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2-11-24 10:55樊有镇杨梦婷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持续性志愿公益

樊有镇 杨梦婷

(1.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武汉晴川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4)

一、问题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实境遇

志愿服务是由民间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发起的,自愿提供人力、物质、知识、专业技能等资源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促使志愿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得到体现,同时通过扶危济困、普惠社会的活动形式促进社区和谐与社会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由在校大学生或者大学生组成的组织利用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精力和时间,自愿为校园或者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普通居民提供保障或者开展各种活动,从而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并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有机统一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对其个人成长、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实践,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价值需要;2.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大学生作为校园建设的主体,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志愿服务,践行着志愿者理念,持续性塑造着校园文化;3.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行动的过程中,对校园、社区、街道等地域范畴输入积极的公益力量,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在不断地壮大,其服务内容也不断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上有了明显改善。大学生响应共青团的号召,开展“三下乡”等志愿服务,为农村居民普及了科教文卫等知识,建设了美丽乡村,参与振兴乡村的计划。同时,大学生群体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资源,自发组织深入到社区、街道,开展社区关怀、社区照顾、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公益志愿服务,积极推动了文明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的主要因素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入,其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离开志愿者组织后,一些志愿服务难以为继,原有的志愿服务成效被破坏,后继者不得不重新开展志愿服务,循环往复影响整体高校志愿服务高质量的发展。

从环境主体的角度看,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的三个主要核心范畴是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指志愿者个体的主观变量,包含个体的性格、价值观、理论素养、行动认知与情感因素。组织因素是指影响志愿者服务组织决策与行动的组织层面的变量,主要包含组织的架构、组织章程、价值理念、行动方法、人力资源与关系资源等要素。社会因素是指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所在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含经济水平、政策制度、社会文明、区域需求、资源环境及社会支持等。从个人因素看,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在个人价值认知偏差、素质能力低、情感依赖中断或缺失等情况下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会受挫;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性、管理者的价值观与行动策略亦会影响志愿者的行动效率;政策、资源等社会因素的投入使用力度同样深刻作用于志愿者从事自愿活动的意愿和方向。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问题。

(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困境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吴元兵、李易蔓从志愿服务组织化角度提出了志愿服务如何持续的问题[1];许思源、李秀娟提出从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智能化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科学化发展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2]。这些学者从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解决志愿服务持续性中断问题的路径,但是对于大学生本身内在动机的持续性激励不强,持续性效果有限。本文在大学生服务组织化和常态化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创新模式,即项目化、专业化的公益创业模式,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提供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

二、理论思考:公益创业对志愿服务持续性发展的价值功能与耦合性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大学生个人或者组织,以公益心为初衷,以服务社会为责任,以自我成长为目的,在校园内或社会上进行志愿服务或者公益活动,以满足特定范畴下某一公众群体的某一项或多项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创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功能,这种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的深化,对大学生服务社会驱动力的强化,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的拓展。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活动在行动主体、理念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耦合性,这些耦合性主要表现在行动目标的趋同性、价值观方法论的一致性及二者的社会培育孵化需求明显。除此之外,二者在行动思路与实践上是共通共融的,公益创业有益于实现大学生持续性的志愿服务,通常以公益志愿服务的执行力、志愿服务计划的策划能力为主导,而这两项能力正是公益创业成功所需的两大基本要素。

(一)何为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在1998年提出,是在美国政府削减福利事业的资助,鼓励私人捐助非营利组织的背景下产生的公益活动。2007年,湖南大学成立了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代表着我国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对公益创业进行实践和研究。“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的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3]。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大学生个人或者组织,以公益心为初衷,以服务社会为责任,以自我成长为目的,在校园内或社会上进行志愿服务或者公益活动,向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和社会活动。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大学生创业,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力量不断积淀,深化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深度,从而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持续性参与志愿行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公益创业之间存在很多共性,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公益创业提供了人力支持、组织支持和管理支持,促进公益创业的形成与发展。公益创业对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其自身的公益属性,志愿服务的根本属性是出于无私的奉献回报社会,公益创业亦是借助社会的力量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高校志愿服务通过公益创业开展持续性公益活动,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4]

