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飞,郁翠华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中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在注重职教质量的新时代,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有所提升,但与时代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他们的科学素养还不高,这与他们的未来就业需求,与整个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多的不相适应。 因此,在科普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职业院校学生。
如今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信息的真伪良莠并存,富有诱惑力的伪科学等不良信息充斥于网络之中。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要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院校在校生的科普教育工作,就必须分析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科学素质的客观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教育。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科普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对科学技术精益求精才能更好造就更多适合时代需要的工匠。因此,在科普实践中,要在提高科普教育质量上进行务求实效的教学探索,创造性地研究实践,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工程补上相应“短板”。
职业院校学生的科学素质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这是开展职业院校科普教育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于2018年7月25日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在科学学科上,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3%、76.3%,分别低于科学理解能力4.1 和1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了当下初中生总体的科学教育情况。 另据2012年第2 期《中国市场》发表的《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文献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中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三项指标中,“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 达标率为55%,“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10%,“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20%。 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职校的学生虽然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但缺少科学精神,也没有真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有的中等教育体系, 目前普高和职高大约按1∶1的比例进行招生, 部分地区中职招生不到一半,大约在40%左右,这些中职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而是走向社会就业了。 如果不重视和加强科普教育,那么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大概就停留在中职阶段所习得的知识上,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有些人会在茫然中被时代淘汰。所以,加强科普教育也同时成为中职校的一项历史责任。
高职专科院校的生源一部分来自高考考生,另一部分为中职校毕业后有升学意愿通过注册入学的学生。 因而这类群体的学生文化基础也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相对来说也不高,多数学生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高职毕业后基本就去工作或自谋职业了,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再接受比较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机会就很少了,他们的科学素质基本就定位在学校学习阶段的水平上了。
国务院发布的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指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较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历史重任,科学素质的教育当然不可或缺,在职业院校加强科普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针对性地落实科普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提出,要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职业院校是培养产业工人和技术创新人才的母体,他们的科学素养如何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做得是不是到位关系很大。 所以, 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科学素质突出地纳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之中。
科普教育不能不分教育对象地“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精准施教,因此需要选择适合职校生实际的科普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工作。 要想获得教育的高质量,建立好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资源库是重要前提之一。面向职业院校学生科普教育的内容, 就要从职校生的实际出发去创作、去建设。 科普资源的建设第一要有“量”,将科普知识大量地“碎化”成片,以适应众多不愿意长时间阅读或观看的受众。时间一长就看不下去在职校生中具有普遍性,但几分钟时间的“碎片”阅读,他们还是做得到的。 譬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加工不同机械零部件时,就会产生同样是铁件,为什么有的要求材料钢性要高, 有的却要求钢性低的疑问,通过制作一个几分钟的低碳钢与高碳钢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视频或者一两页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介绍文案,学生会在这一有针对性的科普教育中获得收益。 第二要有“质”,让职校生这一文化基础的受众也能在碎片阅读浏览中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和浅显明了的科学思想。 譬如,有一些个人微信群转发的所谓“核酸检测在咽喉部位擦拭采集标本,会造成咽喉炎等疾病,应当用痰液检测”的伪科学内容, 如果不能用科学思想和推理来看待这一说法,也许就会认为是正确的。其实这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一是健康人去做核酸筛查时,很多人往往没有多少痰液标本可以提供,二是新冠肺炎症状之一是干咳,早期一般也没有痰,何来痰液检测?从口腔或鼻腔中取样检测既精准也方便,是已被世界各地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做法,在缺少临床因果关系研究支撑的情况下就说取咽拭子会造成咽喉炎是没有根据的,是不负责的行为。 第三要有“用”,将科普创作内容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其科普的实用性能够得到加强。 职校生学习的功利性往往比较明显,如果他们认为学了没用,就不会去学习。 为了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科普教育就需要与他们的专业实践课内容相结合,使他们感到真有学习的必要才行。 第四要有“趣”,对于那些没有趣味的甚至显得枯燥的内容,是难以吸引职校生去学习的。 例如可以在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在有趣的游戏化学习过程中植入科普内容,悄然有效地实施科普教育。 第五要有“艺”,科普内容除了科学性、趣味性,还要有文学艺术性,这样可“淡化”科学内容的深度, 更易于为职业院校学生所接受,而且在科普教育中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人文素养教育。
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标志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时代高质量科普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 与多媒体融合,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关注社会的热点,不断充实和丰富科普教育资源内容。例如目前有关新冠病毒的应急科普就属于典型的社会热点,对科普需要是必然的,科普教育当然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科普教育资源建设还需要引入保护和奖励机制,有关知识产权、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对科普文本创作以及音视频、软件等开发而衍生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即使对没有获得商业利润的公益性脑力劳动,也应当对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建设的贡献者有所奖励或给予一定酬劳,以激发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职教科普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通过这些举措来不断丰富职教科普资源库。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为职教科普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资源的利用不要仅局限于职教那一部分,只要有益于职教科普教育的都应当兼收并蓄,但不是“拿来主义”,而要有选择性,要与职教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些编辑制作得通俗易懂的资源可以直接使用,有的则需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重新进行适当的编辑后再使用,有的视频时长较长或相关文本内容篇幅较长,可在保留原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取舍,甚至必要时与时俱进地进行“二次开发”后再用于科普教育。 由于此平台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化水平,能够根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计算、分析,能够越来越趋向“迎合” 用户需求, 从而达到较为精准化的对应服务,这也特别符合我们职教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为职教教师,要能动地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大数据,再发挥我们的智慧,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和优化科普教育教学相关策略。 此外,职教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而且要积极向学生推荐这一可受用终身的学习平台,让他们从职业院校毕业后,仍然会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主动学习,这也是一种“授人之渔”。
