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观

2022-11-24 03:48鹏,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

任 鹏, 李 毅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家国情怀”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国共同体归属认同、责任使命、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集体意识和价值信仰,不仅是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好”、“中国之治”何以“成”的文化心理密码,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为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

一、 “自信”到“自为”: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逻辑生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观来源于中国文化复杂的家国认同架构,积淀于中华文明主体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内构于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以及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突出表征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修身践行与治世理想、社会和谐与家国和合、国家治理与天下观照相统一问题的重大关切,是“自信”生成逻辑到“自为”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1. 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文化传统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源泉,“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2]。中华文明时空中充盈着孝悌忠义、本固邦宁、民胞物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有关“家国一体”伦理本位生活图景的思想勾画和“家国天下”认同架构政治理想的哲学话语,充分揭示和彰显了文明主体对家国共同体情感认同何以可能的心理依据、思想基础和价值诉求,为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言,“家”与“国”有着独特的精神释意和文化意向。“家”是构成“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生产基本单元,“国”是以“家”为辐射核心向外扩展延伸的伦理—政治共同体,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共同体关系,“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和“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作为这一表征的重要形态贯穿着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深刻作用和影响着文明主体对家国关系、家国结构、家国意识的价值信仰和道德实践。区别于古罗马“家—国”关系的传统二分和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主体与家国的关系,传统中国更加趋向以血缘和亲情联结的自发伦理,勾连起“个人”与“家国”的一体关系。通过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和伦理本位的礼乐制建构“血缘—家族—国家—天下”的具有显著“家国同构”特征的政治伦理共同体,从而将主体“小我”对家人、家庭、家族的天然血缘亲情递进蔓延、扩散升华为对“家国天下”政治伦理共同体的“大我”情怀,最终内构凝结为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家国情怀”。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变革中,传统的“家国情怀”不断受到“家国一体”宗族治理模式、独特生活方式和道德文化结构变革的作用影响与局限羁绊,其文化教义、涵育功能、表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倡导个体以修己慎独为价值准则,以克己奉公为价值取向,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目标;倡导社会以忠恕之德为价值准则,以先义后利为价值取向,以天下大同为价值目标;倡导国家以精忠爱国为价值准则,以‘民为邦本’为价值取向,以国富民强为价值目标”[3]的价值旨趣却始终坚定自觉、守正如一。

在革命文化中,无论是革命先驱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对全人类解放的世界情怀,或是方志敏“假使能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牺牲精神,抑或是人民领袖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都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义的传承、转化和发展,并赋予其“革命理想大于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新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无论是“两弹一星”群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爱国献身精神,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情,抑或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都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服务人民、奉献家国的使命担当意识,“爱国爱家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家国情怀”的赓续传承和创造升华。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构建了“个人—家庭—国家—世界”一体同构的现代治理认同模式,既历时性传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家国一体同构的价值信仰和文化认同,挖掘凝练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资源,又遵循“文明时空、政治想象、世界图景、道德理想”有机统一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新型家国治理格局的现实主张,实现了对“家国情怀”文化传统的创新性转化与价值性超越。

2. 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政治自觉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奋斗求索、孜孜以求的根本性政治命题。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出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所呈现的对人民、国家和民族深沉的大爱情怀,深刻地映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忧患与图存、启蒙与觉醒、发展与复兴多重历史变迁进程中新时代家国情怀观孕育嬗变、建构升华的心路轨迹。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一代代仁人志士以“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志担当苦苦追寻着“中国路在何方”这一历史命题的答案。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并在“两个结合”的独特历史境遇与接续奋斗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发扬光大。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以救亡图存、革命建国为主题的家国情怀观;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了以自力更生、建设兴国为主题的家国情怀观;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以开拓创新、改革富国为主题的家国情怀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逻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复兴征程上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价值追求,拓展和延伸了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价值空间和实践场域,形成了以自信自强、复兴强国为主题的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深沉、鲜明的情感底色和价值坐标。

