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楠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600)
美术作品欣赏在美术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将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师要以审美意识为中心,启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巧,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审美力和想象力。
美术作品欣赏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欣赏的对象主要以中西方的优秀美术作品为主,为了使小学生更能接受,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选择简单易懂,教育价值高的美术作品。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和鉴赏的能力。
不是每种艺术都能被人们接受,也不是所有学生的感受都相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接受能力、审美方式都不同,性格的不同也会导致艺术接受高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艺术风格使不同的观赏者产生共鸣,观赏者出现不同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正是提升审美内涵的重要原因,进而才会不断创新。美术作品的多样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启示教师要合理引导小学生欣赏作品的多重角度,鼓励学生创造和加工艺术作品。
艺术没有精确的定义,它的形象和意义中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可以被激发。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想象并创造。正是因为美术作品的不确定性,使得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往往存在许多种方式。因而在对小学生关于美术作品的审美和评判上并没有很固定的标准,也启示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审美和评述上不应简单地进行否定或者固定的判断,而应当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认真仔细地思考作品的细节。
审美教育是需要学生和艺术作品相互结合,意境浓厚的艺术品只是为审美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从而展现富有自己本身风格的作品。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的过程中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手法,为学生能够自主创作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打下了基础,又能够提升学生审视自己作品的标准,在审视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当今社会中,正是因为人们教育开始注重于科技教学,而忽略了对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训练,以及由此形成的不良状况。许多学生过于追求科技和理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提升。而社会的发展不应当只是受制于一种意识的进步,只有人文精神和科技能力的双重提升,才可以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作为秉承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新意识,人们必须注意艺术欣赏对学校的重要意义。而所谓艺术欣赏课,指通过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能够在不同层次上重新认识艺术。而随着人类历史时代的变迁,在人类各段社会发展时期中都反映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远古时代绘画开始发展到当代绘画,都渗透了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政治、经济、宗教、人文和科学等因素的发展,从而反映了人们社会文化底蕴的发展历史。学生们在观看艺术作品之后,能够快速提高美学意识、艺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艺术品位。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对于促进小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作,构建小学生独特的审美内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在小学阶段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好的方法是从学生的特性出发,从其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出发,用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充分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精神,由此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赋予小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
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欣赏美术作品,是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件作品得不到人们的欣赏,那么,创作者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社会价值,美术作品只有人们的欣赏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主要是养成接受和理解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形成高尚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美术作品的创作。拥有自觉主动欣赏作品的意识才是真正能够让学生主动提升自己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够用心感受每一幅作品的灵魂,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认知上让自己的审美能力更进一步。当然,引导学生发掘欣赏的重要性需要从学生的环境入手,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可在学生日常活动的区域布置一些优秀的作品,并且可以在课后一些重要的节日中鼓励学生进行例如贺卡或者某些装饰物的设计。当学生的设计作品得到肯定以及发挥作用时,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美术欣赏对于作品以及设计的重要之处,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能力,从而有效促进自己人文素养的提升。
艺术鉴赏课的开设无疑对当代小学生的意义是重大的,艺术是一种文化。人类的艺术活动作为文化内涵的一种,是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它不仅点缀了人们的生活,还启发了智力、熏陶了情操、提升了人们的整个文化素质。小学生无疑是当下最具有创意、最充满热情的人群。鉴赏课的设置不应当盲目贯彻理论的教学,更多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作品的选择也应当多样,可以选择素描、速写、油画等常见的美术艺术作品,从讲解各类艺术创作方法和手段入手,先让学生对基本的美术创作知识有所理解,然后再更深入地介绍每个艺术创作的代表流派以及其代表的艺术特色,然后便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表达时,要以鼓励为主。艺术的欣赏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小学生受制于自己的认知水平,表达的观点往往会富有新意甚至与作者想表达的意愿相悖。但即便如此,教师也不宜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以接受并且合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和作者的观点,达到美术作品欣赏的求同存异。
