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中,毛立武,时伟玉,郭广涛 王圣杰,王天玉
(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有上升趋势,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可引起脑梗死,而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基本是尽快的恢复患者脑部血流,对预后存在积极的影响[1]。在多数研究中建议时间是在6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但有研究发现,大血管闭塞所引起的进行性脑梗死即使是在时间窗内进行了相关治疗,但其血管再通率仍较低,最高只有32%[2]。有研究发现,在对患者进行机械取栓,可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窗,可在一定程度提高血管的再通率[3]。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逐步应用影像学技术指导超时间窗患者的血管介入治疗。本文旨在分析多模式磁共振(MR)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04例,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等排除颅内出血以及占位性病变者;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术前均进行MRI检查;④临床症状出现到发病的治疗时间在1~12 h内;⑤均为首次发病;⑥NIHSS[4]评分≥ 10 分者;⑦)PWI、DWI不相配。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②对检查试剂过敏者;③入院前已进行相关治疗者;④发病初又癫痫发作者。104例中46例发病时间>6 h(>6 h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38~79岁[(54.85±5.31)岁];58例发病时间≤6 h(≤6h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37~79岁[(53.65±5.4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使用西门子磁共振3.0T 型号Skyra进行检查,检查序列包括:MRI+MRA+MPR+DWI,并由医生进行分析。随后进行手术治疗,在患者麻醉完成后术中给予肝素进行治疗,术中血管一旦开通后控制患者血压在140/90 mmHg,在术中明确血管闭塞情况后,以颅内支持导管辅助微导丝技术将导管送到闭塞血管部位远端,经过造影了解情况,收回直支架,并对病变的血管进行机械取栓。将支架释放后,使用给予患者替罗非班8 ml;血管开通后继以 6 ml/h 持续泵入 24 h。术后进行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治疗后90 d临床疗效[5]: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且NIHSS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患者临床症基本好转,且NIH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效;NIHSS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患者NIHSS评分减少增加<18%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两组治疗24 h、72 h、7 d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等,总分为0~42分,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越差。③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在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抽取患者静脉血液3 ml,使用离心机离心后获取上清液,待检。hs-CRP、IL-6均使用ELISA法检测。④两组预后情况: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以及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6]。mRS总分为6分,0~1分为结局良好,2~6分为结局不良。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症状越严重,得分越低代表症状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后90 d临床疗效比较≤6 h组总有效率81.03%,>6 h组总有效率67.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6,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24 h、72 h、7 d 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6 h组与≤6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hs-CRP、IL-6水平比较治疗后24 h两组hs-CRP、IL-6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hs-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hg-CRP、IL-6水平比较
2.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n(%)]
在以往研究中表明,使用机械取栓可急性大血管闭塞所引起的脑梗死的临床症状[7]。在脑梗死患者中其脑部血流完全阻断超过6 min就可出现坏死,因此临床中除了有效的治疗外,把控好治疗时间窗也尤为重要,需要尽快对患者进行救治,但是多数患者无法在时间窗内感到医院进行救治。
随着科技发展,临床摸索尝试使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来了解患者的“组织时间窗”从了解患者缺血半暗带情况从判断患是否适合机械取栓术[8]。在以往研究中表明,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挽救缺血半暗带区是关键,恢复病变部位的血流灌注是减少患者脑细胞死亡,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的关键[9]。
在影像学技术的不短发展,相关的治疗也在不断探索进步中,溶栓治疗的时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也增加了治疗的成功率[10]。一般来讲,患者半暗带区域会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减少,多数患者在出现梗死后的24 h脑部仍然会有半暗带区域存在。了解患者的半暗带区域存在情况,对治疗有好的影响[11,12]。
有研究发现,超急性期缺血卒中使用多模式MR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且可明确患者的缺血范围,对患者半暗带缺血的情况可做出有效评估,为患者后续溶栓、血管再通的筛选提供参考[13,14]。也有研究中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在术前进行全面严格的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者血管内情况后再进程治疗,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术后30 d病情稳定及改善明显率高达90.5%[15]。在本研究中通过多模式MR指导,PWI与DWI不匹配作为判断存在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范围,对>6 h的患者介入治疗发现其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67.39%,与时间窗为≤6 h者治疗效果比较并无明显差异;NIHSS评分与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关系密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24 h、72 h、7 dNIHSS评分以及24 h的hg-CRP、IL-6表达水平均为逐渐下降趋势,而两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说明即使超过治疗时间窗,在多模式MR的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对患者神经功能也有好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对全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MR指导下进行严格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效果均理想,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6,17]。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与并发症情况存在联系,超时间窗者在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的同时,也要了解患者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18]。在本研究中对比两组预后情况发现,>6 h组血管再通良好为73.91%、颅内出血率28.26%、mRS 0~1分86.96%,死亡2例,与治疗时间窗≤6 h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提示即使超过最佳治疗时间窗,但在术前通过多模式MR进行严格筛查,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对提高预后有积极影响。
综上,对超时间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在多模式MR选择指导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