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梅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针对环境治理的问题也成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过去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存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民众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在最近几年,加大力度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大气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银行对于国家的金融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实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虽然金融产业互联网化发展,加之金融实体的传统运营方式逐步改变,对其低碳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促进,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我国金融实体的低碳业务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阐述,针对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而后给出具体的完善策略,旨在对双碳目标下绿色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定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类财富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早在20 世纪末期,联合国针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中就明确提出,要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有效降低,同时在后续的补充条款当中,针对二氧化碳的减排相关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随后世界各国都开展了节能减排的相关行动,并且对于大气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使用不同的方式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的发展,以此来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
国家提出“我国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决策。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彰显了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决心和魄力,不仅对当前我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更是通过对碳排放总量的监管直接影响到信贷资源投放的未来发展方向。从长远来看,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必须更加关注自身经营发展所涉及的碳排放的相关内容,对金融领域融资需求的数量和规模也会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碳金融业务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上的解释。从狭义的层面上来看,碳金融主要是指在开展金融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碳排放权交易而进行的相关活动,涵盖了碳排放权交易和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相应的投融资等。从广义的层面上来看,碳金融主要是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而服务的相关金融活动。在金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就是金融实体,因此商业也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金融实体在对碳金融业务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就是将低碳经济和传统信贷业务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使用碳金融交易以及对碳金融产品开发等模式,来对低碳金融进行全面的发展。从国外的金融实体来看,其对于碳金融的业务发展时间相对较早,例如花旗银行和瑞银集团等,其对于不同的碳金融产品都进行了大量的开发,不仅仅将绿色的信贷进行了有效的设计,同时还针对碳基金和碳期权等业务进行发展,这些对一个国家的碳金融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
近年来,在金融市场中对碳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涉及的业务面逐步地扩大,但从客观方面可以看出,对于其他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改进,其主要还是将环保企业以及节能减排的企业作为核心的工作来开展,并且通过给相关企业贷款的方式,来对其碳排放的技术进行有效发展,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节能减排的相关项目活动当中,主要目的就是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中。由此可以看出,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期间,还是使用了早期的金融业务的模式。而从国外的金融实体碳金融的业务发展来看,早已将传统的模式进行了有效的转变,并且也不仅仅针对少数的环保企业参与到节能减排活动当中,而是将全民参与的碳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开发。例如在对家庭进行节能减排的装置进行安装的期间,能够从银行的层面上享受相应的优惠,此种模式能够将家庭参与的积极性全面地激发出来。所以在对碳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对国外的优秀经验进行全面的借鉴和学习,让其发展的模式能够与更多的社会主体产生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实现自身碳金融业务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目前碳金融业务发展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就是创新不足。从一个方面来看,在对碳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目前使用绿色信贷的业务模式较多,但是此种模式的创新不足,并且近年来逐步地与CDM 项目以及CCER 项目等业务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但是针对碳金融的其他产品,例如碳基金和期货,以及期权和债券等方面还存在创新不足的情况,没有将碳金融的产品体系进行全面的构建。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在对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期间,自身的产品意识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将碳金融市场潜在的发展空间充分地进行认知,加之产品的创新后劲不足以及融合能力有待提升等,不能够将碳金融的产品功效全面地体现出来,所以自身的可持续性以及可复制性也就有待完善,让其进入市场以后很快就热度降低,不能够在金融市场中逐步地扩大影响。除此之外,在相关产品进行开发的期间,创新不足主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局限性,碳金融业务发展没有与人才储备同步,所以就不能够对碳金融的市场进行全面的开发。
从客观的方面可以看出,碳金融业务是新兴的产品,因此很多银行在风险防控方面还存在相应改进的方面。首先,有的银行及金融机构在对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期间,风险预警以及相关的指标监督等,没有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量化的监控,所以自身的风险监控能力相对较弱,加之碳金融的价格浮动相对较为频繁,因此目前已有的风险预警不能够与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动紧密地联系,加之碳金融市场当中产品数量不断地丰富,让其风险出现的概率逐步地增多,所以就特别容易出现损失的情况,对其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就是目前自身碳金融风险防控的部门还存在缺乏的情况,没有构建出相应的防控体系,让其不能够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掌控。
现阶段,商业银行主要以发行绿金债、承销或投资绿债的方式参与绿债市场业务。根据Wind 数据测算:截至2021 年9 月末,我国境内绿金债(不含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规模约为5937 亿元。商业银行占比78%,是主要发行机构。综合来看,商业银行发行绿金债存在着不利因素,规模与成本仍有优化空间。一是以资产证券化方式为绿色信贷腾挪空间受限。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曾经发行过绿色(对公)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但监管可能出于风险防控等方面考虑,现阶段已经停止审批对公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绿色信贷证券化流转也就随之暂停,因而难以实现可持续的流量化经营,以及绿色资金循环周转。二是绿金债价格对绿色项目自身优势的体现有待发掘。当前,银行对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4.5%左右,绿金债发行利率相对较低,普遍在3-4%,但考虑承销费、评估费等,盈利空间较为有限。更重要的是,银行绿金债大多以3-5 年期为主,期限溢价与对公贷款相比总体较低,且大多使用专项台账方式管理,募集资金与绿色项目并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所以息差收益主要还是来源于期限错配,是银行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作为代价换取的。从市场机制来看,只有在风险和收益上将绿色项目与绿色债券挂钩,才能更有效地支持优质绿色项目,并提升银行业务积极性。
