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逻辑和实现路径

2022-11-24 09:43刘明珠彭泽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高质量人才职业

刘明珠 彭泽平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实现制造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巩固专科高职教育主体地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基于此,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实践路径,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夯实人才根基。

一、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由萌芽探索到规模扩招再到高质量建设的发展历程,不仅为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且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对现代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为中职毕业的各类技能型人才持续深造拓宽多种选择途径,与其他教育形成了稳定的互补和支撑效应。所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推动中、高、本等各层次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对于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其一,高等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和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强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始终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在提质培优的新阶段为职普融通提供“支撑发展”价值,有力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衔接。其三,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以“质量型扩招”为目标导向,以突出的类型教育特征引领职业教育实现一体化建设,通过对标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拓宽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和途径,助力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臻于完善,在纵向上仍出现中、高职之间衔接不畅,高层次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受阻的现象;在横向上表现为普职教育之间难以融通。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明确了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要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人民发展需求多元化,提供更加适合、形式丰富的教育选择和可持续的教育供给,助力构建类型突出、层次丰富的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为每个人提供更加公平的人生出彩机会。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的新发展格局,在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持续扩大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要在质量和体量上保证高素质人力资源储备,从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三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逐渐实现更广、更深度融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呈现技术更迭迅速、劳动内涵复杂、技术知识整合交叉等特征,一些劳动力优势产业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工艺在技术设备、加工制造、设计维护、系统监控等方面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变化都对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一种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跨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循环的重要举措。

构建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的基础[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密切互动关系。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始终发挥主要引领作用。西奥多·舒尔茨曾提到,“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资本,而教育在人力资本社会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输出、技术变革、人力资本积累上始终发挥着重要引擎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由此,必须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发挥其在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三)凸显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呈现出显著的“职业”属性,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着“高等”属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据统计,2015-2019年,我国高职专科学校增加82所,本科职业院校增加15所;高职专科学生增加232.1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开始招生[3]。这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储备大规模的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凸显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定位,必须由规模扩张走向“以质取胜”的发展阶段。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主要支撑来源。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职业教育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一度被视作“低层次”教育。一方面,技术技能人才因为社会地位不够高、发展渠道不通畅、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整体待遇较低,多数高职院校难以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我国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升,人力资源难以与现代产业的转型保持同步,结构性紧缺明显。据2021年4月《教育家》杂志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排前三位的是社会认可度、人才培养质量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分别达到68.62%、62.22%和52.59%[4],这表明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保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层次链条,与现阶段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契合。

二、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最初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转型提出来的[5]。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既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自身发展的逻辑指向。在经济发展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突出呈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新定位:建设现代化类型教育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理论渊源和人才培养规律,具有强烈的类型属性,更加强调高层次的技术性和应用性技能学习。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类型化发展[6]。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源点是类型教育,表现为多元形式、特色突出的类型教育发展模式,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与普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开放融通外,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化治理理念和能力提升等问题上更要实现动态调整,进而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本质,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新发展格局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类型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不仅需要灵活适应现阶段高端产业的发展,更要紧密契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

(二)新理念:系统可持续的发展观

系统性发展观与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高质量发展实质是发展方式的高质量,衡量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过程,实现从扩“量”到升“质”的转变,逐渐驶入改革发展、提质培优的快车道,更加重视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理念转向高质量人才培养,通过采取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态势,逐渐适应和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新目标: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观

质量是发展的核心。职业教育质量是提高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吸引力和社会认同度的关键,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7],教育质量衡量的核心在于特定类型、特定学段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最终的落脚点则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8]。所以,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高水平发展,本质在于全方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以量为主”到“以质取胜”,才能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稳定就业中发挥重要助推器作用。

高质量既是一种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发展结果[9]。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关键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结构、发展过程、结果导向等维度进行解构性认识,这几个维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首先,结构是高质量的提升基础。结构是各发展要素的组织形式,结构性质量直接决定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这也是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础性指标,要统筹院校、企业、政府等各主体发挥集聚作用,保证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合理循环与深度契合。其次,过程是高质量建设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鲜明主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重点关注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与外部产业需求的沟通和匹配,在供给和需求间实现合理协调与平衡。最后,结果性质量是战略导向,不同于以往的静态单一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结合结构性质量与成果性质量形成的动态化、多维式结果,更强调健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保障体系和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

