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翠
(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办事处,山东 菏泽 274000)
玉米是山东省主要的粮食作物类型,该省气候条件与地形环境等差异化现象造成当地的玉米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举措等相较于其他区域会出现一些不同。在玉米栽种时需要创建完善的工作体系,依据科学化的栽培技术原则,更加有效防控病虫害问题,从综合层面上强化玉米种植的产量及效益,符合现有玉米种植的实际发展需要。
在具体玉米栽种时有着相应的生长特征,需要结合实际的生长情况进行栽培活动,选择更具合理性的栽培技术。
玉米苗期的生产结构主要包括叶子区域、茎部区域以及根部区域等,其中茎部的生长速度慢于叶子。不过,在此阶段中,根部的生长速度具备重要性。一般来讲,这是要给根部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玉米穗期是重要的生长期,此时既要让叶子、茎部和根部等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还需要关注果实的成熟情况,以此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让玉米在穗期更加茁壮成长。
玉米的花粒时期是果实的重要生长阶段,此时玉米的叶子、茎部与根部已经不再生长,进入到籽粒的成熟时期。
确定种植地成为玉米栽培的前提工作,要保持高度的关注,为玉米后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农户需要尽力优选玉米种子,并且考虑自身种植的具体需要,选择会在相关土壤中健康成长并且有着抗病虫害能力的玉米种子。要想让玉米增产与保质,需要在各个流程中严格管控。农户要留意种子具备的抗病性能和抗倒伏能力,以及其在当地气候环境中的适应性,在明确玉米种子的种类后展开相应的处理。
土壤同样在玉米的生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户在种植玉米过程中,要进行土壤的相关处理。玉米植物有着发达的根系,在生长时要获取大量的水分与养分。玉米土壤要求如下所述:其一,土壤要具备松软性,便于玉米扎根生长,最佳空气含量控制在15%左右,土壤厚度保持在1 m左右,要有大量的毛细管,为玉米生长提供更好的呼吸效果。其中,土壤密度是1 g/cm3;其二提供丰富的腐殖质成分,给玉米生长带来所需的大量养分。其中,棕色土壤、黑色土壤和褐色土壤中存在腐殖质,能够提供各类不同微量元素;其三,要让土壤有着适中的保水性能。在玉米苗期时需水量约为土壤最高蓄水量的70%,其拔节出雄期的相关比率约是75%,其抽雄至吐丝期的相关比率约是80%,其拔节出雄期以及乳熟期至蜡熟期的相关比率约是75%,其蜡熟期至成熟期的相关比率约是60%。在土壤含水量不足60%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进行灌溉;其四,土壤质量对玉米生长情况有显著影响,如果黏土缺乏良好通气性容易产生板结现象,不过在临近夏季时,玉米有着较快的生长情况。尽管砂土更易扎根,不过仍极易出现失水情况,甚至产生干旱问题,造成玉米产量减少。因此,要尽力优选富含微量元素的土壤,以展开玉米种植活动。除此之外,农户还要以定期方式进行土壤除菌操作,最大化防控玉米种植的病虫害风险[1]。
土壤墒情状况对种子出苗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未播种玉米时,要充分保障土壤有着较为理想的墒情和土壤的整平性。农户在为土壤备墒时,要调整土壤中的含水量,将其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以此保障玉米出苗品质。除此之外,在玉米最初生长阶段和成长时期中,有较高的钾肥需求量,但在玉米成熟期不需要钾肥。在玉米播种时要施加足够的底肥,一般会选择高氮、高钾、低磷成分的复合肥,三者实际比率分别是20∶15∶10。考虑过量施肥会出现烧苗问题,优选底肥与追肥的综合施肥方式,从而保障肥的有效供应[2]。
