在课上由教师进行大量的知识讲解,针对理解能力弱的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辅导,以此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针对“双减”政策与学生升学压力,由于课外辅导的时间有限,广大教师已经开始将教学目标所能涵盖的范围扩大,并结合新形势教育需求,将教学关注点,从简单的知识教授变成由简单知识过渡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纸质作业复习转变为高效利用课堂与课后服务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课上遗留问题。这对学生减压的同时,无疑给教师以更大的压力,原因在于最终的教授结果不存在后期的持续性补救措施,而一堂课的课程安排有限,若不处于教学整体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很难满足普遍性的教学要求,随着教师教学关注点的转变,虽然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富有实践意义,但同时也导致学生因个体差异引起的教学差异的两级分化现象越发明显。
从小学数学总体教学的基本目标来看,其主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其中包括认知数学事实与参加数学活动积累数学应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生活数学应用技能。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并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此体会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不仅需要权衡课堂教学与知识体系框架的形成问题,还需要注重知识的教授与学生的吸收,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不同阶段,而对知识教授的重视,往往带来的就是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思维方式的养成,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时都能注意到由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养成,但对具体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环节往往没有明确的培养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最终导致没有对应的培养方法以及难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体系进行有效的持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依旧处于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下。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整体思维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人们往往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并通过对自我意识所形成的独特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而数学创新思维是在结合数学学科的基础上,即立足于数学活动与一般数学实践活动中,以独特的思维品质,在服从于一般的、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突出表现个性差异。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主动、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善于通过独立的思考,分析和解答问题,并在对复杂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请求帮助,以团队模式合理进行分工合作,并以此做出探讨,在普遍与特殊中,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那么结合小学阶段来说,创新思维主要要求学生能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兴趣的迁移对知识的理解层面独立提出问题,并完成个人的独立思考,将其形成的结果与他人进行比较,最终形成自我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并将所学知识作用于知识的深度讨论与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中。
由上述对小学阶段数学创新思维概念的剖析来看,创新思维与数学方法不同,其主要是在宏观层面给予各类数学方法,在学生个性化的应用角度以指引,故此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于教学整体,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引导者的身份辅助学生形成自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求异性,而在求异性思维中又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两种。针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说,虽然两种思维方式都可以进行引用,但教师在实际教授环节,要特别注重教学融合的选取,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效融合,在方便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构建高效课堂。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章“图形的运动”为例,针对本章节的学习,融合发散性思维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方便学生观察,针对图形与运动中的平移、旋转与翻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立方体或组合图形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借由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方面运用到了图形的运动,如建筑工地上塔吊的运作、摩天轮、旋转木马等,并通过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学习讨论小组,引发学生的思考,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以此锻炼学生在对具体的知识进行学习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同时对小学阶段代数内容的学习,采取融合逆向思维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毕竟代数本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部分比较有限,教师要习惯在对代数部分进行教学时,多设置互逆式的问题,借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的实际”教学中,在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结出结论,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数扩大十倍,移动两位,数扩大百倍后,进行提问:如果将小数点向左移动呢?再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实践与思考,最终得出互逆性的结论,即:将小数点向右移动,数会变大,而将小数点向左移动,数会变小,以此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生活实践探索到知识领域探索的过渡阶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趣味性对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帮助作用,学生往往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考主要来源于兴趣引导下对问题的深入探索,因此在进行课堂教授时,为方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五章“方向与位置”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式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对学生座位进行更换,通过位置更换让学生描述A在B的什么方位?在没有更换前,A在B的什么方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完成学习,并通过座位的调换,帮助学生养成对生活问题的实际思考,如我们可以通过地标建筑物的记忆,了解自身方位;可以通过小朋友间的不同身高情况,在班级里调换位置;在野外时,可以利用哪些数学知识判断自己的方位与位置,以此引发学生的广泛思考,在思考与交流中,逐步形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对不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知识的延伸,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与四边形与观察物体”的学习中,都可以播放建筑物的形成、长城的修建等类型的视频,让学生在对生活环境或名胜古迹的观赏中,寻找所学图形与掌握不同的观察角度,通过观察、学习、思考、应用四个部分真正将创新思维从始发、持续、矛盾、解决、形成五个过程中加以灵活应用,以此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与品质。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需注意的是,多聆听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影响下,对创新成果的描述,始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在平等、和谐的互动式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