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干兰
(南宁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
2018年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1]。”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和新形势,而优秀的耕读文化对于乡风文明的形成则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耕读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由零星的隐士行为发展成士人行为,再扩展为普通的农家行为,从特殊现象到普遍的人生信条、生活模式、价值取向[2]。“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一种较为理想的家庭模式,既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有“读”来提高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文化水平。耕中有读,读中有耕,才能有富足的生活,才能涵养智慧。因此自古以来不少家族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耕读文化的重视和对后世子孙的激励教诲与告诫。
《周书》上有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这意味着在远古时代耕种意识就已经在华夏民族诞生了,炎黄子孙由此绵延繁衍,生生不息。中国人千百年传承积淀的耕读传家思想可从众多文章中窥见一斑。例如,“躬耕田园晓桑麻,读写圣贤知春秋。”“人生在世,惟读书、耕田二事是极要紧者。盖书能读得透彻,则理明于心,做事不冒昧……”“布衣暖,菜根香,唯有读书滋味长”“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颜氏家训》“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张履祥《训子语》“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清代杰出农学家杨秀元甚至把居所命名为“半半山庄”来表明他把半耕半读作为世代相传的家风。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并形成以“耕”为手段,以“读”为价值核心,为生存而耕、为济世而读的微观教育形态。
中国传统村落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玉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西隅的一个古村落,它始建于北宋末年,因始祖立宅于“玉蕴坡岗”的坡麓而得名玉坡。
玉坡廖氏族谱记载始祖致政公,祖籍福建延平府将乐县龙池,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及第,宋元祐二年(1087年)荐入端明殿大学士。公拜入苏门,成为苏东坡的得意门生,史称“苏门后四学士”。官由司户录事累至江苏常州知府。宋绍圣三年(1096年),公因被奸臣构陷,被贬江西信州玉山监税,随之落籍江西抚州府金溪县。1101年,得翰林学士言其非罪,公蒙朝廷昭复引用,官于广西古昭州龙平县(故址在今清塘镇陶唐村)任判县。公在任职期间,偶然发现离县衙北面不远处有一个非常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地方——玉坡垌(玉蕴坡岗的小盆地),因爱玉坡山水秀丽,土地肥沃,是个鱼米之乡,是为上好之风水宝地。因而留下次子讳青现,名善,在此卜居。从此廖氏族人在此开山立寨,繁衍生息。
玉坡是一个由贬官建立起来的村庄,从贬官自身来说,贬谪是不幸的,但对于一个偏远的山乡而言,这又是天大的幸事。因为,贬官不仅带来了文化,也带来风尚,这种风尚不但在族内得到传承和发扬,也使乡间受到了影响。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读书习武,成为玉坡村的一大风尚。玉坡村人尚礼孝,重仁德,从小开始接受礼、孝教育,学对长辈尊敬、对邻里和睦,学礼让、孝顺,温恭处世,廖肃、廖世德就是其典型代表。廖氏先祖训曰:“上善若水,德行天下,善为德之建也,德为善良心也。若于世间变化中以水之智立身行事,并毕生践行德的修养,实乃我族之幸也”。故此,详布十端,以昭兹来,凡我族人,各宜恪遵:
一、择善而从,敬天爱人,是为仁;
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为义;
三、知节用和,克己制欲,是为礼;
四、通情达理,是非明辨,是为智;
五、表里如一,言出必行,是为信;
六、忠于国家,忠诚人民,是为忠;
七、孝顺父老,知恩图报,是为孝;
八、公正无私,自强不息,是为节;
九、刚健不屈,徇义不惧,是为勇;
十、睦邻友好,求同存异,是为和。
据廖氏族谱记载:“先祖讳当元,字冠甲,号峻品,清赠奉政大夫。”当元公继承丰盈祖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超凡的理财之道而迅速成为富甲一方的鸿商,名噪一时。他富贵不淫,乐施好善,时常接济帮扶不少家境贫困的族人家庭,受到宗亲交口称赞;他德高望重、深谙法理,经常出面帮助邻里乡亲主持公道,化解各种矛盾与纠纷;他讲仁义重孝道,善待朋友,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他言传身教,对儿孙辈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在乡贤中树立了良好典范。正因为他对晚辈注重“教化”,还因为他在家里四兄弟中排行最小为“晚”,所以大家习惯叫他“教化晚”。玉坡村民居多为深宅大院,每个门户都有三四座直排的青砖瓦房,厚重的砖墙为3 层青砖建造,墙脚用人工开凿的条石铺垫,宽大的屋脊造型凝重,屋檐雕龙画凤,民宅匾牌林立,翰墨交辉,无不映射出当年玉坡村耕读文化的风采。
贬,是中国古代官员被降职,从政治中心被流放到边缘地带的含义。虽然被流放到蛮荒之地,被贬官员却把自己的文化思想、治世抱负都贡献给了流放地。从贬官自身来说,贬谪是不幸的,但对于他们的贬谪地,这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作为一个官贬之地,耕读文化在玉坡的传承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既是科举制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宋仁宗时期颁布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劝耕劝读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就这样,“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前景同“朝为田舍郎”的乡土背景便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些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因此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农耕为本,读书最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深影响着玉坡村。在先贤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玉坡村创办了义塾社学,开设了书院学堂,以德立族,耕读传家。
