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庆勤,任兰天,闫素辉,李树成,段素梅,甄凤贤,何克勤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由此可见,高质量农科人才培养是目前涉农高校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2-3]。大部分涉农类大学生,踏出校门后,要走上“三农”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相关的工作,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涉农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其尽快适应“三农”一线的工作环境,发挥其专长,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益处良多[4]。因此,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之一。
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在农科专业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时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基地的田间或者在农业相关公司的生产基地进行,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基本保持一致,也算是大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提前练兵”[5]。可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安徽科技学院的涉农类专业一直较为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学校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外有较多合作稳定且门类丰富的实践教学企业,能够有效地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改革创新[6]。随着中国农业由“隆隆作响的机械化农业2.0时代”向“高速发展的自动化农业3.0时代”转变,涉农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亦需要不断改革,方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农科人才。因此,涉农类专业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让传统涉农类专业焕发新的生机,培养出更适合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本论文将从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涉农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涉农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途径等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涉农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个人需要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人将知识储备、工作态度、管理水平以及沟通能力等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也是涉农类专业大学生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能力,决定了其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前景。
涉农类专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具有一定的迷茫性,不清楚未来从事的职业需要哪些技能,也不明确在大学中应该如何努力充实自己,才有利于未来更好地发展。涉农类专业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会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其明白未来将要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大学二年级,在开始专业课的同时,也开启了实践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巩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弥补自己的短板,更好地完善自我。
例如: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较好的思路,且能够与组内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具备较好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而有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强,能很好地完成专一的某项任务,在实习小组内部只有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以便于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再如: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在感受涉农企业发展,学习农业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涉农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薪酬以及从事工作的劳动强度等,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进行估判,避免在将来择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
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实用性更强,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场环境。涉农类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就是在学校教学基地和涉农企业进行实训。同时,涉农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修订时,一般要征求相关企业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和特点。在大学期间,还专门有“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这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四年级进行,需要学生进入企业,在企业中进行一段时间连续性实习,从而达到尽快适应未来职场的目的。
涉农类岗位职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这是涉农企业的需求导向,也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涉农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壮大,也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能否顺利,稳步提升自己的收入,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今社会,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涉农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中,除了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在未来的涉农类岗位上,能够稳定持续上升,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学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学习个性化拓展课,如农场管理、农业标准化、专业英语、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法规、沟通与写作、艺术欣赏和儒学与生活等,这些课程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提供综合素质基础。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中还比较重视素质教育,孩子们参加兴趣班的时间较多,能够综合全面发展。进入初中和高中后,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智力教育变成了主流,其他综合素质发展相对迟缓。大学阶段,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个缓冲地带。大学生在学会课程的同时,相对有较多的时间可以完善综合素质。各种社团或协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社团或协会中锻炼自我,更加自信。大学生都是寄宿制,宿舍群体、班级群体、学院群体和社团群体等,都需要学生不断调整自我,适应不同性格同学组成的群体生活,求同存异,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群体生活中尽量让自己活得舒适,同时也让别的同学感到舒适,只有这样不断调整和协调,才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学中,体育课、劳动课的持续开设,早操和晨练的持续跟进,每年运动会的持续召开,都是为了督促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让大学生的笑容更加灿烂。大学阶段的综合素质继续发展,将为未来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动手能力,形成操作技能,有助于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7]。“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知识掌握非常全面的同学,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能够表现优异,因此实践教学虽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开设的,却是理论教学的升华。