3. 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实践自为

唯物史观强调,要“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5]。家国情怀作为现实的、本质的、超越的道德文化,是一个具有实践性、发展性的社会关系范畴,既满足了主体在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伦理社会中自我生活发展的实践需要,又是共同体在历史与现实、道德与文明的时代逻辑中推进家国文明延续发展的实践结果,并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继续厚植其生成的社会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初心使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其中,习近平个人的生活实践与执政经历以及领导人民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清晰呈现了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生成的发展轨迹和实践逻辑。习近平生长于革命家庭,父辈坦诚忠厚、谦虚谨慎、宽宏大度的为人风度,从小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他的性格;崇尚节俭、父慈子孝、广博无私的红色家风时刻涵养着习近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老一辈革命家做事“不居功、不张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热爱长久熏陶和滋养着少年习近平的家国意识和赤子之情。习近平15岁就到陕北农村插队,“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的过程中”[6],克服“四关”等各种苦难,实现了从格格不入到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建立血溶于情的彻底转变,使他真正“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也真正了解了老百姓”,从而也坚定他矢志为“群众做实事”的从政信念。追寻习近平的从政足迹,以正定为起点,从福建到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习近平从政的每个地方,都坚持把共产党人忠诚为党、一心为民、以身许国的赤子情怀融入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实践中,总是坚守着对人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使命与担当,矢志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这些丰富的从政经历和人生经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生发的重要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将自我修养与家风建设、价值观培育与民族意识培塑、国家治理与天下观照紧密联系起来,以正己修身、从政以德,正齐家风、整肃党风,夙夜在公、勤政为民,心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亲身实践,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家国天下共同发展的价值观照和行动选择,标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同心圆”式的家国治理图景和情感认同轨迹。总之,在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自为的发展逻辑共同作用下实现了对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发展性证明与实践性确证,拓展和延伸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品格和精神张力,汇聚成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 “家国”与“天下”: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主体内容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个人—家庭—国家—世界”一体同构、多维治理的最新理论主张和价值选择,具有丰富的内容蕴含和思想旨趣,应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全面把握。

1. 个人之维:修身正己的道德追求

强调修身以德,坚持爱国担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的基础要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7]在传统宗族中心和伦理本位的家国天下秩序中,自我的主体并不天然具备对家国共同体身份、情感、文化认同的本真性和自发性确证,只有通过“内圣外王”的道德实践,从“明明德”到“亲民”至“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体才能“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8]。随着民族国家现代化建构和社会发展原子化趋向,传统“家”“国”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主体自身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始终是“家国情怀”得以延续发展、扩散升华的首要前提。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修身”的作用,始终把严以修身、率先垂范贯穿其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明确要求将修身以德作为共产党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将培塑和践行“修身正己的道德追求”作为实现共产党人自我存在向家国“社会连续体”凝聚耦合的前置性步骤,充分展现着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新的情感取向和价值逻辑。首先是修身以德。以德修身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价值尺度。新时代共产党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持宗旨意识、永葆核心价值的“大德”本色,秉持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公德”品质,坚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私德”底线,严以修身、良好示范,不断发挥以德修身的示范引领功能,更好地凝聚了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奠定了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道德认同基础。其次是爱国爱家。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爱国爱家“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9]。爱国爱家不是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口号,而是一个人真实的、彻底的、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把自身的人生理想同家国命运、党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爱家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家国共同体的归属认同、行动支持。再次是主动担当。“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1]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转化为现实的重要表现。它突出强调共产党人应该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命题,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家国复兴的梦想奋勇前进。

2. 家庭之维:家齐邦宁的社会理想

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的实践基点。从关系维度看,“家”是联结“民”与“国”情感体验沟通传递的中介,人们对家人的关爱以及植根于“家”的道德情感、伦理精神将通过“家庭”这一中介通道扩散延伸为对家国共同体集体身份的认知和接受,继而凝聚形成主体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习近平指出,“家”和“国”是辩证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12]354。强调爱家与爱国相统一,深刻揭示了人民主体与家国关系的真谛,集中展现了家齐邦宁的社会理想与家国天下大爱情怀共通的价值趋向,突出了家庭建设对社会文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实现的重要作用,构成了新时代家国情怀观鲜明的价值底色和逻辑主题。

唯物史观认为:“现代社会则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1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作为社会关系范畴的家国共同体道德情感、伦理文化的集合,内在确认了“国之本在家”的本质规律,深刻体认了家庭不仅承载着家族延续繁衍、情爱发展和道德伦理建设的责任,还内含着主体与社会、国家发展进步存在整体一致的价值指向和实践逻辑。一是传承家庭美德。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12]353。自古以来,家庭具有独特的生活依托、教化文明功能,家庭美德不仅滋养着社会主体的道德心灵和情感世界,更影响着家国共同体伦理形象构建、道德信仰构筑,关系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家国兴衰、繁荣发展。它内在要求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新风尚,凝聚社会主义爱国与爱家相统一的价值共识,进而促进家国共同体归属认同,强化与家国命运荣辱与共的精神力量。二是重视家庭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是厚植德性基础、形塑完善人格、培养家国意识的第一环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强调家教对塑造时代新人自强不息、民胞物与独特精神品格的濡化引导作用,强调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2]355。三是注重家庭家风。家风不仅是中国人家国情怀源生的精神内核,还是社会价值缩影的真实映照。“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12]356一个党员干部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要处理好各种“中国式关系”,抵御不良诱惑,坚定信念和初心,离不开优良家风的建设与拱卫。这就要求,广大家庭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家庭,要坚持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实现邻睦家和与家国理想同鸣共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为家庭建设、党风国风培育和家国共同体的道德文明延续、现代化治理实践提供延绵不绝的精神文化动力。