三、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不仅是一种理念和追求,更是实践层面的扎实行动[10]。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现代产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质量保障体系、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共同体、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诠释高质量发展厚度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各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的体系。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临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通而不畅”、学生上升渠道受限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实现“无缝衔接”。加强中高职间互联互通、普职间协调融通,完善职业教育中、高、本各层次职业院校间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要加强资源共享、技术共研、管理共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上各有侧重,中职教育强化基础性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注重多层次培养模式,逐步打造完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其次,多渠道探索、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从“双高计划”中独立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职业本科专业建设中,优先发展符合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对传统类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吸引企业多方位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大力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在实现招生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深度契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定位。

最后,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职教高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要严格把控职教高考标准建设,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组织模式,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通道。

(二)完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把控高质量育人向度

在高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强有力的质量保障是守好质量线的重要措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守好人才质量生命线。

首先,完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由点及面诊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在关键性过程环节,如专业建设和质量审查上严控质量标准,校内成立分管协调的质量监管部门,重点协调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程规划、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效果反馈等方面的周期式评定工作,校外聘请专家作为专业审查员或督导员按一定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情况进行动态审核和定期抽查,形成主动化、完整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强化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管理制度。

其次,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充裕的经费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存在经费来源单一、经费保障渠道不稳定等问题,虽有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作为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比较有限,所以需要从多渠道筹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实现经费来源结构多元化,构建和完善与政府财政支持协同推进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省级经费拨款的筹措力度,逐步消除财政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校际不均现象。

最后,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结构需求实现深度融通。制度是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高职院校要秉持高素质、高技能、高适配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稳步推进人才培养实际进程,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创造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完整的高职院校质量评价标准和认证机制,综合利用质量监控的政策文件、财政规划、法律标准等宏观调控手段,从行动上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提高企业发言权,从学生技能素质考核、专业实习质量分析、专业教学成绩审核等多维度开展教育评价,精准把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规格,深度契合市场和企业需求。

(三)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拓升高质量建设高度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激发办学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11]。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首先,构建地方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破解公办与民办的体制障碍,通过产业、税收等相关政策支持,加强除国有企业外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合作,以产业学院或职业教育集团等多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化办学形式为载体,培养产教深度融合型企业,形成校企“双主体”合作共赢机制,激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力;通过地方政府的辅助性激励政策和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为校企双方提供市场导向、信息共享的对接平台。

其次,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要兼顾双主体的利益诉求,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意向,充分发挥双主体的教育效能和经济效能。以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需求为依托,通过“引企入校”改革,及时将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和实践中,构筑“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多元培养模式,推动高技能人才需求由分散走向精准聚合。整体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新规范以项目化教学形式融入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实现宽口径职业领域到专门化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促成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有机组合,校企协同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化教学资源,包括有效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等,将优势企业资源和强势教育资源相互转化、沟通、融合。

最后,围绕专业群整体设计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加强产教融合式教学基地的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共享开放,引用如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突破高水平、特色化、内涵式专业群建设瓶颈,将产业的先进科学技术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优化产教关系,深化“三教”改革,实现以教促产。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在培育引导、试点开展、绩效考核等方面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保证教育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双向对接,形成多元协同、各司其职的产教融合新格局。

(四)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掘高质量育人深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的关键环节。

首先,围绕教师本位发展理念,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人员中公开招聘,且教师招聘原则上不再从应届生群体中选取。这从政策层面解决了高职教师知识技术、技能不足的根源性问题。在高职教师的准入机制上,开放专业实践领域人才纳入通道,从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理念出发,不以“唯学历+唯职称”为衡量标尺,人才引进上既可直接吸纳传统企业优质人才、高级技术人员等,也可跨院校进行招贤纳士,建立高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招聘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技术实践经历、企业阅历占比,形成符合教师主体能动性、环境多元化的模式,为建设具有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内外“双通道”建设,完善高职教师知识结构。面对教师“双能力”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要做好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任命专业综合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校级骨干教师进行基本教学任务和技术实践的岗前培训,帮助新手型教师快速熟悉和转换角色;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新手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研讨会,邀请校内外、行业企业专家在工作环境下进行专业指导、解惑释疑,通过丰富职后“参与式”企业实践经历,增强教师职业感知,改变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协调、相分离的现状,在真实境遇中拓宽高职教师发展空间。

最后,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推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态化、可持续化。构建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引入科学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和竞争机制,保证双向选择、优中择优,做到留得住、能分流,形成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动态考核评价机制中,根据高职教师工作不同性质,进行系统性、多维度、分层级客观评价,对基本理论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突出考察知识传授、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对于实践课教师,应对其实际操作中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关职业经验的熟悉程度进行考核,从而保障“双师型”教师制度建设常态化运行。

猜你喜欢
高质量人才职业
人才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