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的结果不一定要分出“谁是老大”,而是期望整个世界变得更繁荣更公正。“百川纳海”是李约瑟特别喜欢使用的一个比喻,不但适于描绘科学的历程,也适于描绘整个人类文明。
从20 世纪中叶起,海内外研究中国的学者都绕不开一个“灵魂之问”——李约瑟难题。著名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该问题,其主题是: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试图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文化、人口地理等不同学科角度解答这一难题。
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日前接受中新社独家专访时表示,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论纲,李约瑟借此展开了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20 世纪50 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与科学之问后,中外学者各自概括、演绎,李约瑟难题衍生出诸多版本。您如何概括这一著名难题?它的核心是什么?
刘钝:所谓“李约瑟难题”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说法,表示令人困惑之意。实际上,它不是类似数学题那样有定解、多解或无解的问题,而是一个主题论纲,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中国人习惯的表述“为什么不”形式,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另一个是“为什么是”形式,即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 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借助这一论纲,李约瑟展开了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
记者:学界有观点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其默认西方科学的“先进”与中国同期的“落后”仍是基于西方文明优越性、科学进步论的假设。您认为导致中西方走上不同近代化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钝: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批评。李约瑟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进化的,而决定社会进步的关键是经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有与之适应的文化形态出现。因此对于一个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经济遥遥领先于西方的中国社会,没有出现近代科学这一文化形态,是他需要追究的问题。这是李约瑟难题的历史根源。
与其说李约瑟难题有局限性,毋宁说一些人过于简单地解读了历史决定论。西方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过程,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的逻辑结果: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是16 至17 世纪的科学革命。这些没有发生在中国,正是李约瑟力图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来加以分析的。
记者: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评价甚高,以此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西方现代科学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刘钝:早在16 世纪中叶,西方就有人提出磁罗盘、火药与印刷术是整个古代世界无与伦比的发明。其后,弗朗西斯·培根和马克思都重申并发挥了这一论断,只是没有明确指出其来源。1930 年,中国历史学家向达加上了造纸术遂成四大发明。1951 年1 月1 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明确提到:“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在1700 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1200 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800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这一系列说法经李约瑟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说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
关于四大发明的意义,李约瑟基本是承袭马克思的论点,即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消亡。中国古代的发明当然不只这些,李约瑟曾列出26 项从中国向西方传播的机械及相关技术,如瓷器、活塞风箱、提花机、缫丝机、胸带式与颈带式挽具、铸铁、铁索悬桥、游动常平环等。他还说,只是因为26 个字母用完了,实际上还有许多甚至更重要的例子。
记者:在全球疫情叠加百年变局的今天,李约瑟难题还有哪些启示意义?
刘钝: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论纲,包括西方与非西方、科学与技术、古代与近现代、科学的统一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在全球化退潮、文明冲突论盛行、霸权主义肆虐、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今天,李约瑟的知识遗产可以作为一种防腐剂和清新剂。如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家园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文明得以繁荣的精神支柱。
中国是一个工业后发国家,现代化不可能通过重走西方过去几百年来的路来实现。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应该深究李约瑟难题的“为什么不”形式,即哪些因素阻碍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哪些有益于近代科学的东西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缺位、哪些事物是我们亟须补课跟进的?李约瑟难题的“为什么是”形式则可以增强自信,作为后发者不必妄自菲薄。
“百年变局”是今天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变的结果不一定要分出谁是老大,而是期望整个世界变得更繁荣更公正。“百川纳海”是李约瑟特别喜欢使用的一个比喻,不但适于描绘科学的历程,也适于描绘整个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