3. 国家之维:我将无我的治国情怀

坚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治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的政治品格。“家国情怀”不仅体现着人们对于家国共同体文化结构、伦理关系、治理模式的认同和拥护,还展现着执政者领导人民治理家国、协和万邦的理想抱负和治国情怀。进入当代,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人民切实成为国家主人,作为执政者的共产党人与人民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国家正式成为共产党人实现政党理想抱负、人民生活幸福、民族复兴梦想的奋斗场域和实践平台。由此,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根本价值立场。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14]。“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治国情怀和政治担当,是大国领袖习近平忧党兴国、许身以民“赤子之心”的生动写照,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个人抱负、集体寄托、民族理想和公民憧憬”的有机统一,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治国逻辑的价值阐扬。首先是彰显“我将无我”的公仆情怀。“永远做人民公仆”,保持“我将无我”的公仆初心,是对为人民服务角色认知的价值遵循。它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立场,以做好为民服务“勤务员”的“有我”之担当,培塑新时代共产党人家国情怀“无我”之境界,“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5]。其次是坚持“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和坚实根基,“不负人民”的实践宣言,是对新时代共产党人家国情怀观人民立场的精神注脚。它突出强调领导干部的施政方略和实践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诉求,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6]。再次是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17]新时代,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要求领导干部以勤政为民、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不断厚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持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18]。

4. 天下之维:美美与共的世界愿景

坚持心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世界表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由家及国”无限扩充而构成的“天下”,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知识体认和意义表达,是表征地理空间、文化心理、秩序理念的有机体”[19]。作为以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超越了民族、国家、文明等差异,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政党使命和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情怀有机贯通起来,突出个体与家、国和天下唇齿相依、命运相连的情感关联,不仅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内蕴着一种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道德自觉,还占据着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具有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历史已经转变为“世界历史”。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全球视野和人类担当,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现实地拓展了中国人本于家国而又超越家国的天下格局,揭示了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人类情怀和世界意义。一是坚持梦想同构、天下为公。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源于历史而属于未来”的治理逻辑,不仅着眼于解决中国问题以及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而且更加致力于解决人类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观,并不止于“家国”而空谈“天下”意义的政治伦理想象,而是在中国梦融通世界梦的逻辑同构中,具体而又真实地“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让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20]。二是强调义利兼顾、合作共赢。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正确义利观,揭示了国际道义与国家利益兼顾平衡的辩证关系,为实现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确立了行动准则,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拓展了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思想境界。为此,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中国还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系列中国方案,“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12]521。三是坚持文明互鉴、和而不同。就其文明逻辑来说,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观的世界意义源于对天下大同政治理想、和而不同中道思维、以和为贵共存秩序以及和谐万邦共赢理念等“和合”文化的道德扬弃和现代性转化,内蕴着中国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特的伦理情结和文化自觉。而“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21]。新时代家国情怀观,强调在交流互鉴中求同存异,增强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政治认同和理念共识,在国家利益诉求与世界秩序保障之间建构起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的人类共同体,推动实现“美美与共”的世界图景。

三、 “同构”向“和合”: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的价值意境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2]新时代家国情怀观科学回答了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家国情怀、坚持什么样的家国情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仅对于增进社会主义家国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1. 增进家国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根、源”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3]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总是从自身需要以及同满足其需求的价值客体的关系出发,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建构起自身与现实世界合目的性的价值联系。从根本上说,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社会—国家—世界”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的精神把握和实践确认;从社会价值维度看,既铺设了主体内心的价值底色和情感基调,构筑起新时代家国认同的价值信仰,又诠释了家国同向的价值信念,彰显着共产党人实现家国和合的理想境界。

第一,建构社会主义家国认同的价值之魂。主体对家国共同体的价值归属,是建构家国认同、维系社会稳定和推动民族进步的核心要素。归属和认同是构筑社会主义家国认同的合法性基础,“只有那些共享的价值观、象征符号以及彼此接受的法律—政治秩序, 才能提供必要的、广泛流行的合法性”[24]。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是对社会主义“家—国”文化结构认知和政治秩序体悟的基本情感认同模式,展现了主体对实现家国休戚与共、责任担当的价值信仰,为家国认同建构提供了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和共同的政治道德基础,是“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5]的价值参照和重要支撑。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之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本质表达,新时代家国情怀观内在表征了主体与家庭、国家和世界同心圆式的道德伦理格局,远远超越了社会生活中个人的伦理道德“疆域”,集中体现在“现实个人”的修身以德、爱国担当,社会建构的家庭和谐、孝悌忠义,国家治理的人民中心、执政为民,以及“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图景,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道德要求,为发挥价值观凝心聚力功能,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凝聚“最大公约数”价值共识,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奠定了坚实的道德根基。第三,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情感之源。作为具体情感表达和价值信仰寄托的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深深植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赓续着本固邦宁、民胞物与、天下大同的家国文化传统,内蕴着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世界和平“一体同构”的价值逻辑关系,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理想境界,具有鲜明的人民底色和实践指向,是遵循人民至上之“善”、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淬炼担当实干之“真”、肩负民族复兴使命,永葆党的信仰之“美”,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信念之基。

