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质量的主要成因及提升对策

2022-11-24 10:41席育贤张恒恒孙君灵宋美珍
中国棉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采阿克苏地区棉农

席育贤,张恒恒,孙君灵,宋美珍*

(1.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阿克苏 843000;2.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 安阳 455000)

新疆阿克苏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棉花主产地之一,棉花产量约占全国的1/6、新疆的1/5,长绒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棉花产业是阿克苏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当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 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在50 万hm2左右,棉花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尤其是棉花机收面积呈跨越式增长, 但棉花质量出现了下降。 目前阿克苏地区棉花纤维品质存在颜色级下降、长度偏短、成熟度不够、整体品质下滑的现象。2017—2020 年度中国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阿克苏实验室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从颜色级指标来看,2017—2020 年度阿克苏地区白棉二级比例逐年下降,白棉三级的比例逐年上升,整体颜色级呈下降趋势,2020 年度白棉三级的占比达到最高值(72.39%);从纤维长度指标来看,2017—2020 年度前3 年度棉纤维长度级为29 mm 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2020 年度棉纤维长度级为29 mm 的比例达到最低值(26.75%),棉纤维长度级为28 mm 的比例达到最高值(54.51%);从纤维马克隆指标来看,阿克苏地区2017 年度棉纤维马克隆值B 级及以上占比最高(80.59%),2020 年度B 级及以上所占比例较前3 年度下降幅度较大,只有68.35%;从纤维强力指标来看,2017—2020 年度,棉纤维断裂比强度在强和很强档次的比例逐年升高,中等及以上档次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1]。 为全面了解阿克苏地区棉花纤维品质变化情况及成因,促进棉花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巩固和提升阿克苏地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和长绒棉优势产区地位,阿克苏地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植棉县(市)种子管理站、种业企业、棉花加工企业、棉纺企业、种植大户开展调研,并进行了持续关注了解。现从品种、种植管理、采摘、收购加工方面分析影响阿克苏地区棉花质量的问题,试提出相应提升策略。

1 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成因

1.1 品种方面

棉花品种遗传特性是决定棉纤维品质的最重要内在因素[2-3]。 因此,棉花生产中提高原棉品质的关键:一是选用优质品种;二是减少棉花品种数量,做好品种区划,提高原棉品质一致性。近几年,阿克苏地区在棉花品种筛选及推荐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棉花“一主两辅”(1 个主推品种,2 个辅助品种)用种模式落实力度不够。在监管棉种市场时,由于对不符合当地品种区划要求的棉花品种没有适用的法律依据,无法对相关供种企业或经销门店加以约束或惩处,品种备案也无所适从,导致“一主两辅”的落实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地方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

二是棉花收购环节几乎不关注棉花品质。多数轧花企业按衣分论价,衣分高1 百分点,籽棉收购价格高0.10~0.15 元·kg-1, 致使棉农更倾向于选择高产、高衣分品种,几乎不关注棉花品质,甚至对推荐引导种植的优质棉花品种采取各种变相抵制的做法,如:在大路边、地头种“一主两辅”棉花品种,而在地块深处或偏远的地块则随意种植自己选择的品种;把购买的少量“一主两辅”棉花种子放在家中不种,而交售棉花时却说是“一主两辅”品种。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主两辅”棉花品种的覆盖率。

三是政策引导效果尚未显现。前几年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没有突出质量导向; 而2021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虽然已出台相应政策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但由于当年棉花收购价格高于补贴上限而未能有效落实,棉农尚未从中受益,仍在观望。

四是品种区划不够精准科学。阿克苏地区植棉县域东西、南北跨度大,气候迥异,土质多样;而当地品种区划往往是由县域有关部门以行政区域为界,考虑当地棉农种植习惯、供种企业实力与信誉和供种保障服务能力等因素,在阿克苏地区棉花品种推荐目录中选择确定本县域“一主两辅”品种,未从整个阿克苏地区层面根据生态条件细分种植区域,做出具体规划指导。