涉农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综合性训练,需要动手动脑,且融会贯通所有学习过的知识,才能够完美完成实践任务。例如:作物栽培学实践过程中,会让所有同学分成固定的小组,完成各种常见作物的播种、田间关键时期的管理以及收获工作。在播种过程中,不同作物种子在不同的地力水平条件下的播种深度是不一样的,过深或者过浅都会影响作物出苗,需要同学们根据田间实际情况来进行播种;播种方式有穴播、条播和撒播之分,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地力条件选择播种方式。这些都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来进行回顾并解释为什么要用这个播种深度,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播种方式。此后,再让学生进行实物验证性播种实践活动,结合后期的田间观察,能够一目了然掌握作物播种的注意事项。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来进行各种农作物的杂交制种是重要内容之一,选择哪种杂交方式,针对不同农作物如何差别化进行杂交工作,如何保障杂交技术的有效性和纯合性等,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并综合运用的知识。涉农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紧密结合,合理安排且完善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打好专业知识储备,为未来的“三农”工作打下过硬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将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结合,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际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反复锤炼,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以后工作中妥善应对各种农业技术和农业情境问题打下心脑合一的基础,在扎实基本功前提下,增强应变能力。应变能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决策[8-9]。
在知识巨变的当今时代,一味吃老本,不常给自己充电更新知识的人,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持续终身学习,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能力。随着中国农业由“农业2.0时代”向“农业3.0时代”的转变,农业知识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变革。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农业工作者的体力劳动量不断减少,科技元素越来越全方位地渗透入农业各个领域。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才能进化成更好的人,不被时代淘汰。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培养比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没有实践锤炼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涉农类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往往与农业生产一线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验证性的实践内容仅能够巩固理论知识[10-11]。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性和综合性实践内容的反复锤炼,可以让学生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时候,针对每种作物开设综合性实习项目,可以将班级的同学分成2~3人一个小组,从每种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田间管理,一直追踪到每种作物的成熟。在讲清楚基本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给学生供选择的种子和肥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种子的准备及田间播种工作,出苗后,所有学生进行田间观察,针对每个组的田间苗情表现,进行灵活机动的分析和探讨,多问学生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先分析原因,找到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别的同学也参与讨论后,教师再进行适度引导,最终找到每个小组具体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这样的设计性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且有利于培养各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在生长关键时期,带领学生去田间观察作物表型,分析作物表型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若田间出现了病虫草害,也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的综合性实习内容,紧扣农业生产一线,在探讨中观察、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综合技术问题,能够解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实习讲解内容,可以用简单视频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12-13]。课程实践过程中,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授课思路,通过选人、抢答和发放主题讨论等,督促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线上视频让实习过程更加形象;随机穿插的提问、测验、问卷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授课过程更灵活,更具有趣味性。学生分小组完成实习任务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对学生实践教学的田间效果进行观察,要求学生通过田间实习效果的观察,找到自己小组或者别的小组田间效果不如意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或补救的方法。
例如,在“小麦田间苗情观察及出苗率调查”这个实践内容中,“小麦田间苗情观察”即是观察自己小组和别的小组前期播种的实际效果,观察自己小组的田间播种区域有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进行改善,再观察别的小组田间播种区域有什么问题,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改善这种状况。该内容主要是思考和运用理论教学中的下列知识:若小麦出苗太少,需要补种;出苗太多,需要剔除或者延缓地上部小麦的生长;若出现缺苗断垄,需要移栽或者部分补种。每个小组,通过本小组田间播种区域的出苗率调查,验证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播种技术如何,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分组任务、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思考中,全面掌握综合农业种植知识和技术。
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检测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实现程度的手段[14]。实践教学课程成绩评定最好采用线下线上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线下考核与线上考核各占50%左右,或者将线上考核的成绩提高到60%~70%。线下考核即为学生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中有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也包含实践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及原因调查等。线上考核成绩来源于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或者雨课堂教学平台等,是按照一定比例设置的综合评分制。该综合评分制中各部分的构成比例,可以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成,由授课教师进行设置。综合评分制的过程性考核,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和注重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更好。分组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位同学都非常积极,唯恐由于自己的疏忽,导致本小组的成绩落后,影响其他同学的实习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荣誉感。因此,成绩评定的多元化,特别是过程性考核在成绩评定中占比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助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对于涉农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15]。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提升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和前瞻性,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的农科人才,充实“三农”工作队伍,这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需要持续探讨和研究,从而为涉农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