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菲,王万平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成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根、发展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初次提出“生态文明”理论,随后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并列为同一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1]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目标。[3]美丽中国一经提出就立刻吸引了广大人民的目光。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为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的关键词,二者共同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深入了解“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是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
“文明”是不野蛮,是不断开明和先进的状态。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不断发展着的产物,切合社会发展的走向。文明是一种行为,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和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道德观,被多数人认可、赞同。生态文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就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发展工业和保护环境同时进行,避免了工业文明盲目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可以说,生态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保护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不是说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是在不改变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造福人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人在自然界中产生,随后又形成了社会,我们必须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何为美?运用哲学思维,美是构成事物要素的组成部分,美依附于事物,离开事物美将不复存在。“美丽中国”,可以理解为我国的自然环境之美,我国的人文环境之美。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美丽中国的两层含义:一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二是“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统一向更高层文明的发展。美丽中国蕴含着多层含义:一是生态环境之美。环境是社会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需树立大局意识,像呵护心灵的窗户一样呵护环境,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环境。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自身的同时,不能违背大自然规律,要遵守大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发展。二是持续发展之美。着力打造社会健康发展、节能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节省能源和爱护环境同时并进。三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协同发展之美。在经济领域中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治建设中推进民主建设,民生问题高于天;在文化建设中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治理;在生态领域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这五个方面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工业,忽视环境保护,在快速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一是未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发展成果不多。部分地方认识上有偏差,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单个部门的事,社会参与度不高,未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到区域平衡发展的方案内,没有凝聚八方力量,未形成合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强,甚至还有偷排漏排、乱砍乱伐等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格格不入。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建立起至少一个符合国家指标的生态乡镇、生态村。二是部分地方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其中有些区域是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极易遭到损害,生态自我修复时期较长,难以控制这些区域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带来的大面积破坏。还有一些地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工业园区生产的废水无法得到集中有效处置,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点多面广,工作推进难度大。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有些地方涉及这些工作的各相关部门普遍是“关起门来独自干”,部分之间未达成高度统一意见,推进力度不够,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一是生态教育未在全社会普及。全社会尚未形成生态文化氛围,主要原因是政府弱化媒体宣传功能、学校未建立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等。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首先是政府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存在不足,如未完全形成环境监管机制、环境考核制度、国土规划和开发制度、资源开发制度等;其次是法律层面的立法保障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未充分保障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环保法规定的部门主体权责义务不明确,法律应赋予部门权力的同时明确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责任;最后是市场机制在环保工作方面上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未形成低碳排放市场、企业未完全实现低碳生产等。三是国际环保合作机制不健全。环境问题是世界共同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从根本上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国际环保合作。虽然全球已经建立了许多环境保护组织,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但是生态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关系到全球人类的生存,世界经济的发展,必须上升为全球性战略问题,必须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机制。[4]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好、完善好、执行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部署了构建美丽中国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百姓幸福程度。为此,如何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适应国家新发展理念,如何创新制度体系建设,以更加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向、指明路径是我们当下最主要的任务。
制定建设生态文明相应制度,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一是建立环境监管制度,加强环境考核评价制度,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给予政策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对于环境较好的地方,加强环境监管,继续保持美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探寻科学的国土规划和开发方案,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开垦面积要符合国家要求,不能一味地发展农业,而破坏环境,重工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工业,中央必须制定相关措施,对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给予物质帮助,禁止在生态保护区发展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禁止为了生产产品而过分开采植物;三是中央要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加大法律保障力度,保护法内容一定要细化,不能出现纰漏,严格按照生态保护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四是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根据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建立地方性环境保护法。
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节约资源放在开头。资源是祖先留给华夏儿女的有形资产,浪费资源就是在透支子孙的财富,这就需要全社会合力监督资源开发。一是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完善监督体制机制,细化监督体制建设,将监督机制上升为法律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引入舆论力量,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机制。二是发挥人民的作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与污染、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监督周围是否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如果有,应及时上报给政府,政府给出处罚。三是对现有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科技、经济,使全社会进入绿色时代,美丽时代。企业要转变生产方式,制定相关政策,生产低碳产品,对部门有浪费资源的现象予以处罚。具体来说,企业应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大规模生产绿色产品,杜绝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对于那些重工业企业,更要加大力度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创新力度,企业高层应制定相关措施,积极鼓励下层员工生产低耗能、高质量产品,逐步淘汰高耗能、用水量大、污染环境严重的产品。重工业企业应建立污水排放通道,加强中水回用。企业应禁止下层员工将污水排放到离居民近的河流,积极与污水处理厂对接。对于已经被污水污染的地区,企业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要本着谁破坏,谁负责的态度,去全面治理被破坏的地区,加大力度恢复地区生态环境。对那些发展农业方面的企业,也要开展污染防控工作。首先,企业应提高土壤施肥技术,禁止用化学药物施肥,禁止为了盲目获得收成,使用激素,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而且破坏土壤。其次,大力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地膜,提倡地膜二次利用,加大地膜回收率,杜绝地膜污染环境。
一是全国人民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居安思危,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形成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首先,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仆人,也不是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依附于自然而生存,人从自然中产生,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离开自然人类不复存在。自然是人类有机生命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一味地去伤害自然有一天遭殃的是我们人类,必须时刻感恩自然,没有自然为我们提供生存资料,人将不复存在。其次,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本身存在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能动地去改造自然界,造福人类。最后,保护自然。保护自然首先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二是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发放环保小册子,使公民基本掌握与生态相关的知识,比如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生态建设对我们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什么行为属于破坏生态环境、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什么是绿色发展、如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等等。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百姓生活质量水平。公民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成果的享受者,所以公民要积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任。首先,要从根本上打破公民的传统认知,搞清楚环境与人的关系。公民的传统认知不是一时形成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打破这种认知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如何爱护环境相关知识纳入到中小学教材中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其次,积极鼓励全社会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绿色发展。制定奖励制度,大力倡导公民使用节能灯,节约用水、用电,以社区为单位,对表现良好的家庭给予物质奖励,并以此为榜样激励其他家庭努力成为绿色家庭,从而推动全民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努力营造出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风气。最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透明度,保障公民了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新进展,从而可以更好地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落实、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公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增强公民参与力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程度逐渐加深。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十分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提供中国方案。[5]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成为全球性问题。这就首先需要各国积极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而不是事不关己,逃避责任,这样不仅不能缓解生态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生态危机,甚至激化国际矛盾。各国应采取措施,共同行动,相互信任,以开放包容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对待生态文明问题。其次,我们要以谦虚的心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环境治理经验。一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例如德国公开环境监测公报,提高公民环境保护参与度。二是制定其他领域环保政策共同推进环境治理。例如英国政府在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协同推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三是环境保护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应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本国环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以及修改原有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新的变化,保障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先进经验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下构建美丽中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它关乎到我们未来的发展,关乎到我们能否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的蓝图,关乎到我们子孙后代能否幸福生活。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建设的美不美一部分取决于生态发展的好不好,生态发展好了,能够推动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于蓝天白云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性的高度。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构建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来建设美丽中国,还需要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靠个人就能实现的,是靠我们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