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昕然
【提要】中国数字化是继工业化跟随、信息化同步后迎来新一次的伟大历史机遇。2017年以来,中国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当前,产业数字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逻辑不清、规模效应未显、先后顺序不明等问题,因此,未来产业数字化应遵循相应的战略逻辑,推动“需求驱动型”、“免费引导型”、“重点突破型”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是在18世纪以来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继工业化跟随、信息化同步之后,迎来的新一次伟大历史机遇。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1],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做好战略谋划和推出务实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五年写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已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以后经济发展的最新形态。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2]。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6%,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4.9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0.9%,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一、二、三产的数字化渗透率分别达到8.9%、21.0%、40.7%[3],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各产业广泛应用,各地区产业数字化需求大、机会多、潜力足。同时,产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市场逻辑不清、规模效应未显现、先后顺序不明等问题,在中国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应该深入分析和挖掘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战略逻辑,看清战略发展方向,把握战略主动,形成符合产业数字化规律和特点的有力举措。
产业数字化不仅是供给侧的问题,更是供需两侧的问题,产业数字化的过程是优化生产力的过程,其核心是解决释放消费力的问题。产业数字化进程需要协同需求数字化升级进程,需求数字化是产业数字化的落脚点。与产业发展史中产业工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历程一样,产业数字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伴随着产能过剩、供需不匹配等市场均衡的波动。因此,产业数字化应供需两端发力,若不依循需求数字化升级情况,将会落到供给过于需求的历史漩涡。
回顾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埋藏着一条供给同需求的主线。1776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将人类社会带入到蒸汽时代。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的生产力大幅提高。18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从此进入电气时代。工业生产中电力应用程度大大提高,1914—1927年美国在制造业中使用的电力由占电力总量的39%提高到78%。[4]1940年代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人类从此进入算力时代,到2021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46.6亿人,普及率达到59.5%。这段期间,世界也发生过若干次较大的经济危机。1930年代以前,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逻辑指导着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导致生产极度扩张、产能过剩。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盛行,各国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自此,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与供给需求形成了不可忽略的紧密关系。当前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层面已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2014年全国255个大数据中心总设计服务器规模约730万台,实际投产约57万台,仅占设计规模的7.8%,有些地方的投产率甚至不足1%。2022年2月,为统筹推动数据中心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着力打造全国算力一张网,形成供需平衡、区域协同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新格局。
因此,产业数字化要放到供需的大逻辑下来判断,首先考虑产业数字化的需求侧落脚点,再来考虑产业数字化的手段与路径,一切没有需求支撑的数字化都是无效的数字化,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产业数字化要强调与需求数字化升级的同步协同,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与需求数字化升级协调推进的有利局面。
产业数字化投资大、成本高,回收期长,阻碍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步伐。产业数字化发展应以消费互联网发展为“镜子”,走符合互联网经济“基本逻辑”的发展道路。互联网时代的逻辑是免费,物联网时代的逻辑也应是免费。消费端互联网发展走免费路线,产业端互联网发展也应走免费路线。