(二)公益创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发展的价值功能

公益创业在高校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属性,公益创业提供了一种持续开展志愿服务的新路径。

1.公益创业提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细专业化的程度

公益创业,对于参与人员的志愿服务专业性要求较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为公益创业者首先面临的问题。公益创业需要进行专业化提升,不仅需要志愿服务方面的相关知识,也需要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使得创业者和参与创业人员投入到专业方面的学习。创业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社会组织的管理与专业发展方面,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服务群体及需求,能够更明确地进行精细化的区分,有针对性地提供独特的公益服务,从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2.公益创业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驱动力

高校公益服务社会化,是指高校公益组织承接社会上的公益服务,突破在校园做公益志愿服务的局限,甚至在民政部门登记民办非企业等非营利组织,承接政府、基金会、企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购买服务项目。这种创新创业形式,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创新创业趋势,是一种新的创新创业趋势。公益创业在实现社会公益的同时,带动大学生就业,用创业的形式实现社会公益,达成公益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3.公益创业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创新创业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而公益创业以其专业化助人的方式更加凸显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时代价值,公益创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外,公益创业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一种新形式,也是高校从实践育人角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公益创业倡导奉献爱心,弘扬雷锋精神,服务人民,促进了大学生个体的社会价值实现。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的拓展,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化发展。

4.公益创业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公益创业,把创业、就业和公益连接到了一起。公益创业的目的之一是打造专职公益人,公益成为一种职业,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发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得到了统一。

(三)公益创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耦合性

1.行动目标的一致性

无论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还是公益创业的行动内容,都是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促进社区福祉实现、构建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志愿者可以根据服务对象需求设计服务内容,活动开展前进行需求调研,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真正的需要。社区需求得以满足,高校志愿者组织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有效社会化。

2.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趋同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都秉承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导向。在价值导向上,尊重、平等、接纳以及助人自助等是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活动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工作方法上,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都借鉴了社会工作综融的专业方法。例如,注重一整套工作流程,在服务设计前,进行需求调查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在活动中注重评估,进行中期评估监督活动是否偏离目标,如何进行修正,活动末期进行末期评估,以此不断优化服务,促进服务提高。

3.社会化孵化培育需求明显

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进行孵化,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上的合法有效组织,在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高校志愿者组织孵化,有相应的工作基础,目前很多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在校园,而且已经深入社区扎根于社会,为社会化提供了平台。高校志愿服务,依托于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规范性,为其实现社会化孵化提供了管理保障。

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目标属性、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与公益创业的耦合性明显,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向公益创业的转化实践提供了现实性的条件基础;另一方面,公益创业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中断提供了一种积极改善的实践路径,推进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发展,深化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效用。公益创业在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同时,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又孕育了公益创业的产生,这种双向推动力既是对高校志愿组织成长发展进步的粘合力,又是高校志愿服务深化的创新动力。

三、 志愿服务持续性经验探索:公益创业的实现路径

公益创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协同机制。公益创业的社会力量,包括高校志愿者及其志愿者组织,包括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区等正式组织,也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公益创业的主要社会力量之一,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延伸公益创业的思路与行动,为公益创业持续化发展的探索提供了较强的技术路线和外在环境条件的支持。公益创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极强的耦合性,通过公益创业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发展,无疑具有可实践的现实意义。公益创业的实践路径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志愿服务职业化