玉米种植管理为在播种与收获间的各种农事活动,有着较为复杂的工作内容,并且涉及诸多农业生产流程。值得关注的是,农户在种植管理时要高效开发田间资源,保障玉米植株的科学合理化间距,规避玉米植株密度过高,由此可能造成在土壤营养激烈竞争后的发育不良等问题。并且,相对较高的玉米植株将较矮的玉米植株遮挡后,存在光合作用不足的问题,玉米植株生长受到影响。需要密切留意的是,在玉米生长时期要严格控制土壤含水量,保障其含水量约为最高实水量的80%,保证玉米授粉效率。如果出现玉米病虫害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尽量避免病虫害问题的持续蔓延,最终提升玉米的产量及质量。
目前在山东省玉米种植领域中,主要出现二点委夜蛾虫害与粗缩病害等。并产生大斑病害现象、青枯病害现象、粘虫病害现象以及玉米螟病害现象等。一些省内玉米种植区域会爆发较为严重的粘虫病害问题,导致玉米产量锐减,使得农民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1.1 玉米螟
玉米螟的分布情况较广,山东省在5月经历适当的降雨时期后,藏身在秸秆里的玉米螟虫出现羽化现象在6月份进行交配产卵,到玉米拔节阶段有着显著危害问题,遭受其伤害的玉米植株相关部分会丧失生物功能。如果在玉米结穗期间受到玉米螟侵害,将会减少玉米籽粒密度,进而降低玉米产量。玉米螟有着5龄状态,在前3龄时期主要以嫩叶作为食物,同时会对雄穗与包叶等产生危害。在玉米螟4龄时进入到玉米秸秆里,减弱秸秆水分输送能力。该类害虫给玉米造成的主要危害为幼虫啃食叶片,减少玉米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产等后果。
3.1.2 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是国内常见的一类虫害现象,属于夜蛾类昆虫,其体长为17~20 mm,处于暴食期时会迅速啃食玉米叶片,造成相关玉米植株光合作用弱化,对玉米产量带来显著负面影响。这类害虫每年能够繁殖3代,其中第2代害虫会产生最显著危害。在一些玉米种植区域中,此类害虫会和二点委夜蛾一同出现,不断降低玉米产量,甚至造成绝收后果。一般来讲,玉米粘虫是由江淮流域远程飞抵至各地后对玉米植株带来破坏害,主要出现在有着较多杂草的玉米种植区域。
3.1.3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幼虫会对植物根须造成危害,使得植物根须出现断裂问题,从而导致植株整体死亡,显著减少农作物产量。遭受此类虫害的植株会出现叶心枯萎状态和植物单侧倒伏情况,在幼虫不断成长后会产生更加显著的危害性,并且会有着迁徙式灾害现象。每年6月这类害虫大量产生,其幼虫畏惧阳光,因此会藏匿在土壤深度约2 cm的植物根部区域。单个植株患病后会蔓延至整垄区域,通常会认为此类病虫害有着传染性,主要是由幼虫具备迁徙特点而产生的相关现象。一般来讲,二点委夜蛾会选择植物秸秆越冬。在当前农业生产活动中,主要是采取喂食牲畜方式消耗秸秆,当秸秆叶片被食用后,会将大量秸秆弃用至野外,并非选择焚烧方式,因此会为大量的二点委夜蛾提供所需的生存空间,从而会产生此类病虫害风险。
3.1.4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黑色状的害虫,以聚集方式出现在玉米植株中,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玉米蚜虫会在适合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并渐渐增加其族群的繁殖率。不过,这类害虫有着生物天敌。因此,在进行玉米蚜虫防治时,可选瓢虫等益虫,由此产生更加理想的玉米蚜虫防治效果。
3.2.1 大斑病
