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位一体的地方高师院校“土壤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2-11-23 08:01王雪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土壤

王雪梅,刘 泉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育人、全课育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简单地说,就是在国家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2005年,上海市在中小学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被认为是课程思政的雏形[3].自2014年起,上海高校开始试点“课程思政”建设[2].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12月教育部也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文件都将课程的育人目标进一步强化,助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潮[3-5].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则全面、系统地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6].自此,课程思政不仅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实践,融入高校各门课程之中,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

“土壤地理学”是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后,师范生的德育素质培养要求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而“课程思政”教育承载着培养师范生达到德育素质目标的重要任务[7].师范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8].相比较其他专业,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显得更加重要[9].虽然目前对“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做了较多有益探索,但针对“土壤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土壤地理学”课程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思政目标、思政内容、融入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地理学”课程进行详细阐述,构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位一体的“土壤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期为相关专业同类课程提供借鉴.

1 课程思政目标定位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点,对了解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掌握地理学科学习方法、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并将育人目标纳入课程考核中,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生态保护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3].在确定课程思政目标之后,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思政建设要求,全面梳理土壤地理学课程知识点,围绕课程内容,主要从课程本身、地方特色、时政热点与文化传承四条线索挖掘思政内容,提炼思政元素,持续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构建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

2.1 围绕“中心线”,深入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

课程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与性质特点、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分类与分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土壤实践等内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的中心知识,系统梳理各章节内容涵盖的思政元素点,切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意识教育、粮食安全教育、辩证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等,夯实课程思政之基.

2.2 探索“地方线”,有机融入乡土元素

作为地方高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资源和区域特色,收集地方素材,增加地方案例,如川中丘陵区土壤改良案例、秸秆还田、南方水稻秧苗浮秧、家乡土壤资源调查与德阳土壤污染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家乡的认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助力思政育人效果.

2.3 跟踪“新闻线”,有效渗入时政要素

结合课程内容,关注新闻资讯、国际国内要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找准时政热点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如18亿亩耕地红线、西昌火灾、嫦娥五号探月取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主人翁意识,从新闻事迹中感受我国的大国担当与责任意识,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思政教学提质增效.

2.4 传承“文化线”,巧妙嵌入文化要素

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文化要素,将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巧妙地在课堂中嵌入有关“土壤”的古诗词、土壤物理学家邵明安院士在黄土高原奋斗的故事、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员野外科考视频、课外读物《寂静的土壤》、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热点等,传承并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发挥中华文化“以文育人”的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通过深入挖掘四条线索的思政内容,梳理了课程主要版块的思政元素点如图1所示.整个课程包括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两部分,并挖掘课下和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实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图1 “土壤地理学”课程各版块内容对应的思政元素Fig.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ach section in the course of Soil Geography

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3.1 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课外书《寂静的土壤》阅读与分享,知识点思维导图的课后作业布置,以及校园土壤质地鉴定等课外活动,扩展课堂教学和育人空间.同时,结合课程各章节思政内容的特点,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沁润心田.各章节具体的思政目标与融入方法见表1所示,通过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与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的有效融合.

表1 “土壤地理学”课程各章节思政目标与教学融入方法Tab.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each chapter in the course of Soil Geography

续表1:

3.2 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延伸课程时空范围,使课程育人活动不仅限于课程学习期,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践行全过程育人.具体的思政目标和教学融入方法见表2,主要是通过分组实验、专题讲座、返家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指导与学科竞赛指导等方式,达到实践教学的思政目标.

表2 “土壤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目标与教学融入方法Tab.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Soil Geography

续表2:

4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4.1 评价方式

思政教育目标的内隐性、体验性、价值性是课程思政评价特点,也是难点所在,应从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方面去研究[10].在土壤地理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上,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根据课时比例设置不同的权重值.本课程总课时为48,其中,知识目标相关教学内容课时为22,能力目标相关教学内容课时为16,素质目标相关教学内容课时为10,因此,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的权重值分别确定为0.47、0.32、0.21.把思政目标量化到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中,平时考核增加学生之间的互评环节,包括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检测和实验实训,期末测试巧妙地增设思政教学内容的考试题目,具体考核方式见表3所示.其中,在课程考试中,满分为100分,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对应的内容分别占60%、15%和25%,在总成绩中占比50%,分别为30%、7.5%和12.5%.在过程性评价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考核分别来源于作业检测、实验实训和课堂表现测评.结合课程特点,同时使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中三维目标的对应分值与各目标的权重值相一致,最终确定作业检测、实验实训、课堂表现测评的比例分别为16%、24%和10%.如此,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考核分值分别为46%、31.5%和22.5%,与目标权重值基本一致.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量化学生对素质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课程考核方式.

表3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考核评价表Tab.3 Teaching assessment form for the course of Soil Geography

4.2 课程思政成效

通过实地调查、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课程育人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不怕困难、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评价,按上述各个分目标的考核来源,将学生各部分(实际的卷面得分+过程考核得分)/(卷面总分+考核总分),即为各分目标的达成度,各分目标的达成度×各分目标权重值,即为课程总的达成度.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各部分成绩进行分析计算,知识、能力与素质三维目标均达成,其中,近三年素质目标达成度分别为0.77、0.87和0.72,均达到课程目标要求.根据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平台的查询结果,近三年学生对该课程的评分分别为95.41、96.15和94.15,平均分为95.24,学生评价较好.

此外,通过积极动员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科研实践与学科竞赛,比如:志愿服务、植树活动、学校创新创业项目、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与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等,学生能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学习生活和大赛作品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一个持续改进和探索的过程.本文在团队成员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从课程本身、地方特色、时政热点与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提炼思政元素,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其次,通过讲故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启发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并将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扩展课程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质.虽然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目前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在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对学生的后期表现、学生的进步进行跟踪评价以及课堂表现的基准或参照如何设置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土壤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土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思政课“需求侧”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