1.2 种植管理方面

种植模式、密度与播种方式、播种时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脱叶剂使用、籽棉采摘时期与方式等因素,都会对棉花纤维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4-5]。 近几年,阿克苏地区集成推广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技术,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一是种植模式和密度需要调整。随着机采棉规模化发展、棉花单产水平与品质要求的提高和棉花品种增产潜力的提升,“矮密早”种植模式行距过窄、密度过大引发的田间郁闭严重、不能充分利用光照、蕾铃脱落严重、棉花单产和品质提高受限等问题愈加突出[6-7]。

二是部分机采棉田的脱叶处理存在问题。一种表现是部分棉农为节约成本, 少施或不施脱叶剂,或喷洒脱叶剂不及时、不均匀,脱叶效果不好,导致棉花尤其是生育期过长的棉花成熟较晚,顶部棉铃不能正常成熟吐絮, 进而导致机采不净且杂质多,对品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另一种表现是在部分棉田频繁喷施脱叶剂,既加大成本又错过最佳时机,造成机采含杂率高,增加清花的时间和次数,致使轧花品质下降。

三是部分种植农户对新技术认识和应用不足。部分种植大户自认为种植棉花多年, 经验丰富,不接受新技术指导,或对新技术采取排斥、观望态度,或对配套新技术把握不准,尤其是化学打顶和脱叶的药剂种类、使用时间、使用剂量与次数等,导致当地棉花生产环节标准化程度低, 直接影响棉花株高控制效果、成熟吐絮进程、脱叶效果和机采含杂率等。

四是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技术措施难以精准落实。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 相关合作社等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是依靠各自的力量,导致技术服务合作模式和内容比较简单、不深入,棉花生产指导不到位甚至缺位,棉花生产中各技术环节脱节。

1.3 采摘方面

手工采摘时, 备受关注的是异性纤维的混入;但随着机采棉面积逐年增大,影响当地棉花质量的新问题显现出来[8-10]。

一是因没有及时采摘导致棉花成熟过度。棉花采摘雇工困难、 采棉机数量有限或调配不及时等,常造成集中成熟的棉花因得不到及时采摘而品质变差。

二是采摘含水量高的棉花。植棉者与采棉机手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采摘过程中人为屏蔽湿度传感器,经常在阴雨天或者夜间采摘棉花;有的为给棉花“增产”,甚至在采摘头前加装喷水装置“边喷边采”, 有的采棉机机主花数十万元修改以机器降温为目的的喷水参数,肆意增大喷水量,导致采摘的籽棉出现“夹心”、回潮率高等现象,如正常的打卷棉包质量为1.8~1.9 t,喷水采摘的则达2.5~2.6 t。

三是忽略了采摘要求和监管。 未严格落实“三白”(棉花采摘人员戴白布帽子, 用白棉布兜拾花,用白布袋装花和白布带扎口)采摘规定,导致异性纤维问题依然存在,影响皮棉品质。另外,部分棉农利欲熏心,人为掺土掺水等掺杂使假交售棉花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棉田基础建设和残膜回收投入不足。部分棉田面积小、土地平整质量不高,导致机械采收时剐蹭地膜和滴灌带、采摘头吸入残留地膜,造成棉花污染。 据调查,沙雅县新疆利华棉业有限公司从本地一般农户收购的棉花含地膜、 滴灌带较多,人工挑拣出的杂质达20 g·t-1, 而其流转土地自产的仅为2 g·t-1。