在玉米栽培时主要出现大斑病现象,并且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因此会对玉米健康成长产生显著危害,导致玉米叶片渐渐产生灰色块状斑点。通常而言,其斑点会由枝叶低端区域逐渐往上延伸。假如农户没有及时发现此类病害问题,而且未采取有效处理方式,在空气湿度较高时,会让叶片产生黄褐色状态。在进行大斑病防治过程中,要选择具备强抗病性的玉米种类,在未栽培时对种植区域消毒,消灭其中产生的大斑病害问题,减小大斑病害发生率,从而为玉米植株健康成长带来重要保障。
3.2.2 青枯病
青枯病是全球性玉米病害问题,主要是出现在玉米茎部与根部区域的土传真菌病害。这类病害问题有着很多的直接影响要素,譬如玉米品种情况、播种密度情况、田间灌溉情况以及气候情况等。通常来讲,在炎热天气下遭逢大雨且玉米植株种植密度过高时,会产生这类病害的聚集性爆发问题,短期病害持续2~3 d,长期病害持续5~8 d,甚至造成植株死亡。研究玉米主要病害诱因均是病毒侵害情况、菌丝情况和孢子情况等。通过研究论证,相关病原体在玉米的重茬期与种植期间存在紧密联系[3]。不过,仅是通过种植户个体的土地改良活动,难以全面规避重茬和迎茬等问题,导致相关病原物持续扩散,而且在化学药物的刺激下,一些病原体产生变异情况,因此会给山东省玉米种植户带来很高的经济损失。
3.2.3 粗缩病
粗缩病是在玉米粗缩病毒传播时产生的一类病害现象,延伸到玉米全生长周期中,特别是体现在玉米幼芽期间。一般来讲,玉米植株的5~6叶片发病,病叶有着透明油浸斑点情况,然后渐渐扩散到整个叶片中,在叶片背部区域生成白色粗糙条纹状。使得植株整体矮小且僵化,通常无法结穗。造成这类病害传播的虫介是灰飞虱,其潜伏期约是 20 d。
一般来讲,在玉米生长阶段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已经对相关农业活动带来显著的破坏,成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核心危害因素,在极端情况下会造成玉米绝收,甚至会出现显著的经济风险。务必要有效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这是玉米种植阶段的核心要务。
在未播种时,农户需要预先处理种子。在种子表面包裹所需药剂,选择多种处理方式以强化种子抗病虫害能力,主要包括拌种处理方式、浸种处理方式以及种衣剂处理方式等。如果在玉米种植时出现病虫害现象,农户最先需要了解病虫害的具体类型,接着对症下药。在解决玉米螟病虫害问题时,农户能够在田间毗邻区域中设置小面积的诱集带状区域,特别是要在未春耕玉米前的一个月开展相关工作[4]。采取相应的物理防治手段,譬如使用高压汞灯对害虫产生诱导作用,让灯距保持150 m。在防治玉米黑水病时,选择几类种衣剂处理玉米种子,譬如戊唑醇成分、烯唑醇成分以及三唑酮成分等。但是从实际效果层面上分析可知,要优选含有戊唑醇成分的种衣剂,其具有高安全性,保障玉米幼芽的茁壮成长,使玉米植株有着更加发达的根系状态。农户在未播种玉米时,在每百千克玉米种子中使用浓度10%的烯唑醇乳油20 g,以湿拌方式处理后堆闷24 h。还选择玉米重量比例范围0.3%~0.4%的三唑酮乳油进行拌种操作,或者基于玉米种子重量0.7%的比例选择40%的拌种操作,或者用50%的多菌灵等湿性粉剂进行拌种,选择占比玉米种子重量0.2%的12.5%烯唑醇的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从而产生高效的黑穗病防治效果。农户在解决玉米大斑病时,需要做好肥水控制工作,关注氮磷使用的合理性,强化玉米植株抗病能力。
总之,本文分析玉米优秀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工作,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带来重要的技术支持。强化玉米栽种新技术的研究效能,完善玉米栽培模式,从而实现增产增质的发展目标,让农户获取更多经济收益。而且,强化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关注度,选择有效的应对方案,保障玉米植株茁壮成长,增强农业生产效能,促进农业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