1.创建情景教学
传统剪纸美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艺术文化,它的创造者、欣赏者和保护者主要是劳动人民,且学生对它的了解比较欠缺。这时候,教师要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进入到鉴赏作品的氛围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致,学生也能够有机会与教师共同鉴赏艺术作品。教师们可以做一些精彩的课件,并收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剪纸作品以及与中国传统剪纸美术有关的照片。学生们通过欣赏课件、观看传统的剪纸作品,可以更直接、更深刻地认识北方剪纸与南方剪纸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们对一些中国传统剪纸作品的直观的欣赏,引导学生们用心地感受劳动人民凭着最质朴的一个剪切机或一条刻刀、一个相框卡纸,就可以创作出许许多多活灵活现、饱含着丰厚艺术趣味的美术意境,使传统剪纸作品就像一首质朴、感人的民族山歌,世世代代传承着浓厚的乡土风味。学生在直观的教育情境下增强对知识点的形象记忆,并通过自我发现加深对新知识点的了解,在有效的教育情景中轻松掌握,从而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情景的构建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进行剪纸艺术的资料收集,并设计出最能够代表自己小组文化的剪纸进行展示,小组成员要能够说出其设计作品背后的意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展示以及互相欣赏的情景中充分了解到每个意识作品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互相探讨,取长补短,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艺术的可取之处,也是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2.结合信息时代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人们正处在信息技术时代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更应当运用信息技术,紧跟信息时代的脚步发展,增加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的时代特色,在艺术欣赏时给予学生以巨大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其发生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态画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更容易被美术作品触动。
例如在欣赏梵·高《星月夜》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动态的星月夜,流动的夜景让学生沉醉其中,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与梵·高共情,更近地触摸大师的脉搏,聆听大师的声音。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乐曲,视觉以及听觉的双重影响下更能够让学生融入梵·高想要打造的意境当中。小学生本身的经历并不多,对于很多意象的想象能力往往有限,需要不同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欣赏素材,艺术作品的二次加工是要求学生有更加充分的联想能力的,所以通过多媒体视觉和听觉的素材,使得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以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美术鉴赏是训练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就必须树立在大量的练习和鉴赏活动之上。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绘画阅览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鉴赏中发现自身的审美趣味所在,从而发展自己的审美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美术作品,并进一步发掘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含义,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认识范围。在指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对经典作品的选择,要把学生引领到对典型艺术作品的鉴赏中,要利用鉴赏艺术作品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
如欣赏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这是一幅以简单的色彩表述反战思想的画作。在这一画作中,毕加索只是用了三种简单且相近的颜色——白、灰、黑,通过这三种色彩的应用以及象征性手法的使用,将悲凉的氛围、战争带来的悲剧色彩形象地展现给了观众。在学生欣赏时,一开始总会被光怪陆离的景象震撼,进而难以进行鉴赏。在此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画面分割,再分辨局部的内容。如此,学生便很快能够发现一些容易分辨的事物,如牛头、马头。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看到的内容加入情感,进行审美鉴赏。再然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对画作的其他部分以及整体进行审美鉴赏。
又如欣赏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的一天,晚餐只有一盆土豆。画中的老人被生活的重量剥夺了一生的乐趣,麻木地看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谈,画中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对自己充满了负罪感,昏暗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似乎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哀伤。悬挂的油灯作为画面的中心,所有人围绕在灯光的周围,画面会有一种整体感,昏暗的灯光照耀在脸上,他们憔悴的面容就显得特别突出,也强调了他们手拿叉子、茶壶的动作和疲惫的眼神。
再如欣赏达·芬奇代表作——《最后的晚餐》。作品以《圣经》中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个晚宴为主题。画面中人物的惊慌、恼怒、疑惑等神情,还有手势、神态和动作,都刻画得细致而入微,惟妙惟肖。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人物的神情和动作,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每一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发挥想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增强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并且对于学生将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抽象意蕴转换为自己易于理解的具象故事,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的美,不同于时尚带来的视觉层面的享受,它是跳开人体感官以外的体验,是一种关于想象力可能性的体验。学生看到的每一幅画作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是小学生艺术审美的基本阶段。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将艺术鉴赏与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于指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