回顾互联网兴起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三次重大转变。一是从军用、科研向民用的转变。从1969年ARPA网上两台军用科研计算机间第一次实现联接到1994年万维网的推出拉开普通民众走进互联网时代的大幕,互联网也从小众人群走向大众人群、从局部功能到普世功能、从投资高昂到“触手可得”,互联网规模的扩大也让应用互联网的成本大幅降低。第二次转折是从“付费时代”向“免费时代”的转变。互联网经历了从web1.0到web4.0的发展过程,也不断实践并证明着“免费”商业模式对“付费”商业模式的取代。从雅虎与Google的免费邮箱之争可以知道“免费即入口”,从淘宝与ebay的免费大战可以得出“免费即流量”,从360免费杀毒软件对传统杀毒行业的颠覆可以获知“免费即盈利”。当然,“免费”并非指一定完全免费,把利润的一部分让渡给用户也是免费思维的一种,像小米手机以近乎成本价的硬件在各类衍生服务上得到丰厚回报。第三次转折是从PC端转向移动端。随着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的出现,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智能手机除了抢占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市场规模外,也将互联网从PC互联网推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以及各种“免费”APP争夺入口,让新的“免费”形成了对旧的“免费”的替代。总之,免费让全世界各地人们迅速互联、形成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替代、以及不断争夺新的流量入口的“制胜法宝”。
因此,产业数字化要遵循“免费”的逻辑。这个免费不仅指免费的产品或服务,或完全免费的表现形式,而是指根植于内“免费”的思维和逻辑。用“免费”迅速壮大数字化企业的规模,用“免费”迅速建立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数字化连接,用“免费”迅速形成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数字化的快速覆盖,形成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蓬勃动力。
产业数字化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千行百业齐头并进,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要从战略层面摒弃“一拥而上”的认识和“撒胡椒面”式的政策配套,需要因应人类产业变迁的历史规律,走出符合产业数字化升级递进逻辑的发展道路。
回顾产业变迁历史进程,蒸汽机的出现首先让纺织业飞速发展。英国自1771年建立第一个棉纺织厂,至1835年达到了1262家,棉纺织工人达220134人。[5]随后蒸汽动力才在其它产业广泛应用。电力的普及和应用首先在照明和通讯领域发生,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至1914年全美电话增加至1000万台。[6]电力逐步取代蒸汽动力在工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始于军事、科研、商业等领域,随后才在广大消费者中广泛普及。此外,西方产业数字化进程也率先从数字化基础好、市场需求规模巨大的汽车产业发端。以德国汽车为代表的数字工厂融合了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等多项数字技术应用,引领本土上下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世界企业行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由此可见,产业数字化也应循着由点到面、层层递进的规律展开,依据供需两端数字化基础、大小企业数字化基础和传统企业“内外”数字化基因基础等因素判断,一般而言,产业数字化可以有以下三个递进关系。一是从产业链下游数字化向产业链上游数字化传导。产业链下游接近消费者和发展成熟的消费互联网,可通过消费活动的率先数字化不断向供给侧的产业链上游传导。二是从产业链上大企业数字化向小企业数字化传导。产业链上大企业具有坚实的数字化基础、雄厚的资本投入、强大的人才优势,是产业数字化“关键的少数”,对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辐射带动效用。三是从外部数字化力量向产业内部数字化力量传导。专业数字技术公司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外部数字化力量,是形成“跨界打劫”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产业内部数字化力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培育发展第三方数字技术企业,推动产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因此,产业数字化要把握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发展时序,提高社会整体数字化效率。
一是要抓住产品数字化这个供需两端数字化的结合点。产品数字化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产品数字化是需求数字化的起点,抓住了产品数字化,就抓住了产业数字化的“牛鼻子”。产品数字化是产品迭代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产品的“重要属性”。离开产品数字化的产业数字化囿于供给侧,离开产品数字化的需求数字化没有承载物。抓住产品数字化要界定产品“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一切不具备数字化元素的、不可链入物联网的、孤立的产品就是“传统产品”,相反以数字化理念创造的或经过数字化改造的、软硬件一体化的、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产品即为数字时代的“现代产品”。
二是产业数字化要统筹存量需求和增量需求。产业数字化涉及产业内各主体、各环节、各流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面对不同的需求。一是面对存量需求,即在现有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对各生产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更好满足现有需求。二是面对增量需求,即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更好满足消费端需求数字化升级的增量部分。产业数字化要更好统筹存量需求和增量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升级结合起来,推动供给创造需求和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结合起来,不断形成一个从存量需求向增量需求过渡、用增量需求思维引导存量需求思维的产业数字化过程。
三是产业数字化要统筹直接需求和衍生需求。数字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开放性、互联性和生态性,产业数字化不仅要面对存量需求和增量需求这类直接需求,而且要面对产品持续迭代和后续增值服务这类衍生需求。衍生需求是数字化时代需求的典型特征,是数字化供给应抓住的“关键”,也是产业数字化区别于产业工业化、产业信息化的核心要义。统筹直接需求和衍生需求,就是要在产业数字化过程建立数字化“思维”,打通供需两端数字化壁垒,抓住产品数字化这个供需两端数字化的链接点。
