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瑶,王梅玲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我国不断出台关于乡村建设的相关文件,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等政策的不断推进下,各界学者专家及企业纷纷响应,有所行动,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1]。农村未来的发展也将有历史性的改变,村民不再为温饱发愁的同时,宜居、宜业、宜民和宜旅游的乡村建设将会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
在乡村建设的环节中乡村景观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多样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研究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意义在于提升乡村村民的生活品质,保留传承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满足村民对村落环境的归属感及精神需求,从而积极带动乡村建设良性发展。
关于乡村景观的定义,刘滨谊等[2]较早地提出了“乡村是否有景观”这一议题,并解释说明乡村景观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综合的产物,它的研究应该是要抓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律和特点,从社会形态、乡村经济、乡土文化和空间格局特征等方面综合地进行探索,找出适合其发展的最佳模式。谢花林等[3]提到乡村景观是由村落中的住宅和农田混合分布的一个个单元镶嵌块体,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王云才等[4]阐述了乡村景观是历史发展而来的产物,从地域范围、景观构成、景观特征不同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有着独特的景观特性,田园文化、生活是构成乡村景观特有的标志,从根本上区分了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同时它也是由聚居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
国外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相比国内要早一些,英国早在1997年已经对乡村景观的保护进行了大面积覆盖,田园城市理念应用至今[5]。法国如今也有了较全面的乡村保护法规,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意识已经非常强,人们的参与性很高。日本关于乡村建设提出了“一村一品”的建设理念,打造具有各地风格的乡村景观。
花石村是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的一个居民村,距离济源市区有10 km左右,周围深山环绕,地处济源市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南山森岭公园曾入选首批“中国森林氧吧”[6],植物种类繁多且资源丰富。2017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7],2021年9月入选“2021年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8]同时还被授予“河南省十佳美丽乡村”“济源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荣誉称号。
在《济源市志》1990-2000年的记载中查阅到关于花石村村名的由来,民间传言早在远古时期,此处杂草丛生,遍地乱石,有一对被称为石坡爷爷和石坡奶奶的老夫妇在此开荒种田,被挖出的石头结构独特,大部分都是蜂房状,纹路似花,能够自动吸收水分,色泽鲜艳,被人们称为上水石。之后迁来此的村民逐渐增多,最后形成了村落,为纪念两位开荒种地并在此生活的老人,起名为花石村。
花石村地处承留镇辖区范围内,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主要是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平均气温14.3℃,无霜期每年平均220 d,年均降水量646.4 mm。
此地因开采的石头石质软脆,吸水性强,被人们称为上水石,学名为碳酸钙水生苔藓植物化石。这种石头因为其独特的属性,易于雕刻,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造型。
花石村现有总耕地面积880亩、山坡地面积1 280亩、50亩水塘。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经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并结合当地地形及土壤的性质,已经建成了草莓种植采摘园。桃树、槐树这些乡土植物的大面积种植,也给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成效。村落入口的水池处,也被改造成一个儿童水上乐园。结合南山森林公园的自然景区优势,建设了一批生态观光园,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除了给村民带来效益以外,还给外来游客增加了互动体验感。
经调查走访发现,该村住户的房屋大多都是砖混结构的两层坡屋顶建筑,后期经过村落景观整体规划统一刷成白墙,白墙上也有统一绘制的风景图案。
在村落的东北部有个商山寺,地处丘岭之中,南面临近商河,北靠玉阳山脉。商山寺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3 m左右,南北长22 m左右。现存中佛殿、东西厢房、东耳房和山门等建筑。除了部分斗拱和佛殿中的梁架结构外,大部分都是后期修建而成的。中佛殿是整个建筑群落中的核心建筑,面阔3间,为清代单檐悬山建筑。相传秦朝末年,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为了躲避乱世,曾隐居于此,后世人修建商山寺来纪念4人。绮里季墓在济源市被发现,曾在1983年12月被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花石村的景观设计中,在沿街的居民外立面上也有所改造,统一绘制的图案跟村落文化有些脱节,街道街景标识系统还不够完善,垃圾桶、座椅等也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来进行设计,人们来此参观感受到的只是改造后的新村落,不能很好地感受当地本土景观建筑的风貌。
作者在花石村的调研中发现,水塘的南侧有一大片草坪空地,里面杂草丛生.此处空地虽栽植了大面积的草坪,但草坪需要经常的修剪和灌溉才能达到预期的生长效果,不符合绿色生态的理念。乡村景观跟城市景观在植物搭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不应一味地照搬城市景观的设计,摒弃自身的景观文化特性。
花石村的建设中也有儿童水上乐园、草莓采摘园等互动性的项目,但是跟大多数传统意义上的互动项目类似,人们的参与度不够高,游客大多数还是走马观花,给村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来到村庄进行参观,除了看还需要有更深入的体验和互动,加深游客的五感体验,让本地村民和外来游客能够产生关联性,给予他们更丰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走访调研中发现,本村基本上以老年人居多,相比城市而言,乡村的医疗、教育、娱乐和收入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更多的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需要外出打工,外出的收入能够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虽然花石村已经有一些农业改革的新政策、新方针,但是还无法满足年轻人更高的生活需求,人口流失的情况在本村大量出现。
在花石村的景观设计中应更加注重人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生理、心理方面的要求,在乡村景观环境营造时需要丰富景观形式,提高景观的使用性和多功能性。
例如在满足农民种植需求的同时,可以用农田进行绘画,绘制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图案,让游客及村民能够在6-9月的田间地头欣赏到不同形式的田间艺术文化,感受乡村田园风光的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在此拍照留念,此种形式还能带动游客购买当地农副产品,同时,可以组织城市当中的学生来体验秋收的过程,一方面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带动村民经济效益的提高。
除了已有的农业产业带来的效益,花石村也应该面向更长远的发展,农业生产相比于工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低很多,花石村结合当地特有的区位优势,丰富产业形态,通过种植、采摘、欣赏和游玩等方式,增添乡村景观生命力。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已有的产业形势分布下,应该增加5G和AI智能技术的应用,尝试外卖经济、快递服务和直播带货等新型智能化产业形态,自动停车服务的引进不仅能够带来方便也能降低能耗,这些新业态在带动乡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能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为乡村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解决“空心村”的现象。进而使乡村真正地“活”起来,使得乡村景观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精神意识形态也能做到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花石村根据其特有的商山寺编排了首部《商山四皓》的大型情景剧,村民闲暇之余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游客也可以通过演出更加了解花石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挖掘,乡村剧台的搭建为这些传统文化构建了一个传播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发展“铸魂”“塑形”。之后在乡村景观文化可持续发展上,可以让当地村民作为演出的主要演员,游客也可以参与到演出当中,让演出真正融入到村落当中,村民及游客可以切实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影响,亲身演出也能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从而凸显花石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延伸出“商山四皓”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宣传、展示和售卖等形式,把传统文化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乡村景观的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景观分类中乡村景观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乡村景观中有大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元素,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的缩影。花石村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济源乃至河南无数村落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兴技术、物联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介入到乡村景观当中,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的传播,加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互动性、交流性,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形式,可持续发展理论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村民、游客真正能从这些发展中感受到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让乡村真正变成宜人、宜居、宜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