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照坤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中国传统思想作为精神文化和智慧的有效结合,包含着大量的教育价值,可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帮助。王阳明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使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仍体现出较大的价值。将这种思想融入思政教育活动中,能有效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可实现育人效果的提升。
“知行合一”作为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的一种批判,他认为“知”作为本心,与“行”隔断会出现知后无行,最终造成二者相脱节。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达到行而必知、知而必行的境界。从教育学来分析,可将“知”视作理论知识,而“行”则为实践活动,二者的辩证关系要求育人也需要遵循理实结合的原则,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理论[1]。思政课程虽然有着较强的理论性特征,但并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它更加重视以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实际思想和行为。因此,“知行合一”的传统思想对于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而言,有着借鉴作用。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是对学习成果的升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循环反复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这种“知”与“行”的联系体现人们学习成果的产生和发展,艺术类学生对于思政的学习更是处理“知”和“行”关系的主要途径。新的发展要求下,在思政育人中对学生实施正确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对帮助学生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2]。
艺术文化作为艺术类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感染和教育,在其追求艺术造诣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人与环境的关系,并认识到艺术文化和校园文化背后的教育价值,通过环境的熏陶和文化的引导,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受到传统育人体制的影响,思政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单一的理论知识讲授层面。艺术文化的应用力度不足,不能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与作用。具体而言,鉴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程度不足,思政教育大多采用注入式的方法,将理论内容由上至下进行讲解,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知行发展情况。尽管在教育改革下这种问题有所改善,但是部分教师缺少对艺术文化的了解,以及缺少“知行合一”的思想意识,在教学中仍以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为核心,造成思政教育刻板无趣的现象,艺术生无法感受到艺术文化育人的氛围,自身学习效果不佳,无法将理论的“知”转化为行动。
现阶段,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矛盾的增多使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和网络平台负面信息的影响,出现知行分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道德与现实、行动与实际、诚信与欺骗上的冲突。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将道德放置脑后,只关注现实的情况。部分学生面对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则,在主观上形成一定的认同。而落实到实际中则存在素养欠缺的问题,言行举止存在缺陷。这种现状表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不突出,学生还未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虽然,思政育人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核心,但是部分教师缺少教育创新意识,在课堂中不能发挥个人的魅力。学生感受不到思政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无法获得学生的关注。而部分教师更是缺少对“知行合一”思想的了解,认为完成教材内容讲解就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思想和行动上没有为学生树立榜样,导致教育缺少潜移默化功效,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3]。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更多情况下是以教育工作者的意志和经验为参照,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计划。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导致他们不能自主和深度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作为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的主要对象,在沟通场景中应真实表达观点和情感,以便于教师提出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建议。“知行合一”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若不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是不能如实反映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的。教师需立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多维考量,懂得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因过于注重讲解政治理论,导致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而学生只有深度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才能更好地验证他们是否“知行合一”。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局限在理论指导上,只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领,无法保证他们言行的一致。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融入“知行合一”思想,是无法发挥其实质作用和价值的。因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思想上做出改变,为融入“知行合一”思想提供有利条件。
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作为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树立良好榜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自身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让学生领悟“知行合一”的真谛。首先,艺术类专业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传统且单一的教育理念,注重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引入素质育人教育观点,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应该多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是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应试方面,明确教育育人,不可急功近利之理。其次,艺术类专业教师还应尊重当代大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引入备受大学生欢迎的新科技和新媒体教学手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4]。并按照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不再利用成绩划分学生等级,积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差异化发展。这种教学理念更易于被学生欢迎,也更能够激发大学生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欲望。最后,艺术类专业教师还可通过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不断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增强自身文化修养,不断丰富自身综合知识储备量,与时俱进地了解新鲜事物。坚持以身作则,注重采用情感育人的思政教育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和行动上的楷模,进一步实现师德师风的建设。
若想将传统“知行合一”思想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借助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作品,丰富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现传统“知行合一”思想地融入。首先,应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适当融入艺术类、伦理、礼仪等传统文化知识,利用优秀艺术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将优秀艺术作品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素材中,引导大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促使大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激发自身情感共鸣,形成崇高的艺德。其次,还需要积极创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明确认识到全球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价值与成效,积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迎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喜好与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思政教育模式。比如,可通过积极引入当下备受欢迎的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将传统“知行合一”思想渗透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直观的方式便于艺术类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发展导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发现传统“知行合一”思想与艺术类大学生共鸣的“小切口”,延伸价值世界的“大立意”。
积极落实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机制,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实现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的贯彻落实,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首先,需要教师遵循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等特点,围绕思政教育实践内容,结合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实践丰富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经验,培养其道德意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定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爱心志愿者服务、知识宣讲、社会服务以及社会公益等各类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将自身在课堂中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巩固和完善理论知识的目的,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其次,要利用好学校开办的学生会、社团等大学生团体优势,通过定期举办开展社团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引入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活动中,为大学生接触“知行合一”思想,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成长、自我认知能力,成为优秀人才提供机遇。
利用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资源,构建“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联盟环境,首先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规范地开展校园辩论赛、体育节、女生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将思想、文化、艺术与体育融为一体,构建校园文化新格局,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与自豪感。其次,应利用校园角、校园网站、校园展板、校园广播等载体,大力传播传统“知行合一”思想,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及落实,需正确作用于学生接收思维中,要在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到思想政治的实际效用,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知行并重的考核评测机制的建设,应全面落实到学生学习场景之中,做到理实并行、动静结合,确保评测结果的精确性。
第一,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时,不能单以理论成绩为切入点,还需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象特征作为考评指标,将理论进行实践化处理,令学生在发展中充分了解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效用并做好调整。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需综合测定不同应用场景下学生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之间的差异性,深度解析课程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并做好教育调整,全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5]。
第二,动态与静态考察相结合。从大学生的意识动态及思想形成来讲,可通过特定的行为进行解读,保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方向是符合主题教育诉求的。对此,可建设动静结合的考察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定差异性与个性化相融合的考评机制,增强教育考核的渗透性。同时,可创新教育评价方式,通过师生评价、生生互评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多方面审视,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知行合一”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长久的发展形成思想积淀,有着较为深刻的育人作用。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而言,面对社会各类诱惑和考验,自身道德素养和品质的发展不但关乎个人的未来,还影响着国家的建设。为保障艺术类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要将“知行合一”的思想运用到思政育人中,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现实脱节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逐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并利用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群体中的传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