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卜晨晖,徐 磊
(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2.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之一,该区域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区域高校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对区域高等教育的联动改革与协调发展提出了新需求,通过跨行政区域的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大与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研究所的合作,通过校际合作、校所合作、校市合作等合作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为指导的“三位一体”合作协同方式,为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高校联动发展是指高等教育学校之间及与其他各社会组织之间,在高等教育联动发展中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交错发展的一种动态协调状态,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互通、匹配机制构建等[1]。高校联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反作用于合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发展,要求高校合作联动发展在结构、规模等方面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2]。教育联动发展的特点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通过政府引导,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推动教育联动发展。
区域高校联动发展初步尝试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欧洲开始对互认学历文凭的区域教育合作模式进行尝试,到1999年宣布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提出《博洛尼亚进程》,正式为欧洲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纲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对高校联动发展的需求也日益迫切,2009年首届以教育发展联动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旨在加强区域教育协作发展。2010年第二届研讨会召开,签订了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基础教研联动发展等协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区域教育合作联动也在不断发展。但目前长三角高校教育合作与联动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仍存在问题:
自2009年首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举办以来,长三角区域教育合作联动积极开展,但目前参与合作的各个主体大多处于自发状态,零星分布,合作周期较短;采取措施也都停留表面,深入不够,主要通过课题分析解决问题;高校在合作中逐渐趋同,导致合作的各个主体失去特色,联动达不到实质效益。
缺乏由政府支撑自上而下的权威引导机制及区域一体化教育法治体系;缺乏准确反映学校师生需求及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动合作联动积极性的自下而上的激励机制及反馈调整机制;缺乏跨市跨省跨领域的自由沟通推动力,平衡协调区域内各组织部门间利益的平行交错沟通机制及利益协调机制。
长三角区域内联动发展的各主体包括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研究所等不同类别的主体,共同构成区域建设大环境[3]。首先,由于区域内各个主体缺乏对合作联动重要性的意识,严重影响一体化的发展。其次,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难以形成一致的规划,反而阻碍发展。同时,企业对合作没有抱有积极参与态度,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受阻。最后,学校之间学科专业交流不充分,师生沟通不便捷,缺少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大平台。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到,高校创新联动发展模式,需要突破学校限制、跨越学科限制、打破领域限制、冲出国界限制,打造全方位教育协调联动发展模式。高校教育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孕育基地,是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前进的重要方面,区域内的一体化发展需要高校教育作为连接,这就对教育联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联动,是加强释放长三角地区创新潜能的需要。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辐射亚洲的重要枢纽,同外国合作的重要平台,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指出,重点加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努力打造区域内各行各领域紧密且独立的分工联动新形态。在此过程中,教育是服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发展的支柱,是为了让科学技术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并且孕育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只有教育参与到一体化过程中,才能为长三角地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知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充分推动长三角教育合作联动发展,更全面更广泛地统筹各方资源,促进各部门合理分工,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最终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世纪初我国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建设“985”和“211”院校,政府开始将众多优质资源集中投入一两所精英大学,培养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1999年起大学开始走教育大众化的道路,积极扩招,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由原先只有少数人能享有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当今时代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高水平人才仅局限于少数精英高校及经济发达地区,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扩大高等教育,形成普及大众的大学群体,同时深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实现合作内容多样化、合作范围广泛化,从而提升高等教育品质。
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重点发展产业以及产业层次结构存在多样性,上海拥有优质的现代服务产业与先进的制造业,浙江在工学类学科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江苏在国家级理工类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拥有丰富资源。各省市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为教育联动发展提供了互补合作的机会,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新矛盾。重点高校都集中在上海,江苏省高校规模全国第一,导致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封闭,阻碍资源的自由流动;行政区域的界限,削弱了高校间的沟通与竞争,导致各大高校开始出现同质化的倾向,专业设置、学科队伍、人才资源重复建设。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合作联动,通过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各方团体参与,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实现特色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分配。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各个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地区间流动以优化资源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教育也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国家地区流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国际化程度高,高等教育被认为是长三角实力象征的指标之一。通过加强高校联动合作,增强与大国、周边国家等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明确合作培养目标,制定国际化培养方案,构建跨文化课程体系,形成国际化校园群、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地区教育的辐射力及活力。这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对长三角地区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育开放程度的需要。
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培养具有两个以上专业能力的优质人才。长三角地区是国际化水平的大都市圈,对复合型优质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致力于培养、吸收大量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通过长三角高校联动合作,才能更加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在各个区域的流动性,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一流的高校教育和高科技学科,才能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确保长三角地区走在学术前沿,同时满足长三角地区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在国家改革开放布局与对外开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势头最显著,经济发展总体规模最庞大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对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示范地,该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丰富的智力资源,并且入驻了多家跨国公司,市场机制较为成熟。教育的联动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互动的关系,先进的地区经济文化会加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从而为该地区教育联动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长三角区域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先行地区,这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以及开放的文化。教育资源优秀且发展潜力大,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使该地区的人口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长三角地区拥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一流高校,并且在上海江苏等地开展了各种富有特点的尝试。例如江苏省加大对海外教师培养的力度,设立海外教师培养基地;上海的三区合作联动机制也日益完善。这些都为该地区提供了更加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必将能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科技人才,提高地区教育开放程度,为社会变革带来更多人才,提供更多血液,从而促进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提升至国家战略,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家实施国家一体化战略的先行试点;2010年颁布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要加强教育合作,完善各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统一建立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2018年在中国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继续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改革开放空间的布局。教育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带动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是国家支持并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需要的。
区域高等教育联动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发展[4]。经济一体化也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联动发展,而高等教育联动发展反作用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当下各个邻省之间产业构造难以相互融合,政策不互通导致人才资源不流通等不利于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的产生。通过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联动的发展,使得区域教育一体化,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将高等教育融入经济发展中,明确各地区的特色与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投资与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在各个地区的有效流动,避免重复现象。并且通过促进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完善资源配置,缓解资源浪费现象,更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教育联动发展与经济发展起到相互协同的协作效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能够提高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教育联动发展,与此同时教育联动发展也能够促进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作的产学研合作进程,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5]。长三角地区是国际化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城市群,教育的联动能够充分聚合国内国际教育资源,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交流,补充完善国内高校教育事业结构。长三角地区各地区的高校教育的特色不尽相同,例如江苏高校学生数量全国领先,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上海教学科研水平领先全国。各地区开展教育联动发展,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区独特的教育资源,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途径,在优化教育资源流动的同时,促进高校教育事业迈出新的一步。
教育联动有利于打造国际化合作学校,迅速形成高端人才教育机制,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人才资源。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跨学科的复合人才稀缺,高端人才的数量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速度,这对高校教育联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6]。高校联动发展能够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能够并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进一步推进经济强国战略的发展,并且这种机制能够辐射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提升教育发展联动性,增强该地区对全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高教强国战略的进程[7]。
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国内新时期、国际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高等教育在推进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起到历史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并且区域一体化也能对教育联动发展战略起到互推互促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长三角地区取得了众多积极的成果,并且为辐射全国,带动全国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长三角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因素,并且拥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及市场环境,以及优惠的政策支持。以上种种有利条件都为长三角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平台,使得长三角教育合作获得更多发展的动力,进而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一体化高等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带动全国教育一体化事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