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疗法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2-11-23 21:25王丽娜夏洪晨张海啸何璐娜高晶
安徽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拉力脑瘫康复

王丽娜,夏洪晨,张海啸,何璐娜,高晶

作者单位: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江苏 淮安 223002

肌内效贴疗法是借助贴布的黏弹性质和力学方向,通过一定的技术作用到人体皮肤而发挥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最初应用于运动损伤领域,支持保护肌肉关节,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能力,随着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逐渐显著,近年来已经广泛延伸到临床康复领域中,在儿童康复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越来越受欢迎。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肌内效贴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从肌内效贴在儿童康复应用现状方面进行综述,根据临床儿童康复中的问题及热点总结分析肌内效贴在儿童康复中的可能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肌内效贴概述

1.1 肌内效贴的出现及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日本整脊医生Kenzo Kase博士创用了一种能随皮肤运动的贴布,并第一次在运动损伤中应用[1-2],英文名为“Kinesiology Tape(简称KT)”,其命名来源于kinesiology(运动机能学)一词的前缀,日文汉字名为“筋内效”,最初学者们认为其主要是通过肌肉等软组织起效,国内常称之为“肌内效贴”[3]。但随着对该贴布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其是通过对皮肤的作用而起效的,故称为“运动功能贴布贴扎”[4]。本文为了更方便对近年来关于贴扎技术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继续使用“肌内效贴”的名称。

肌内效贴不仅能起到防护作用,而且又不会限制运动动作,成为保护运动员的必要措施[5],最初主要应用于运动损伤,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6],其在国内逐渐被关注,经过多年发展,现在骨科疾病、脑卒中后康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儿童神经康复等领域亦被广泛使用。

1.2 肌内效贴的特征及作用 肌内效贴布不含有任何药物成分,由内到外依次为离型材料(背亲纸)、医用亚克力胶、防水弹力棉布[2-3],有很好的延展性,受外力可拉伸到原始长度的120%~140%,使用后能回弹至原始长度[4]。由于生产厂家、型号不同,肌内效贴布有不同的宽度、厚度、弹性及透气性,颜色鲜亮而多样,可以根据需要剪切成不同的形状,贴在需要治疗的皮肤、肌肉和关节上。研究表明,多种鲜亮颜色贴布的视觉输入,不同贴扎形状的感官,让病儿对疗效产生正向期待[7],更能激发病儿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康复信心,有助于其配合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肌内效贴布因其持久的弹性,可持续对皮肤、筋膜、肌肉、关节等进行刺激,达到缓解疼痛、增加肌力、稳固关节、调控关节活动、消除肿胀、改善循环、促进感觉输入等作用,贴扎可维持数天,并且不会限制身体的正常活动[8-13]。但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如肌内效贴增加病儿肢体肌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皮肤产生一个同轴拉力,使肌肉处于最适初长度,进而促进肌肉收缩来增加肌力[11]。Pamuk、Yucesoy[14]通过MRI 图像观察,从客观检查上证实深层肌肉和远离肌内效贴的区域发生变形,此为肌内效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条相对清晰的途径。总之,肌内效贴通过牵拉皮肤,促使皮肤变形,通过神经末梢或将力通过皮肤和皮下组织转移至更深的筋膜、肌肉等,来达到治疗效果。

1.3 肌内效贴在儿童中的贴扎方法与取下方法

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肌内效贴的贴扎方式主要有两种[15]:一种是顺着肌肉收缩方向,由肌肉终端向起端贴扎,旨在放松、协助保护受伤的肌肉;另一种为逆着肌肉收缩的方向进行贴扎,旨在增强肌力。此外,根据贴扎部位的解剖特点以及位置、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形状的贴扎方法,例如Y 型、I 型、X型、O型、爪型、灯笼型等,或者两种或多种形状进行组合,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或者防护目的。最新的研究认为[4],贴扎是通过神经反馈起作用的,神经反馈与贴布的形状、大小和走向并不十分相关,只要贴布覆盖了治疗区域,任何形态、大小和走向的效果都是相似的,贴扎者只要根据“贴扎框架”贴扎即可。贴扎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的运动评估,根据需要应对的不同情况及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进行贴扎,至于贴布的尺寸和裁剪都是可商榷的,不是固定的。以前,对贴扎贴布拉力有具体规定,如零拉力(无拉力)、自然拉力(10%)、轻度拉力(25%)、中度拉力(50%)、极大拉力(80%~100%)等,现在主张采用零拉力、自然拉力(10%~15%)和减压拉力(30%~50%)3 种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的拉力[4]。对儿童贴扎时选用零拉力和自然拉力,贴布拉力一般不超过20%。

