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娜,王力尘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有益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在先进分子及人民群众的参与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别。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红色”。从古至今,“红色”的用意均十分广泛。红色代表热情与活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离不开那独特的“中国红”。红色代表着勇气与革命。红色的国旗是战争年代亿万战士的精神归属,鲜红的党旗是广大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信仰。红色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为人们所熟知,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包含无形的精神财富,但它们都与中国共产党息息相关;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不是一个永远被定义在战争年代的名词,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风向标。红色文化既有传统性,也具时代性。红色文化形成于“五四运动”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红色文化表现在政治方面,就是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红色文化的经济开发价值体现在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红色文化的发展创新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们精神文明的稳步提升,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的革命基地被赋予红色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产品,成为当今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弘扬和发展了红色文化精神,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在21 世纪,红色文化在文化方面表现为: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与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鼓舞。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对于国家或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会导致制度形同虚设,犹如一盘散沙,其人民就会没有归属感。红色文化是大学生精神上的“营养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培育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发挥的作用,不仅是在思政课上引导学生品读红色文化经典作品,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参观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物质载体,增强其文化凝聚力。高校应该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来传承红色基因,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水平,而是应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理解。大学生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的过程。这种良性循环会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大学生弘扬红色文化,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宣传革命英烈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普通人”的事迹,是红色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3]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十分重视思政课程的建设,将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成为赋予时代内涵的红色文化讲堂。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方法的创新。如:邀请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同时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应积极使用现代媒体技术,通过VR 技术将教材内容中的红色英雄人物高度还原,使大学生虽身处当代,却能深刻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提高到新的水平。红色文化作为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既能让大学生深刻地感悟革命先辈铸就的红色精神,凸显出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又能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领域的全球化也空前加强,主要表现为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开始冲击互联网。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成长起来的,因此大学生身边的一切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极易受西方网络言论的影响。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而且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时刻做到坚定政治立场。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和精神品质在以时代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定理想信念,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坚持课程育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 程建设的全过程。思想理论的指引是红色文化融入 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将红色文化教育列入高校课程规划中,使红色文化融入教材、走入课堂、进入大学生头脑。同时,依托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珍惜当今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高校还要实施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合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
其次,强化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对于高校而言也是如此。在高校的发展历程中,每所学校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精神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因此,要充分发挥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育人导向作用。
最后,发挥整体育人的优势,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之中。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挑战,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融入大学生在校教育之中,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环节、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的讲授中,并及时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其次,将红色文化资源及其派生的文化产品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设置红色文化的教学研讨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活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红色文化史实为基础,剖析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提炼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内涵,改变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模糊认识。
最后,高校可适当增设党史、党建课程,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活跃大学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从而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红色文化知识普及”为主题的“三下乡”支教活动,传播红色知识,播撒红色火种,为农村义务教育贡献力量。
其次,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社会调查。高校可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和乡镇进行“红色文化”相关内容的社会调查,如“红色文化的普及度”“红色景观的参观率”“红色精神的践行率”等调查内容。根据调查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调研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过程的管理和引导,达到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主题活动的目标。
最后,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重温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如,井冈山大学定期组织学生来到井冈山博物馆回顾革命岁月,来到老英雄家里听其讲述革命故事;湘潭大学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走访韶山,参观毛泽东、刘少奇伟人故居,带领大学生参观秋收起义纪念馆,追忆秋收起义的峥嵘岁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理论讲解的说服力,让大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革命英烈的革命精神。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觉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