志愿服务“往深里走”的趋势,为公益创业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我国已进入转型化社会进程,青年在高校毕业后的求职竞争激烈,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之一。大学生创业是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群体为创业主体进行的一系列创业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公益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创新途径,公益创业会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创造性地把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为一体,在保证组织秉承公益性的同时,让机构拥有更多能力和资源从事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有了志愿服务职业化的平台,加之不断完善职业化,进而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二)依托高校志愿者组织,实现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联合各种公益力量,实现公益创业的质变。高校志愿者作为都市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军,不能忽视,高校可以为都市提供新鲜的志愿血液,提供各种专业性的志愿者,防止出现断代的现象。高校志愿者可以由学校志愿者组织进行管理,志愿者的组织性为引导志愿者进入公益创业体系提供了可能,发展公益创业注重于高校志愿组织的合作,对其做好引导,开展相应的组织管理、社会工作培训等工作,促使高校志愿者组织成为公益创业的帮手。

(三)嵌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原则,以助人自助为理念,使用专业的方法开展服务,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工作关注个人和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介入问题实现个人组织的发展,进而参与社会构建,在制度层面预防问题的产生,实现社会进步。

1.发挥社会工作理念的催化剂作用

公益创业在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弱势群体的自力更生。社会工作介入公益创业,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契合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会工作催化公益创业理念的不断优化,促使高校大学生在公益创业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群体的权益和价值,尊重受助群体的人格,实现服务对象的成长。社会工作的诞生,来源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公益慈善活动,是对以往助人活动进行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因此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5]。公益创业是发展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6],民生工作根本上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益创业可以在扶弱助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社会工作协同公益创业,在社会价值上具有趋同性。

2.借鉴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三大工作方法相互结合,共同参与解决服务的问题。此外在宏观上,社会工作还可以采用社会工作倡导,呼吁社会力量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某一社会议题中来,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业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具体服务中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在解决宏观问题中结合社会工作倡导,形成社会合力,解决社会问题。

3.引入“志愿者+社工”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价值观与操作方法对志愿者的实践行动进行培训与指导,并以督导的角色对其服务行为与反思进行评估与建议。高校志愿者力量强大,但是缺少专业运营,社会工作的加入,志愿者组织可以在机构发展、服务深化等方面获得帮助,增强志愿者服务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青年力量优势加专业优势,使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公益创业中融合与深化,从而使公益创业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迈进。

(四)实施项目化运作

高校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主要的问题出现在资金和管理等方面,注册为社会组织可以进行项目化运作,以项目为工作基础进行运作,承接社会上的公益项目,对志愿者组织进行输血。高校志愿服务,基于项目进行运作,可以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水平、运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7]

(五)加快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化进程

高校志愿者组织社会化,即高校志愿者组织经过培育,具有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的能力,并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8]。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化后,学生公益组织会发生质的变化。首先是身份的不同,以法人的身份参与社会行动和各界的购买服务,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其次是影响更大,学生组织转化成了社会组织,由原来对学校的影响扩大到对社会的影响。高校社会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储备,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后,走向社会开展系列化的公益活动,实现社会责任。

公益创业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五个行动维度,分别是意识转变、行动主体确立、理念方法论确立、组织运作方式确定、高校公益组织社会化。公益创业的实现路径,作为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中断问题的积极探索经验,在行动主体、思维模式、价值理念、方法论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同时,在高校志愿服务行动的场域下,具有相当程度的高校及社会支持力。公益创业在缓解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中断问题时,带动高校学生就业,深化社会公益的积极影响,实现公益创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运作的双向积极互动。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社会成员的无私奉献,也需要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公益创业一方面可以开展持续性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创办社会组织积极投身于社会之中,服务国家大计。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阵地,将志愿服务精神和奉献社会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能够切实增强教育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公益创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之一,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课堂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用实践锤炼自己,全面提升自己。公益创业,可以促成高校志愿者组织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上合法的公益机构,获得社会服务项目,开展项目化运营,追求项目与个人就业的良好发展,实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与公益创业的深入契合。[9]

猜你喜欢
持续性志愿公益
以志愿,致青春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公益
公益
公益
哲理漫画
公益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基于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