由于儿童皮肤角质层较成人薄,取下时易产生皮肤破坏,所以贴扎后取下贴布时要一手压皮肤,另一手反向拉贴布轻轻取下;或者先将贴布用温水浸泡之后再取下;或者先用按摩油倒在贴布上,轻轻按摩片刻,然后再取下。

2 肌内效贴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2.1 肌内效贴在脑瘫中的应用 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6],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在我国1~6 岁儿童中的发病率为2.48‰,据估算14 岁以下儿童中脑瘫病儿约有500 万[17]。肌内效贴的不良反应少,贴扎简便,贴布颜色多样,更能引起病儿的兴趣,使其主动配合训练,在脑瘫的康复中逐渐应用。

2.1.1 肌内效贴在上肢中的应用 肌内效贴扎技术应用在脑瘫上肢中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是联合他法应用,以降低痉挛肌肌张力,改善手指活动范围和手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发育等。如任素伟等[18]采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治疗60 例痉挛型偏瘫脑瘫病儿,根据病儿具体症状,选择具体贴扎方法,如对于拇指内收的病儿,大拇指外展及屈曲功能位,“I”形螺旋贴布(依肢体大小适度裁剪),基部固定于桡侧茎状突上方,自然拉力经虎口背侧环绕大拇指贴上。治疗3 个月后,病儿的Mallet 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发育量表评分、GMFM-C 区评分均提高,改良Ashworth 量表评分降低,有效提高了偏瘫病儿的上肢功能。顾小元等[19]临床治疗偏瘫型脑瘫病儿时,在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对于病儿上肢肌力减退的肌肉进行肌内效贴贴扎。肩部将“I”形贴布锚固定于肩胛上角内侧,尾以自然拉力沿冈上窝经肱骨大结节延展至三角肌粗隆。前臂部将爪形贴布锚固定于肘关节外侧,以自然拉力沿前臂、手背以多尾延展至手指根部;“I”形贴布锚固定于肱骨外上髁,尾以自然拉力沿前臂背侧延展至拇指甲缘。治疗3 个月后FMFM-45 量表评分提高,但病儿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无明显改善,这可能是因为学者未对肌张力增高的肌肉进行贴扎。何小辉等[20]在治疗痉挛型偏瘫病儿前臂旋前时,在单纯的作业疗法基础上,再予肌内效贴治疗。具体操作为将“I”型贴布锚固定于上臂外上侧,尾以自然拉力由外向内方向环绕手臂贴上,以中度拉力延展至尺骨中部内侧。治疗6 个月后显示病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和手功能均有改善,疗效优于单纯作业疗法。国外学者Keklicek Hilal 等[21]采用肌内效贴疗法治疗45例脑瘫病儿的拇指内收,结果显示该疗法可改善病儿的拇指内收情况,提高病儿的手功能。Allah Rastil 等[22]采用Kinesio 贴布贴扎32例脑瘫病儿的前臂和手背,贴扎2 d 及贴扎去除后2 d,病儿的抓握力量以及手腕和拇指的活动范围均有明显改善。