2.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国之治”的精神密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26]其中,文化和价值是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发展完善最为基础、广泛、深厚的力量支撑。作为共产党人家国关系、家国意识和家国信仰建构的关键性价值呈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观内在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和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文化样态两层范畴,集中展现了中国治理能力在性质、方向和精神追求上的独特优势,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国之治”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引领了国家治理的理念信仰。新时代家国情怀观包含着共产党人正己修身的道德追求、家齐邦宁的社会理想、我将无我的治国情怀、美美与共的世界愿景,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结过往道德理想、改造当下社会现实、实现未来美好生活最本质的心理文化密码,更是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一贯的真实性价值选择和自觉性道德实践,凸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为持久的文化自觉,为国家治理理念信仰引领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其次,建构了国家治理的伦理秩序框架。现代中国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框架性的伦理秩序规定紧密相关,其关键是制度伦理的合理性保障和道德秩序的合目的性嵌入。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是“家国天下”道德秩序建构与“政党—人民”治理结构互嵌的高度统一,是关涉个人生存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国家治理秩序、世界共享秩序与政党发展秩序互嵌同构的深层设计。其不仅注重现代“治理实体”(个人—家庭—国家—世界)与“家国一体”心理文化基础的生态性融合,更强调必须通过政党主导、人民参与、使命引领、多元治理的制度保障,规范主体治理的价值行为,明确社会治理的协同理念,凝聚国家治理的行动共识,塑造个体与家国、人类命运相惜的共同体意识,以获得国家治理道路和模式的整体认同,为实现大国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价值导引。再次,激发了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主体性。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充分发挥治理主体性。新时代家国情怀观是遵循国家治理主体逻辑的精神选择。它要求治理主体明确角色定位,通过以德修身培塑爱国爱家的价值底色和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以良好家风家教营构邻睦家和、家国理想共鸣的治理共识,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公仆之志滋养人民至上的治国之情,以梦想同构、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胸怀坚定和而不同、义利相兼的“中国道路”。在此基础上,彻底地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的“物质力量”,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创造力,为把领导干部治理主体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坚实基础。

3. 构筑“中国价值”,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的“精神动能”

在当今世界大变局的激流中,话语是构成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通过提高中国价值的对外传播能力,发挥中国故事的文化势能,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内隐共识”。新时代家国情怀观作为构筑“中国价值”的一种重要话语脚本和治理样态,既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传统“家国同构”道德格局和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人民”治理模式的独特叙事逻辑和话语图谱,又展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的重大关切和价值诉求,巩固了“家国情怀”在中国话语秩序中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为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能”。

第一,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开辟了“绿色通道”。讲故事是最生动、最有效的叙事方式和话语实践。新时代家国情怀观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家国”和“世界”贯穿古今、面向未来的道德想象和情感认同,是反映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最为核心的文化密码和符号系统,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家国天下”一体同构的叙事主题和故事框架。它不仅内在包括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恢宏叙事”,也有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改革发展故事的“深度描写”,更有对新时代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美好生活故事的“工笔绘制”,“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全面、立体、真实的形象图谱,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新颖“视窗”。

第二,为破解西方话语陷阱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指出: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7]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把所谓“民主”“人权”“宪政”作为维护和实现其战略利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攻心”武器,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极大威胁和挑战。因此,必须对西方话语陷阱和战略布局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基础和价值样态,新时代家国情怀观具有三重的意识形态功能,即源于历史、培塑人民共同家国认同的文化功能,植根民意、实现爱国爱家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政治功能,凝聚共识、推动中国与世界休戚与共使命共担的实践功能,是戳破西方国家“民主卫士”虚伪面具,祛除“普世价值”魅惑性的重要“批判武器”。

第三,为践行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提供了话语支撑。“中国方案”需要强有力的“中国话语”作支撑,“中国话语”能够凝聚“中国方案”的行动共识。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8]新时代家国情怀观不仅凝聚着中国文化和而不同、民胞物与、天下为公的治理理念和话语元素,更彰显着新时代共产党人坚持先义后利、合作共赢、使命共担、梦想同构的人类情怀,高度契合全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增强了“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摒弃“零和博弈”和“以邻为壑”观念、驳斥西方“国强必霸”逻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凝聚了价值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