对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期,要对环境保护和碳金融理念进行正确的梳理,让碳金融发展的相关理念和意识,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和发展紧密地融合。只有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期间,将碳金融的理念和环保的理念等有机地融合,才能对碳金融的业务体系进行全面的构建,实现碳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具体做法是:一是要将环境保护和碳金融的理念进行大力的宣传,开展定时定期的碳金融业务相关培训工作,在传统的金融业务当中要将碳金融理念进行有效的引入,同时还要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气候环境影响等方面重点关注,让业务测评的相关标准有效地纳入环境保护。除此以外,还要对低碳企业的融资进行不断的强化,不仅仅能够让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企业信贷额度降低,还能够让其积极地参与到碳排放的市场当中,对自身碳金融发展的意识不断地提升。二是要在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将碳金融的理念和环保的理念凸显出来,立足于风险测评和信贷业务,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对环保的因素进行纳入以后,构建出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够实现更好发展。
从客观的方面来看,目前在对碳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个人碳金融的理财产品和不同类型的碳金融业务等都进行了发展,但是对于多元化的碳金融产品体系来讲,还存在完善度不够的情况,加之碳金融的业务单一性较强,所以要对碳金融的产品加快研发,要设置专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够将更多的碳金融产品开发出来,进而提高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其次要对碳金融的金融产品充分重视,可以立足于绿色信贷,将碳理财和信用卡以及资产质押贷款等全面地推出,对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体系进行完善和构建,以此来树立出独特的品牌。最后就是要对内部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流程进行强化,针对碳金融业务的研发和推广,以及测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构建出相应的业务流程,为碳金融的多元化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以此来对碳金融产业进行丰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债市主要机构参与者,应利用好传统业务优势,积极参与绿债业务。一是积极发行绿金债和绿色资本类债券补充资金和资本,支持绿色资产投放。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银行稳存增存压力较大,应提升主动负债能力,加大绿金债发行力度,合理平衡资金缺口与期限溢价,带动负债端成本下行,支撑绿色资产投放。此外,由于实现“双碳”目标须海量投资,监管也在探索银行发行绿色资本类债券的可行性,以缓解其资本约束,释放更多资金支持绿色领域。二是积极拓展绿债的承销和投资业务。随着国内绿债标准实现统一,绿债创新进程正在不断加快,碳中和债券、气候债券、转型债券等新品种层出不穷,为银行丰富债券投资品种、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此外,建议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流转,提升商业银行流量经营能力,并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要对碳金融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因为碳金融业务出现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的细节等方面知晓度不够,加之自身碳金融相关知识不足,因此在开展业务的期间往往会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进而让碳金融业务风险不断地增加。所以要对碳金融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培训,让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了解,让其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提升以后,才能够更好、更为精准地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二是要依照风险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因为在对碳金融业务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面对市场所产生的风险,同时自身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要素,虽然不能够全面地控制市场的风险,但是能够对其进行分散,可以对风险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转移以后,降低风险产生的损害。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对碳金融的业务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研发以后,通过相关的标准审核,可以立足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除此以外,还能够对相关客户的信息进行分级的处置和挖掘,依照不同客户的现实情况来进行风险的预警,进而对风险全面地预防。
综上所述,目前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对于碳金融的研究逐步地深入,尤其是银行对于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其能够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有效地应对。随着我国金融实体快速向前发展,相关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基金等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外在金融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背景下,加之金融实体的传统运营方式逐步改变,对其低碳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在对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期间,还要面对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以后,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碳金融业务不断向前推进。
引用
[1]曹梦石,徐阳洋,陆岷峰.“双碳”目标与绿色资本——构建资本有序流动体制与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2021,1(9):114-117.
[2]白青瑞.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信贷优化路径的演化博弈研究[J].环境保护,2021,6(3):48-49.
[3]宁晓龙,李敏.关于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J].现代金融导刊,2021,18(3):201-202.
[4]王晓红.应对“双碳”挑战壮大绿色金融[J].群众,2021,17(5):39-41.
[5]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3(8):266-268.
[6]李银忠.浅析“双碳”目标下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以阳泉市为例[J].当代金融家,2021,28(1):106-108.
[7]戴浩羽.“双碳目标”下政策性金融绿色转型策略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21,26(7):435-436.
[8]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7(2):106-107.
[9]杨万平.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绿色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19(7):252-253.
[10] 孙光宇,王琦,柏亮.“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金融实体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清华金融评论,2021,26(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