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知续
(甘肃省徽县泥阳镇李庄小学,甘肃 徽县)
生活、工作中处处离不开手,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视,如可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启蒙阶段口算,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名数互化、间隔现象中的规律、求中位数等教学内容。名数的互化学习中,学生记不清单位之间的进率,间隔现象中的规律和求中位数内容又比较抽象,所以给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都带来了困难。只要充分发挥手的记忆、教具功能,就能突破这些难点问题,并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作如下分析说明。
小学生由于大脑储备知识的容量有限,对繁杂的数学知识点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手的记忆功能为帮助小学生记忆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如对“年、月、日”的认识当中,正常年份的月数大小,如果仅仅依靠记诵的方式来牢固记忆这些知识点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当教师通过手的骨骼部位演示效果就会不同,如凸起来的地方表示这个月大,而凹陷进去的地方代表这个月小。引导学生用手进行有效的记忆,学生便能很快地推算出某一年的哪一月大,哪一月小的问题。又如将一整年划分为四个季节的问题,完全可以借助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个手指来表示,每个指头代表一个季节,那么哪一月是哪个季节便会很清晰、明了。这些利用手开展的记忆性操作,不仅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让手的记忆功能更加游戏化和神奇化,为学生记忆更多的知识提供了支撑。
口算是小学生数学计算当中常用的方法,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要在熟悉加减法的基础上才能快速进行,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普遍采用的是手算,如个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当中,学生可以巧妙地利用手指进行简单的计算,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计算,而且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口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如10以内的加法运算中,采用小数棒计算时,还需要学生找出小数棒工具进行清点,然后合在一起再数一遍,而10个手指通过左右手进行区分,便能很容易地快速计算出具体的结果,这种手算的方式将手的作用进行了有效发挥,不仅简便而快捷,而且对学生加减法运算口诀的掌握也是一种即兴训练,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运用手的过程中日渐提高。
教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而且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对于抽象性的数学问题,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甚至在具体解析时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画图或者确定位置等方面的问题,这时可以巧妙地利用手的演示来解决。如笔者在讲授等边三角形时,在黑板上利用大拇指和食指画等边三角形,以大拇指为定点,大拇指到食指的距离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从定点到其他两个目标点的距离相同,然后再等量出两个目标点之间的距离。当两个目标点之间的距离与定点到目标点的距离相同时,将三个点用直尺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在演示画图的过程中顺便温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轻松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在这个演示过程中,手直接充当了教具的功能。又如,在画圆的过程中,笔者以大拇指为圆心,食指围绕大拇指旋转一圈构成的图就是一个规则的圆。简单的动手演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的道理。这种充分利用手做教具的教学,也让数学学科充满了生活化色彩。
数学教学中的规律性让数学课堂具有了探究色彩,特别是一些图形的变化和移动之类的数学问题,只有通过手的演示和灵活变化才能进一步探索出数学问题当中的一般规律,如求三角形、四边形的最大面积,确定数学问题当中的中位数等,借助双手组成一定的三角形、四边形之后,在学生自主、灵活移动、变化的实践基础上,学生会发现数学知识点当中蕴含的普遍规律。同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找图形的相似程度时,恰如其分地引入手的演示功能,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对称轴的特点及相似图形的特征,在自主探究理解的基础上寻找普遍定律,如两点成线与三点成面问题,将手放置在同一平面上,各个指尖就呈现出具体的点,而这些点又都在同一平面上,如此就诠释了“手掌”的平面内涵,假如手指稍微一弯曲,那么“手掌”的概念将失去定义的意义。
总之,勤于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而通过学生的参与也让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充分运用到启智学生数学思维的动手操作训练中,才能进一步让手的作用发挥更大的探究潜能,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具动手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