1.4 收购加工方面

收购加工对当地棉花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 一是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普遍过剩,抢购的棉花混等混级、优劣掺杂,助长了棉农交售棉花时掺土掺水等掺杂使假的行为。 据了解,阿克苏地区共有180 余家棉花加工企业, 良莠不齐,存在竞相抢购资源的现象。 二是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大,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因议价、抢收、机采棉交售集中,没有遵守相关收购制度,如“一试五定”(试轧定衣分,按照标准定品级,手扯尺量定长度,电感测湿定水分,检定含杂率)、分级堆垛、分级加工等制度形同虚设。 三是机采棉种植面积急剧增加,采摘和交售集中(原先人工采收棉花可以边采摘、边交售、边加工,周期长达4 个月,现在机采棉花的周期只有1 个月), 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受场地限制难以落实按品种单收、单垛、单轧,影响棉花质量。 四是仍有部分加工企业轧花设备陈旧, 加工技术落后,无法满足机采棉收购加工之需, 尤其是在加工回潮率高、 杂质多的机采籽棉时会造成皮棉品质严重降低[11]。

2 提升棉花质量的对策

2.1 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在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解决棉花质量问题,关键在于政策导向。 一是持续引导调减棉花品种数量,优化品种结构和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全面落实“一主两辅”用种模式的相关政策。 二是严格落实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工作。 做好补贴与质量挂钩的政策宣传, 加大质量引导力度,构建并完善棉花质量追溯体系,增加高品质棉花补贴额度,切实推行优棉优价、优质优补政策,扭转棉农重产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 三是制定监管棉花品种的地方性法规,使净化棉种市场的监管工作有执法依据。 四是探索建立新的利益平衡机制。若棉花加工企业销售的皮棉质量好、等级高,则往往获利也高;因此,应探索建立相关机制,鼓励其抽取部分利润反哺种植优良棉花品种(品质特优的棉花品种往往产量低)的棉农,引导棉农生产优质棉花,从而破除棉农重产量、轧花厂重衣分的不良习惯,保障棉农植棉效益和提高棉花纤维品质。

2.2 加大优质棉花品种选育、筛选、布局及管理

一是以机采对棉花的要求为出发点,以纺织行业对棉花品质的需求为落脚点, 加快培育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逆、衣分较高和适合机采的品种,突出品质并兼顾产量和衣分。二是持续开展棉花品种普查和比较试验,以棉花质量、产量监测数据为依据,对比分析,科学公正筛选、推荐、储备棉花品种;根据种植效果建立优质棉花品种的动态调整机制,并严格落实棉花“一主两辅”用种模式,尤其是对优质、丰产、抗病的棉花品种要长期推荐应用,以便种业公司按照“三圃田”制度持续稳定繁育良种,保持品种种性和提高制种质量。三是针对不同生态区域气候、 土壤特点和棉花加工企业对皮棉质量需求,把综合性状指标和纤维品质优良的品种进行总体科学区划, 改变由行政区域确定品种布局的状况,切实实现按生态区域进行品种布局,分生态区域生产市场需要的不同类型原棉。四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和棉花种子企业管理强度,严禁不符合区域品质区划要求的品种进入当地市场,杜绝同一区域棉花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对违反规定的供种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2.3 开展配套生产技术研究,规范棉花种植管理

一是加快集成配套先进农艺技术,并推动其应用和机械化作业, 改变以往单纯以高产为导向,加强实施促进优质的综合措施。二是加强植棉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着重开展“宽早优”植棉模式[6-7]、适时化学打顶、脱叶催熟等技术的推广,避免造成植株顶部棉铃坐不住、脱叶效果不好、吐絮不集中等问题,进而影响棉花产量、质量。三是在植棉县域加大力度创建优质高产示范田(区),开展滴水出苗、化学打顶、水肥一体化、脱叶催熟、残膜回收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加强配套集成技术的推广运用,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普及规范棉花种植管理措施。 四是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整合各方技术力量,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由农业技术推广、品种研发与管理、农机推广等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组成技术团队, 围绕主导品种的精量播种、高光效群体构建、水肥一体化、化学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脱叶催熟等机采棉关键配套技术,对种植户进行科学指导与监督,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深度挖掘棉花品种单产和优质潜力。