古代建造牌坊主要是歌颂皇恩,彰显祖德,旌表贤良,褒扬节孝,以教化人心,激励后人。恩荣石牌坊是玉坡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恩荣石牌坊(见图1)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廖世德为纪其祖所建功名坊。牌坊由乾隆皇帝下诏,地方政府出银建造,整座牌坊使用青石雕刻嵌合而成,牌坊宽6.18 m,进深1.66 m,通高7.32 m,占地10.30 km2。主体为四柱镶合,形成三间、五楼、庑殿顶结构。四条石柱分别立在四个石基座上,柱的前后设抱鼓石,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牌坊抬枋正背两面分别雕刻着多组玲珑剔透传统吉祥图案和文字匾,横枋下正中额枋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石板枋浮雕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骑马出行图,卷草纹或镑刻不同文字,雕刻工艺非常精美。
图1 恩荣石牌坊
牌坊上的每一处工艺,都代表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容和涵义。匾上方抬枋为浮雕“鱼跃龙门”图,寓意中举升官后的飞黄腾达,是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期盼子孙后代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鲤鱼跃龙门石雕之上还有文武两官。左右的两旁间,下抬枋浮雕“书卷日出”图,寓意只有多读书才能求取功名,才有前途,这也包含着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左抬枋间中阳刻“诒厥孙谋”匾,右抬枋间中阳刻“遵乃祖训”。“诒”即勋也,意为子孙谋划,期望子孙未来建立功勋、光宗耀祖,恪守祖宗的训示。匾上横坊雕刻“骑马巡游图”展现的是几位廖氏先辈金榜题名后正骑马巡游的盛况,画面大有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中描绘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
牌坊的匾额和浮雕,除了颂扬廖氏先人辉煌的功绩外,还旨在炫耀族人的举业和仕途。这标榜功名的物证无不记载了村落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寄托了对后代子孙登科入仕的人生期望[3]。前人执着追求、积极进取和奋斗不息的精神鼓舞了无数的廖氏后世子孙刻苦勤学,诗书传家。多少年来,廖氏子孙恪守祖宗的遗训,饱读诗书,求取功名,出现了别驾、文林郎、儒林郎、修职郎等多位功成名就者。
据玉坡村廖氏族谱记载从宋到清,玉坡村有进士举人11 人,其中进士1 人,文举6 人,武举4 人,有各类贡生26 人,有禀、监、庠、增生等秀才不计其数,且大多为正途入仕,大多求取功名后外出为官,有官至辽东都督大总兵、藩司通史、直奉大夫、临安别驾、江南羲仓太史监千总、梧州总兵、副总兵、参戎、守府、庆远参将及酃县、光山、灵川、龙坪、恭城、柳城、全州、龙胜、衡阳等县知县、知事、城守、训导、教谕等数十人。
孝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玉坡村人尚礼孝,重仁德,族人从小便开始接受礼、孝教育,学会对长辈尊敬、对邻里和睦,学会礼让、孝顺,温恭处世的态度。
据廖氏族谱记载:“先祖讳世德,字荣先,号枣村,清赠奉政大夫”。世德公的父母早故,自幼跟祖母相依为命,是祖母把他抚养成人并教他如何做人。他从小懂事,读书刻苦勤奋,坚持不懈,31 岁那年参加科举落榜,41 岁终考取进士,本可步入仕途,但他考虑到祖母年事已高放弃北上入仕的机会,愿留在家继续服侍祖母,5年后祖母过世,他又在家中守孝3年,阖邑公举为贤良而闻名乡梓。其为人正直,邻里有不平者均为排解,尤其乐善好施。燕塘山口溪水寒凉,尚无桥梁,来往需涉水而过,甚不方便。世德解囊修建梓木桥、八桂桥等近10 座木桥或石拱桥,以利行人。康熙癸巳、辛丑年闹饥荒,斗米价500 钱,民众难以度日,世德减价平粜,深得民心。
廖氏先辈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儒家孝义文化,正是在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积极进取的态度在这个处于蛮荒之地的小山村蔚然成风。玉坡村还是革命老区,革命先烈廖样勋早年利用五房祠堂(见图2)开办平民夜校向族人教唱革命歌曲,宣传上海工人运动、广州沙面罢工、广东农民运动,以及反对英、法帝国主义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进步思想。在村里观音阁创建了玉成小学用以传授文化知识。在先辈革命事迹和精神的感召下,玉坡村涌现了众多不同时代的英雄,如廖笃增、廖祯用、摩桢秀、廖桢悦、廖水肇等为国为民捐躯的英烈。也有廖祯孟、廖斐吕、廖美纯、廖钦善、廖样旺、廖益新、廖胜春、廖田元、廖称朝等参加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对抗外敌的参战老兵,他们都是民族及家族的英雄,均为后人所崇敬。
图2 五房祠堂
和平年代,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价值观依然深深根植于玉坡,玉坡族贤廖信忠、廖坤佑、廖益新、廖继珊等人热心宗族事务,积极参加各地廖氏宗亲交流会、廖氏文化研讨会及廖氏宗亲联谊活动,还积极组织参与玉坡廖氏每年清明的祭祀始祖大型活动,让玉坡族人倍感欣慰,并博得众人交口称赞。30 多年前,他们还参加了玉坡廖氏族谱的策划、组织、编写、誊印、分发等一系列工作,让族人有了一份真切的精神依托,这对团结宗亲、凝聚族人力量大有助益。
玉坡村坐落于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村舍分别坐落在三台山、珠山、大庙山下,不仅三面环山,其村落背山还面向水源,水系主要位于村落的南面,由若干小水塘连接成一片面积较大的环状水域,村落依环状水带分布,使得村落格局与水体格局相契合。玉坡村水体连点成面,状如丝带,为风水格局中品质最好的环山抱水。其中,八片水塘相连,状如七颗伴星围绕着月亮,因而得名“七星伴月”。加之村地貌在群山环绕中,水域丰富,土地肥沃。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村民们坚守的“以农为本”,鱼塘里水美鱼肥莲藕香,田地上五谷竞相生长。聪明的廖氏先辈还利用山场和田地开展租赁经营,至此玉坡廖氏族人便有了稳定且丰厚的收入。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玉坡村人在封建时期,就已经展现出其勤俭持家的节约家风,不仅大批购置田地,其商业经营头脑也非常灵活,他们以出租收利来扩大自身产业,到民国时期该村购置田地近辖远涉达6 处地区,成就其富甲一方之美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玉坡村落非常独具一格的农耕与以收租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