一是政府主导加快5G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是产业数字化的基石,战略性强、投资大、公共属性强,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统筹社会资源、做好网络布局。产业数字化的优劣取决于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与否,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快慢也取决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快慢。当前,在各国争相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高地时,我国应率先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完成布局,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企业投资加快数字化硬件设备建设。产业数字化是一个硬件数字化和软件数字化的过程。相较于消费端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消费者使用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ad等硬件设备均需自行购买,这是运用无限“免费”的互联网资源的前提,产业数字化亦是如此,企业享用数字化红利的前提是加大数字化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企业数字化转型除了理念的数字化以外,硬件的数字化是进入壁垒最高的一部分,在企业单独进行数字化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之外可考虑采用数字化硬件设施共享等模式,当然这部分投资会随着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逐步减小,进而构建起产业数字化完善的硬件基础。
三是平台发力构建产业端数字化应用生态。产业数字化“免费”基因的重要性体现在数字化应用生态建设上。能否参照消费端互联网的发展路径,通过提供免费服务来迅速构建产业数字化发展生态,成为产业数字化生态构建的关键。生态规模既决定价值高低,也决定回报率的高低。一方面要以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应用生态建设为抓手,打造涵盖产业内部基础数字化平台和联通产业间基础数字化平台的平台体系,形成丰富多样、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产业数字化平台体系,同时逐步培育创新力强、产品类型多样的数字化应用体系。另一方面,以供需两端数字化生态连通为战略方向,未来的数字化应用生态应该是不区分供给侧或者是需求侧的,供给侧的数字化生态也能够符合需求侧的消费需求,需求侧的数字化生态也能够产生供给侧的生产价值,超前布局做好供需两侧数字化应用生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协同需求数字化同步发展。
一是产业数字化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产业数字化要强调全面性、系统性和全局性,既要做好全盘谋划和顶层设计,又要发挥产业主观能动性,既不可以偏概全,又不可挂一漏万,着重形成一二三产联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东西部产业互济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格局。同时,要找到产业数字化的“产业突破口”和“企业突破口”。通过少数产业和少数企业的突破,带动全部产业和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要着力推动靠近消费端的产业、信息化程度高的产业、数字化需求大成本低的产业率先突破,同时,着力推动大企业、“链主”企业、核心企业率先突破。
二是产业数字化要发挥专业数字企业主体力量。参照传统商业、生活服务业、通讯业等被互联网企业颠覆的经验,产业数字化由外部而生、由外及内依次影响的规律不可忽视,甚至其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专业数字企业或成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要营造专业数字技术企业发展良好氛围,政策环境要形成持续的“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推动产业数字化中小微数字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同时推动消费端数字技术企业向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企业转型发展,推动现有互联网企业向产业链中上游延伸业务,壮大各个行业中数字技术企业力量,推动产业数字化快速转型。
三是产业数字化要加快组织人才文化数字化改造。产业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是组织、人才和文化层面的问题。传统企业与数字型企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组织、人才结构、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造不仅仅要从技术层面入手,而且要从组织的数字化变革、人才结构的数字化升级以及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入手。在组织数字化变革方面,形成更加适合数字化发展特征的组织架构,充分借鉴消费端数字化企业的组织治理方式,形成柔性的、开放的、扁平的产业数字化组织模式。在人才结构数字化方面,加快扩大数字化人才规模速度,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持续优化数字化产业人才结构。在文化数字化转型方面,从发展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层面对企业文化进行数字化重塑,注入数字文化“基因”,以文化的数字化带动组织数字化和人才结构数字化,进而带动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从数字化发展的规律来看,组织人才文化数字化改造是产业数字化的根本,从组织、人才和文化层面入手进行数字化改造更容易获得数字化转型的效果。
注释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2]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求是》2022年第2期。
[3]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第5~7页。
[4]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5]庄解忧:《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6]龚淑林:《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