2.4 严格管控异性纤维,提升棉花采收质量

一是加强对棉农采摘的指导和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形成科学的采摘习惯,落实“三白”规定,降低异性纤维(三丝)混入概率。 二是加强机采前的人工田间捡拾, 及时调运箱式采棉机适时采收,完善采棉机作业标准,加强农机采摘监管,规范收、储、运环节,严禁不良采收和储运行为,严格控制污染源头。 三是采取严格的组织措施和经济措施控制异性纤维,多部门联动,发挥优质优价联动作用, 在收购环节增加异性纤维检测,并与收购价格挂钩,调动棉农自觉控制异性纤维的主动性。 四是支持和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田投入,筹集资金平整土地,确保田块基本平整、集中连片,提高机械化采收作业质量。

2.5 切实按质论价、分品种推放,严把收购加工关

一是清理整顿棉花加工企业,调减棉花加工企业数量,淘汰加工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收花场地小、 不重视棉花质量且违法行为多的加工企业,促进棉花加工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严防棉花收购恶性竞争。 二是切实推行按质量、分等、分级收购,按品种分收、分垛、分轧、分储、分售的规范性操作模式,购买专业的质量检测设备,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并加以培训,开展质量指标检测。 三是优化和改良加工技术。 加工前及加工过程中要做好质量检验,根据籽棉的等级、含水量、杂质的不同,调整烘干温度、轧花机局部尺寸、设备运行速度及皮棉清理机排杂间隙等,保持良好的设备运转率,确保加工工艺流程科学合理,提升加工品质。 四是轧花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棉花质量标准、 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加工工艺规程及质量管理的相关政策,加快机采棉加工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改造。

2.6 强化棉花质量监督检查

一是市场监管、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管理等部门协同,针对当前存在的棉花中掺水、掺土、混收、混堆、混轧等突出问题,加强棉花质量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二是规范棉花采摘、收购、加工及交易行为,推进棉花种植者和加工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 让诚信档案在价格质量补贴、金融贷款、财政税收、项目申请等方面切实起到决定性作用,实施棉农交售黑名单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分类监管制度。三是加大对失信农户和企业的监管约束, 使恶意欺诈者不能享受棉花价格质量补贴,对失信、不执行国家标准、生产加工皮棉达不到标准的轧花企业降级和取缔相关资格。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督促引导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和棉花种植者提高质量意识,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共同提高棉花质量。

2.7 加快构建棉花产业链,合力打造品牌棉花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抓好“棉花产业联盟”建设,形成“种子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轧花企业+棉纺企业”的棉花全产业链,构建棉花产业利益共同体和产业生态链,共同打造“阿克苏棉花”地理标志公共品牌。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棉纺企业向棉花种植、收购和加工环节延伸,流转土地,收购或建立轧花厂,尤其是需求高品质棉花的棉纺企业要采取订单方式生产, 与供种企业、棉花合作社(家庭农场)、棉花加工厂签订订单,共担利益与风险,实现棉花种植、收购、加工产业链全覆盖。 三是鼓励种子企业发挥种子源头、技术服务和种子棉加工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在适宜的优质棉产区种植优质品种,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棉技术措施, 与重视收购质量和加工品质的棉花加工厂联合,真正实现质量可追溯和优棉优价。

2.8 加快地区棉花大数据平台建设, 促进信息互联互通

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引入棉花生产之购种、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数据追溯、目标价格补贴等各个环节, 通过互联网将数据汇集到统一的数据库,形成棉花生产大数据处理和管理平台,加强棉花质量大数据与相关行业信息的融合应用,为棉花产业各环节的质量提升发挥指导作用。 同时,要以此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群体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做到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推进棉花产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机采阿克苏地区棉农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棉农
名优绿茶手工采与机采相结合模式初探
新疆阿克苏地区三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新疆发展机采棉的有利条件及策略
新疆阿克苏地区观赏石协会年会圆满召开
新疆昌吉农户采用棉花塑型高产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