农耕文化作为延续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价值理念和几千年中国传统村落基层治理所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教育理念。玉坡村是一个有着900 多年历史且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的村庄,是贺州市的传统古村落之一。然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外来文化的加入和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属于传统村落的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遗存正大量散失。如何让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张岱年所言: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变”、有“常”,我们要处理好“变”与“常”的相互关系,扬弃不合时宜的因素,继承优秀基因,大胆创新[4]。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留住耕读文化的记忆,更有责任处理好耕读文化与历史发展间的“变”与“常”,以让耕读文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农耕时代的乡贤文化、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人们耳熟能详的“耕读传家”“邻里和睦”“忠恕孝悌廉”等传统理念,可通过批判吸收,成为塑造新时代家风和新型农民精神世界的有益元素。同时巧用乡贤的力量凝聚引领文明乡风新风尚,依托人文底蕴打造文明新村。玉坡村可在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挖掘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在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民风更加淳朴,乡风更加文明。
乡村振兴需要深挖农耕文化的乡村旅游价值,形成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如此既能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又能使乡村文化更快更有效地转型。玉坡村体现了廖式家族从元朝演变发展至今的家族式发展脉络,恩荣石牌坊、廖氏宗祠及协天宫等代表性建筑展现了玉坡村曾经作为富裕村庄的特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连同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真实反映了一个家族从起步、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史、家族史和文化史的鲜活史料,在华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加强传统文化在乡村的活态运用,保护传统村落的活遗产特征,实现其传统村落活态传承,这既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更应是终极目标[5]。除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更要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及其建筑里蕴含的家族故事、人物传奇、革命文化等历史信息,只有挖掘其历史渊源,了解其兴衰更替,才会让传统村落和古民居有个性、有深度,让“沉寂”的建筑真正“活”起来。把传统村落里那些生动的、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记录整理出来,并把那些最具特质的乡村文化通过影视剧、实景演出等方式展示出来,才能形成“看点”和“卖点”,进而更好地对传统村落进行反哺保护、开发利用,真正使传统村落沉淀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使村落从单纯的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以乡村旅游激活村落动力,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6]。
我国传统节日大多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除了传统节日,贺州市每个乡镇也有自己的地方节日,统称惯时节,有炮期和会期之分。炮期为地方寺、观、庙放炮的日期。会期则是一村或数村为纪念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而约定俗成的日子,也是亲戚朋友来往交际的日子。“一村一风俗” 每个村每年至少有一天是会期日,而大多数村寨都有两个会期日,而且多集中在正月初二至十八。玉坡村可充分利用“会期”将节日发展成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民俗风情、特色农产品相衔接的富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既能有效传承耕读文化,又能增添乡村活力,多措并举助力农耕文化提档升级。
2012年玉坡被列为国家“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6年12月被列为 “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2019年1月荣获“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0年初“玉坡恩荣石牌坊”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玉坡古村落的相关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村容村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只有深刻把握历史与现实中农民行为的文化逻辑,在遗产化进程中才能重拾价值核心。当地政府应秉承“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同时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体系,把文化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预算,让农村文化建设有资金保障,从而调动农民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