2.1.2 肌内效贴在下肢中的应用 肌内效贴扎技术应用在脑瘫下肢中旨在缓解痉挛,改善异常步态,提高下肢粗大运动功能等。如程慧等[23]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观察肌内效贴纠正脑瘫病儿异常步态的情况,治疗中根据病儿症状分别予3 种贴扎法,包括Y 形贴布内收肌放松贴法、I 形贴布贴于髋部、散状形贴布贴于足底。治疗3个月后,病儿左右步长的改善及步宽的减少较对照组明显。王景刚等[24]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促进胫前肌收缩、足背屈,应用I型贴扎,从胫骨外侧面上端,使用20%~30%的拉力,沿胫骨前肌方向向下,绕过踝关节,止于前足内侧;为抑制小腿三头肌收缩,促进足背屈时以相同拉力采用Y形贴布从足跟骨底部及跟腱附着处,沿腓肠肌位置延伸,止于股骨内外侧髁起点处。治疗3 个月后,病儿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GMFM-D 区及E 区得分均明显提高,MAS 评分明显降低。戴燕琼等[25]采用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扎技术(I 形)纠正偏瘫型脑瘫病儿异常姿势,其中以膝关节下方为锚端,踝关节处为尾端施加0%~30%拉力对小腿部位进行贴扎。3 个月后病儿的姿势控制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杨杰等[26]利用“I”形贴布,在痉挛型脑瘫尖足病儿的小腿及足部进行3 层贴扎,证实肌内效贴可加强薄弱肌肉的力量,支撑及稳定关节,有效提高治疗效果。Adriana Neves 等[27]对11 例痉挛型偏瘫病人的股直肌进行肌内效贴贴扎,用录像记录病儿从坐姿到站立所需的时间,并测量髋、膝、踝和股直肌活动的角度变量。结果表明肌内效贴增加了股直肌的活动,降低躯干、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峰值屈曲,增加躯干的伸展性,即痉挛型偏瘫病儿由坐位变为站立位时应用肌内效贴是改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措施。

2.1.3 在躯干中的应用 肌内效贴疗法在脑瘫躯干中的应用文献较少,如周文萍等[28]临床观察肌内效贴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病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平衡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在常规运动治疗方法上,将“Y”形贴布固定于腰骶部,沿脊柱旁向上延展至颈7,对侧贴法相同。治疗8 周后,可明显改善病儿的坐位平衡和躯干肌张力情况,提高病儿坐姿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乔波等[29]的研究也证实了肌内效贴对改善脑瘫病儿姿势控制能力和坐姿平衡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2.1.4 其他 Kaya Kara 等[30]将30 例单侧痉挛型脑瘫病儿随机分成肌内效贴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后的病儿躯干功能活动。具体贴扎方法:在病儿背部应用筋膜矫正技术I 型贴以固定肩胛骨,在前臂旋后肌利用肌肉矫正技术I 型贴辅助前臂旋后,于臀中肌应用I 型贴辅助髋关节外展。治疗12 周后,肌内效贴组在WeeFIM、MACS、布-奥氏动作能力测验(BOTMP)、肌肉爆发力、功能性肌力等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缪文静、吕智海[31]将脑瘫病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肌内效贴疗法+常规呼吸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呼吸训练)各15 例。观察组采用“I”型贴布,自然拉力,锚固定在胸骨剑突和第5~7 肋软骨前面,尾止于耻骨联合上缘。治疗8 周后显示观察组能明显改善脑瘫病儿呼吸功能,提高语言能力。牛青松[32]根据78例痉挛型脑瘫病儿康复治疗病程、病情的变化,将急性肿胀性贴扎(爪型)、慢性疼痛贴扎(I 型)、应力性痛点贴扎(X 型、U 型)、增加拮抗肌肌力贴扎(I 型、U 型)4 种肌内效贴扎方法进行不同的方法组合,治疗病儿跟腱延长术后运动性疼痛,3个月后显效率为73.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肌内效贴扎治疗跟腱延长术后运动性疼痛安全有效。

2.2 肌内效贴在小儿肌性斜颈中的应用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斜颈,以头偏向患侧、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肌内效贴具有减轻疼痛、持续抗痉挛作用[33],有学者将传统手法配合肌内效贴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4 例,治疗后有效率91.67%[34]。刘玉嫦等[35]采用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治疗66 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贴扎时主要采用Y型贴法贴于患侧,“锚”固定于乳突,两尾分别延展至胸锁关节处和锁骨内三分之一处,治疗后观察组病儿治疗总有效率、患侧胸锁乳突肌肌肉紧张消退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天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病儿颈部被动旋转度、侧屈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优于对照组。提示肌内效贴联合推拿手法可有效改善CMT 病儿的颈部活动度,消除肌肉紧张,缩短治疗时间,比单纯推拿疗效好。张玮涛等[36]探讨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预后治疗时应用贴扎技术的效果,80例病儿经过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病儿的治疗总有效率、SCM 肌肉紧张消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病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贴扎技术能够显著提高CMT 治疗时的康复效果,不会增加病儿的痛苦和不良反应。