有了高质量科普教育资源只是解决了 “原料”问题。 职校生中能够主动学习并且能够获取系统的、正确的科普知识的只是少数,更多人的需要发挥学校教育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职业院校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科普课程安排,所以需要从职业院校实际出发,通过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实施职业院校的科普教育。针对职业院校的现状,宜采取以下一些对策措施。
其一,将科普教育渗透在职教专业课的课堂教育之中。 技术技能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所以在技术技能的教学工作中,可借助多媒体教育平台,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展开,科普一些相关的知识,解析现实生活中与此技术相关的被误传的伪科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譬如在讲电磁辐射科普时,与热辐射、核辐射进行比较分析, 不仅加深他们对专业技术技能的理解,还使学生认识到普通的辐射与核辐射的区别,从而认清有关辐射中的那些伪科学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创新,不仅能更好地完成技术技能的教学,还能很好地渗透科普教育,相互促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不仅要在专业课的课堂中渗透科普教育,而且可利用带学生去企业车间见习、实习的机会,结合实训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教。
职业院校的数理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往往因理论枯燥,学生的学习有畏难情绪。 如果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有趣味的科普知识,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科普教育相互促进的效用。
其二,营造校园科普育人氛围。 将科普元素融入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之中,譬如在学校的假山景点、教学实训大楼、路道、食堂等处设立科普展示屏、橱窗等设施,通过注入相应的科普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课业负担相对不重,学生的社团活动往往比较活跃,借助于这一平台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好手段。 为了给学生营造丰富的课外生活,可在校园的智慧平台上推送一些有趣味的科普宣教动画供学生观看,开展有奖科普答题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组织线上线下科普征文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向学生推荐利用“科创中国”“科普中国”等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这类平台,学习了解科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融媒体平台上的活动。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组织学生去产业园区参观实践等课外活动给学生进行现场的科普教育,争取科协以及相关学术团体的支持,通过请专家做讲座等形式,配合学校做好科普宣教工作。多种形式并用的手段促进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将提升科学素养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宣教进社区等公益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以练促学,学以致用,通过科普实践来切实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
其三,以考促教,将科普教育纳入职业院校的考评工作之中。考试评价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些科普内容在师生的心理潜意识地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当纳入考试的时候,因为这些内容要考试,所以学生才可能学得比较认真,老师们教得也就会更加认真,“考” 在知识传授中的促教、促学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以考促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那些考过的科普知识,会“刻”在学生的脑子里经久难忘。 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要善于研究用“考”的手段来有效提升科普教育的质量。 考核评比同样也有以考促教的作用,学校要在社团工作中对科普教育具体的落实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科协等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配合督查工作,将科普教育情况纳入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督导考核之中,通过教学检查评估等手段,促进职业院校科普工作常抓不懈。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教方法、教思想,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理。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思考方式,对人的成长大有裨益。 如今的知识获取方式和渠道众多,但职业院校的学生却通常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职业院校不仅在知识传授上任务比较重要,而且还要从基本方法讲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的思想。通过学校以老师主导的教育模式, 可以为学生过滤掉一些伪科学的东西。但是面对未来,面对良莠不清的自媒体信息,只有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才能辨识真伪科学,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还应当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重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些内容的教学。 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地重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科普教育,才能使职校生毕业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科学素质应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在科普教育中,如何才能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呢?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认知水平一般,学习又不够主动,所以对他们的科普教育必须从浅显的科普知识入手,在学生本专业的技术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思想,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合力,通过融媒体发布一些普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音视频,供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辩证的思维,学会学习,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面对未知的技术问题,并且力争对他们专业技术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促进。 只有在科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施策,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科普教育资源库的作用,才能使职校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职业院校的教师并非专职的科普工作者,但他们的工作也是科普事业的一部分。加强科普教学研究,加强职教科普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提高教师的科普教育水平,这也是做好职校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务实的措施需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加强科普教育的科学研究、教育经验的交流、教师的在职培训等多维度入手,切实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科普教育业务能力。
科普教育的对象也包括职业院校的老师们,科普机构当然也要将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纳入科普教育之中,一方面要培训教师学习研究现代科学传播理念;另一方面,还要依靠教师面向更广大的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应将科普教育纳入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之中,有计划地安排线上线下的培训工作。 有些教师在科普教育实践中能够深入研究,积累出宝贵的教学经验,科协等部门要为他们的教学经验的分享提供平台,可以通过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科普教育经验研讨会方式,在交流经验和研讨中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科普教育业务水平。教育类、科普类刊物也可以开辟相关的科普教育研究栏目,为广大教师在科普教育及其研究中提供经验交流、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通过这些举措的落实,为科普教育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总之,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科协等部门要与职业院校加强科普教育工作的联系和合作,职业院校也要努力提高主动性, 要有使命担当,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在科普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在科普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勇于创新,精准施策,在面向职校生的科普教育上不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使职业院校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事业上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