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翔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高职会展专业规模扩大化的同时,存在着办学思路、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等明显滞后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如何改革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训教学体系,使之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是目前高职会展专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真正从工学结合出发,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迎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是高职会展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
20世纪初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西方提出后实践已久,从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衍化而来。以“师徒制”为特征,融合理论教学及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国内最早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开始探索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艺术设计专业,后逐步在信息技术、机械维修等专业展开了实践。
工作室制度教学模式一般定义为以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职业氛围为基础,双师共同在真实工作场景下针对学生特性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以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差距。工作室项目教学将充分参照企业工作标准及工作流程,同时工作室还可作为竞赛、学生学习、项目研发的场所,近几年工作室在职业院校发展迅速。
2021年7月,《“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贸易平台,完善会展业协调机制,提升区域性展会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性、市场化品牌展会,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展会模式,加强展览业行业体系标准化建设。近期,随着珠三角经济带的繁荣发展,广州会展商圈对行业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广东地区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适应地区社会、市场发展需要的会展人才,还要达成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通过对部分珠三角及华北地区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调查发现,企业要求会展人员除了必需的会展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会展人才具备长远的眼光、独立决策能力、良好沟通技巧、时尚审美等素质和素养。
当今,全球正处于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特殊时期,会展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会展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助力依旧不容忽视,我国特别重视会展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政策,因此会展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首要挑战就是会展人才的挑战。疫情常态化后,会展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互联网+、新媒体运营、融媒体传播等能力,对高职院校培养会展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围绕培养定位,要进行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才能令学生快速适应市场所求,满足社会所需,为会展业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经过笔者及项目组对行业的持续考察与调研,目前国内一线城市会展市场及产业日趋成熟,但仍旧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家公认的强实操性、理实一体、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等联合培养模式是改善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本身就是拉近学生就业距离的唯一方法。会展行业中,以小微企业为常态,对于人才培养并不具备经济和理论基础,而实践项目往往需要依赖企业给予全力支持。由于90%的校内专任教师并不具备真正的项目实操经验,导致目前校内实践课程、实践项目呈现散、短、乱的特征。受于师资能力背景的限制,短期的顶岗实习并不能满足会展项目多样化、复杂化的能力培养需求。以此为背景的教学过程,必然长期存在理实脱节的实际问题,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虽然可以进行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环节中却无法给予学生太多专业性突发问题的解答。与此同时,当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依赖的著作、教材,其中很多章节、技能多有重复,针对学科及岗位能力的核心通用型能力的讨论与疑惑仍没有完美的答案。
可见,统一全国教学规范、打造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顺应行业变化,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进一步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更加贴近岗位,满足新时代下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合格的会展专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会展专业工作团队,创设社会岗位的工作环境,深化产教融合,围绕会展专业校内外“岗课赛创研“等类别项目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获取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达到提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
成立或依托已有的工作室平台开展实践。在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践之前,笔者所在院校的会展专业各专任教师都建有专业相关工作室,如创新创业工作室、新媒体传播技能大师工作室、展示工程大师工作室、会展商务策划工作室等,且工作室内均招募有核心团队成员。因各工作室主要功能的不同,专业可承接不同的服务、运营项目,采用各灵活方式进行项目运作,同时也能保证各类项目的开展。工作室的建设可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以教师为建设中心展开,有了这个平台,才能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
会展工作室为了完成相应的实践项目,必须保障团队的有效运营,成立“会展项目运营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主管校领导,教务处、实训中心、团委学生会、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主任和企业负责人、企业项目经理,他们通过不同形式指导、帮助、规范学生团队运营。专任教师在指导运营过程中,通过企业指导不断完善工作室管理制度,包括架构与职能、考核评价方法,人员招募方法、人员聘任机制和奖励方法等。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要求是深度的产教融合。笔者所在院校商贸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自2016年起与“会E人”平台深度合作,以工作室为依托,共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别围绕实训软硬件条件升级、实践课程引进与共同研发、教学改革及联合课题申报及经营性实践项目运营、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内部培训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系统化的规划与教学实践,成效显著。结合目前各会展院校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实践工作室制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共育形式与建议。
工作室的主要构成有两部分,一是学院,二是企业。学院主要是负责教师和团队学生构成,企业则由企业负责人(代表)及企业指导老师构成。实践运作过程中,工作室通过与会展企业或企业项目组合作,经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院校校企合作办的支持下,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这种构成为基准,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专业教师可通过企业深入企业第一线学习和工作,学生在学习期间由教师带领进入企业工作实践与实习。企业教师则可将更多的企业项目带入工作室,从课程实践、实训周、项目实训等各方面嵌入人才培养。
传统的会展专业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与“学”,重理论轻实践特点普遍存在,学生不了解企业真实岗位需求,课堂参与度较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产、教、学、赛、研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活动产生于工作室承接真实项目后,老师通过工作室的“工作关系”将项目设计安排成相应的岗位任务,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岗位职责和要求,以真实职场的要求使学生更有活力、更有激情地完成任务。工作室在校内定位为服务型工作室,可承接校内各级党政部门会议及学校大型会议的服务、校内专题活动等。例如本院会展专业学生工作室团队就根据自己擅长运营的项目连续三年承接了2019—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会议,承担项目展示、参会人员全程接待、数据处理、现场会务等工作,在会务方面积累丰富的项目工作经验。可见,通过教师专业的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会展项目运营职业能力。
教材则变成了活页式的项目任务书,任务书包含具体的项目目标、工作流程、进度表、质量控制体系等,保证了项目的完成,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快速反应,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和品质,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结合。课程的考核由教师、企业、学生团队三方共同给团队成员评价得出,以过程评价的方式,教师可以分析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了解学生理论短板、实践盲区,帮助教师做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改善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每一次运作企业真实项目,在经过合作方同意后,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和归纳,将其制订成教学的典型项目案例,以实训指导书的形式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作为模拟项目进行讨论、学习。
工作室团队还承接或参与各类赛事,如会展专业全国实践竞赛、新媒体直播大赛、各层次创新创业大赛等,依托实训室项目资源或团队协作模式展开竞赛准备,以学生为主体,推翻讲授式教学模式,以参与式为主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可将研究项目嵌入工作室工作中,探索“研究导师”身份,鼓励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形成科研成果。例如,本院会展创新创业工作室团队,将企业某“设计周”运营项目和研究项目结合起来,配合专任教师对艺术背景下的会展空间设计做考察、分析与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给教师和学生“产、教、学、赛、研”方面提供了平台,使师生积极性获得了良性循环,师生互动更强,关系更和谐。
会展专业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整合人才及社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职业能力需求对接,并根据新形势下市场对会展人才的需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克服教学体制的不足,提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的教学工作室运作的具体举措,可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该模式也存在不足,目前工作室运作依赖院内项目资金并以低成本形式运营,若要继续扩大发展,必须讨论和实践如何合规地引进企业资金,整理一套合法合规的资金运作机制。在工作室业绩考核方面,团队完成得企业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来源,这个资金可以提升生活、改善学习条件等,但目前教师只能替学生现场执行工作争取临时工作补贴,由企业直接打入学生账户,是企业直接与学生产生雇佣关系,工作室的企业项目工作桥梁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学生在工作室获得的更多是知识、实践获益,其次是经济效益。这与企业的主要经营目的不同,因此不能从经营业绩来考核学生。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工作室的经营效益提升学生的工作室满意度,让工作室能够可持续、长期地经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