2.3 肌内效贴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多发生于分娩时,因此又称为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或产瘫,常常会遗留不同障碍程度的周围神经损伤后遗症[37]。朱俞岚等[38]以爪形、Y形、I形贴布贴扎治疗产瘫病儿,治疗6个月后,肌内效贴组病儿肩关节解剖结构得以改善,肩胛下角-躯干轴线夹角、盂肱夹角明显改善,Mallet 评分提高,结果表明肌内效贴不仅能改善产瘫肩畸形,并且有助于提高肩关节功能。林春等[39]临床上观察肌内效贴治疗对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病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采用三爪贴布贴扎三角肌,X型贴布贴扎肱二头肌,Y 型贴布贴扎旋后肌等,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Mallet 评分、臂丛功能综合评价、GMFM-A 区评估、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肌内效贴治疗可改善产伤性上干型臂丛神经损伤病儿上肢功能,并有助于病儿粗大、精细运动功能的发育。

2.4 其他

2.4.1 在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 曾得明等[40]观察可调节足靴穿戴固定、肌内效贴贴扎(以I 型和爪型贴于病儿足底、足背、小腿部)与常规手法联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6例,结果发现三种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影响病儿小腿肌肉厚度,延长跟腱长度,从而有利于马蹄内翻足病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临床效果较好。

2.4.2 在运动发育迟缓中的应用 王彦军等[41]探讨肌内效贴技术联合Bobath 疗法治疗48 例运动发育迟缓坐位不稳病儿,贴扎时采用I 形和Y 形贴布促进竖脊肌和背阔肌肌力贴法,自然至中度拉力,治疗12 周后,病儿GMFM-B 区分值、坐位平衡分级以及ADL 评定值均有提高,表明肌内效贴联合Bobath 疗法明显改善了病儿的坐位功能,提高病儿的坐位平衡的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2.4.3 在小儿遗尿中的应用 肌内效贴对皮肤产生压力和牵张拉力,刺激机械感受器,避免病儿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从而解除大脑皮层的抑制,使唤之能醒,以便排空尿液。可喜来[42]采用穴位皮内针联合肌内效贴经络贴扎技术治疗80 例小儿遗尿症病儿,其中在腰部使用3条I型贴布实施筋膜引导肌内效贴贴扎,腹部以关元穴为中心进行十字贴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优于对照组(77.5%),并且治疗后回访3 个月治疗组无复发者痊愈率(20例,50%)较对照组痊愈率(16例,40%)明显提高,说明穴位皮内埋针配合肌内效贴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满意。

3 总结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新的贴扎技术,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安全、有效、方便、作用时间长、成本不高,病儿接受度高,配以正面宣教,则疗效明显。故其在儿童康复中已得到很好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但主要作为辅助技术应用在各疾病的康复治疗中。

根据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肌内效贴在儿童康复中的研究多集中在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尤其是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治疗,且偏瘫者居多,在上、下肢应用中的文献较多,在躯干中应用的文献较少,同时还有部分关于改善呼吸功能、缓解跟腱延长术后运动性疼痛等的文献研究;在小儿肌性斜颈、臂丛神经损伤、马蹄内翻足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仍较少,但疗效是值得肯定的。关于肌内效贴的作用机制与治疗机制研究亦较少,且缺乏肌内效贴治疗后长远疗效的探讨。高质量的研究较少,总体的研究存在数量少、领域窄、样本量小、时间长度不一致、实验对象单一、实验设计不完善等问题,需要继续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实验设计更完善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肌内效贴对不同儿童疾病人群各个方面的影响。

肌内效贴今后在儿童康复领域的研究方向:需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脑瘫病儿进一步探讨;不同贴扎方法的应用价值,即刻效果与长期效果的对比探讨;贴扎的作用机制与治疗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贴扎治疗后长远疗效的探讨;肌内效贴应用新方向,如正常儿童生长痛、生理性内(外)翻、髋关节扭转和内八、膝关节内(外)翻、爪形趾等肌肉骨骼系统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猜你喜欢
拉力脑瘫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19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福建收官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