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2022-11-24 03:17蒋业华
商展经济 2022年19期
关键词:媒介数字化数字

蒋业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任务。在乡村新时代发展中,文化是精神根基,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因此,文化振兴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的“塑魂工程”。

1 相关概念阐释与梳理

1.1 数字乡村

根据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根据《纲要》,“数字乡村”的概念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实现乡村网络化、智能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2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概念源于托夫勒的《权力的转移》,指的是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无疑,数字鸿沟会迟滞数字化进程,阻碍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乡村程度不一地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区域差异、顶层设计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城乡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因此《纲要》提出,到2025年,城乡“数字鸿沟”要明显缩小,2035年则要大幅缩小。

1.3 数字新媒介

“所谓数字新媒介,是指以互联网为基因的各种新媒介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媒介,它既可以指数字化的新技术,也可以指数字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还可以指包括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在内的新媒体。”数字新媒介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手段。首先,它可以对文化资源进行精准化数据管理和服务;其次,它能够突破传统媒介传播局限,拓展文化传播的领域;最后,它能打破传统媒介的心理制约,提升乡民对文化事业的参与度。

综上,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数字新媒介所具备的优势使其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总引擎”,它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赋能乡村文化发展繁荣。

2 数字赋能视域下大学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机理

以数字赋能为“引擎”的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青年大学生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有生力量。2018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就提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少了大学生方阵”;教育部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发挥高校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在当今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参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作为青年群体中文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人才队伍,大学生有能力学以致用——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为乡村振兴,尤其是为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2.1 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

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建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传承与保护、复兴与激活传统文化,以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就是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入乡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关注并帮助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大学生可以尝试建设乡村文化遗产数字传承体系,将前面已存储的数字化文化资源与政府各文化行政部门掌握的碎片化数字资源有效整合,建立村落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村落传统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与活态化打下基石。

2.2 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

乡村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在“富民”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乐民”“育民”的功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乡民们文化观念的转变提供经济支撑,使他们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重估乡村传统文化价值,从而增强自我文化认同、提升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最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回归、乡村文化新认识由此形成。因此,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新近出台的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要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进而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数字化的文化产业依托于网络,根源于技术,发展于创意,其指向是文化的消费市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就是一个过程,传统文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存储成数字化的东西,这本质上是资料形态的改变,这种改变意义更多在于保存和传承,而忽略了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记录与存储来简单地“坚守传统”并不能真正实现“文化回归”,唯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人们的“文化自觉”,才能获得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与发展。

综上,“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指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源发展成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在立足保护乡村文化生态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其创意赋值与增值。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能够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潜在资源,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主体,发展前景极其广阔;青年大学生思维开阔、拥有专业知识,在这一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地方有形的文化资源或文化产品进行数字化展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再开发,打造具有现代艺术创意的文化产品。

2.3 助力乡村数字化人才培育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农村网民占所有网民的31.3%,也就是说,随着数字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城乡之间在信息供给和信息获得方面的“数字鸿沟”正逐步缩小,建设“数字乡村”的硬件要求得到了较大满足。但要实现数字赋能,使其能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真正发挥“引擎”作用,人才驱动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农村在数字化人才方面存在着人才供需不匹配、农民文化素养较低等问题,制约了数字赋能的有效性。大学生可从两方面助力乡村本土的数字化人才培育:一是提高农民数字媒介素养,二是“数字扶智”。

2.3.1 提高农民数字媒介素养

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民的数字媒介素养主要是指村民在信息处理和媒介参与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已经形成信息传播网络体系。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杂网络环境,村民首先需要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解读能力,从被动接受转为理性选择,进而以积极健康的姿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除此之外,农村互联网的普及还催生出大批“农民网红”“直播达人”。提高这些“网红”“达人”的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避免他们沦为资本傀儡和消费主义的工具,让他们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重塑乡民的文化自信,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本土资源”和内生力量。青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可通过小讲堂、政策宣传、文化下乡等途径,或者协助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乡民文化素质、网络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在提高乡民的数字媒介素养方面发挥作用。

2.3.2 “数字扶智”

扶智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数字扶智”就是帮助乡民顺应数字技术环境、提高乡民对数字媒介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力。当前,乡民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存在主要问题有:(1)对数字新媒介功能使用单一,如仅局限于社交通信和娱乐功能,而对新媒介的学习功能、金融功能等知之甚少或不感兴趣;(2)对数字新媒介使用层次较低,缺乏“信息致富”的概念或利用新媒介为产业赋值及信息个性化增值的理解;(3)乡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度有限,对政府以“互联网+”为途径提供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活动,了解认识及接纳度较低。因此,提高乡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普及数字技术,是现阶段“数字扶智”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大学生可通过帮扶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搭建政府、乡村在扶智的供需之间互联互通的桥梁等工作助力乡村“数字扶智”,如支教、推介政府的数字化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之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建设网络课堂、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养成良好的新媒介使用习惯等。

3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大学生实践路径探索

3.1 机制保障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大学生实践需建立系统完善的实践保障机制,做到组织有序、统筹有效、管理到位,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首先,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问题,要把学生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整合优化学生人才资源,推动优秀的大学生技术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其次,社会实践的带队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实践对象做好实践方案,细化实践环节,并对实践效果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避免实践流于形式;最后,对社会实践的教师和学生要有考评机制,实现对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的全效管理。

3.2 成立社会实践研究基地

高校成立社会实践研究基地,目的有两个:一是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提供人才支持。在智力支持方面,社会实践研究基地主要负责信息采集、实践选点、缔结校村实践合作、组建团队和配置人才;在人才支持方面,主要是招募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其进行培训,并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意愿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以及给予进村后的扶持帮助。社会实践研究基地,是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大学生实践的“输血通道”,它发挥着校村社会实践中间联通站的作用,在保证社会实践合作常态化开展的同时又把高校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

3.3 设立乡村文化培训中心

乡村文化培训中心是大学生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阵地,大学生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人才培育等实践,都需要在文化培训中心开展。同时,辅助政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也是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培训中心的重要任务。通过在培训中心布置宣传栏、电子屏等形式,开展政策宣讲和各类文化、法治宣传;把相关知识和信息送到田间地头,帮助乡民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与政府相关政策,提高公民素养。针对数字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大学生还可以在培训中心开展相关现场讲学、经验交流、组织培训课程、推送办班动态、提供乡村文化服务等。

4 结语

“人才聚则乡村兴,青年来则活力强”。数字赋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技术契机和良好的发展条件,人才输送和人才培养是核心要素。在当前农村地区人才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重视在校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需要政府、高校、乡村乃至大学生自身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方法和实践路径还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媒介数字化数字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答数字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