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雪,李 军,刘春光
(1.沈阳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3.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168)
随着研究生逐年扩招,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也逐渐暴露,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研究生学术诚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国知网已收录266篇关于“研究生学术诚信”和427篇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文章。研究经历了从现状调查到根源剖析,从问题分析到解决办法研究等由表及里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道德支持,有的从国外信用体系中寻求制度保障。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收效尚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飞速传播,学术不端现象屡次被媒体曝光,涉及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造假事件被批露,给人们心目中原本圣洁无瑕的科研领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从问题入手,探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工作机制。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是创新活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汇编》[1]中收录了科研诚信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共80个。
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主要途径,不断为各行各业提供人才储备,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水平。研究生将成为高端人才和骨干力量,学术不端行为会阻碍其学术能力与学术诚信品质的提升,对研究生本人及其他研究生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研究生不能在学习阶段真正树立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则无法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数量激增、质量参差等问题,其中,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诚信问题较为突出。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并致力于研究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笔者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集中的学术成果造假、论文抄袭等发表环节层层倒推,从学术成果监控到研究过程指导、再到研究方向定位等细细推敲,着力探寻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解决当前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具体办法,构建行之有效的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工作机制。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集中出现于小论文(期刊发表)、大论文(论文上网)等刊发后。论文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可分为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提供虚假信息、代写代投、妨碍他人研究、滥用学术信誉、违规处理研究对象等8种类型。问题出现较多的是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杜撰参考文献、引用不当和署名不当等[2]。
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目张胆地抄袭、剽窃,甚至买卖论文,企图滥竽充数,在众多稿件中蒙混过关;另一种是利用各类管理方法和查处手段的盲点或模糊点,通过一些手段规避检查,如利用Photoshop修图等技术手段修改同一图片的部分内容等。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有些能通过查重软件进行定量性分析,但还有一些论文通过改头换面变换说法降低了查重率,有些造假数据不通过现实模拟、重复操作较难发现,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同时,网络首发相对来说数量较少,论文上网较纸刊发表有所滞后,查重软件在统计论文重复率时有一定的时间差,因而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暴露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学术不端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由于重复或造假而缺乏创新性,显现出一定的低层次性。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虽然只是少数,但产生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在努力加强高校科研诚信教育的同时,还要深入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其外因缘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风气、学术风气和网络环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如导师督导不严、学术监管不力、惩治力度不够等。内因则缘于研究生自身,如学术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规划不到位、能力欠缺、规则意识淡薄等[3-4]。应加强教育引导,使研究生真正认识到取得成果要靠研究过程中的正确方向、刻苦钻研;发表成果要充分了解发表过程的时间、流程和相关标准及要求;检验成果要自己终身负责,无论何时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1)教育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正向教育作用,以正面教育消除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环境、周围环境及朋辈影响中的负面部分。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相关的各类教育主体(如学报编辑部、图书馆等)的作用,使研究生学术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衔接更加顺畅,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环境[5]。
(2)指导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如何以“官方”要求取代“民间”、师门传承的捷径与“剧透”,如何掐断“研究生不研究”的恶性循环,制定具体化、可操作、有针对性的标准和要求,并为研究生所认同。在研究成果取得、发表、检查过程中,发表与检查这2个环节亟需进一步加强。
(3)督导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把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落到实处,解决不同导师质量标准、指导程度各不相同等问题[6]。这涉及学校与学院两个层面,目前,还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检查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如何严把出口关。当前,各高校对研究生小论文发表层次等要求差异较大,有的学校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标准低,研究生缺乏压力感、紧迫感。学院内部应确定检查时限及权限,通过从“遮”到“揭”的转变,提升培养质量,面向长远发展[7]。
(5)处理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处理真正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这涉及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具体操作中还存在时效性、宣传面、警示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8-9]。
(1)各主体各自为政。各类教育主体未能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从纵向上看,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形式。二级管理过程中,一些权力必然下移。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前期指导的针对性不强,二级学院独立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不强,未能主动发挥作用,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章立制,提高效率。从横向上看,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专业培养、论文写作发表指导等环节还缺少辅导员、导师以外的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学报编辑部、图书馆等其他部门的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2)研究生主体意识不强。有些研究生未能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在准备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对成果的表述随意性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研究生对科学研究并无深刻的认识与浓厚的兴趣,其考研目的有一定的功利性,入学后对科学研究缺乏总体目标与具体规划。②学习态度不端正。研究生学制有时间限制,研究生本人都想如期毕业,不过有的研究生缺乏远大理想与进取精神,只将目标设定为能顺利毕业,为了毕业而学习的态度只能是应付了事。③学习过程不努力。从事科学研究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辛苦,目标与态度有问题自然会投射到学习过程中,有的研究生并未真正踏实地开展研究,反而将精力用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上。④学习规划未做好。有的研究生缺乏合理的生涯与时间规划,想做的事情与有限的时间相冲突,还有的研究生懒散被动,往往临近时间节点才发现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只能草草了事。
针对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和问题,要从全局考虑,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工作机制。
(1)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导师/辅导员纵向层层落实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在明确相关要求与处罚结果的前提下,导师切实履行职责,重视研究生研究方向选定等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研究生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并在实践中履行诚信责任,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按规定轻则“挂科”,重则开除学籍。
(2)构建大思政格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重视发挥研究生学术诚信课程与科技伦理等课程的作用,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道德品质[10-11]。同时,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统筹规划部署,各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各学院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并充分利用学报编辑部、图书馆文献服务部等教育资源,形成学术诚信教育合力,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搭建更好的平台。
(1)提前厘清并公布总体要求及具体要求。明确研究成果取得、发表、检查过程的要求与标准,并于入学时即向研究生进行公布,使研究生从入学伊始就对整个学习期间的总体要求及具体要求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其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其被动地靠外界督促一步步推进研究进程。
(2)指导研究生合理规划生涯。结合研究生不同职业选择及学科特色组织系列专题讲座或开设选修课,使研究生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及发展方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理论学习与实习、实验以及论文写作、就业等阶段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出现因多项任务“撞车”,为赶时间而敷衍了事的情况。
(3)加强成果发表所需的相关能力培养。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等方式,及早加强研究生文献检索、数据库查询、论文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平时有更多积累,后期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将研究成果表达得更加充分。
(1)控制师生比。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控制师生比。在确保研究生导师精力允许的范围内,结合上一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动态调整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人数,使研究生导师能严格督促、认真指导所带学生,并因材施教,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2)落实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学术成果导师负责制等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制度后,要由专门部门负责,确保制度能落在实处,并真正对照具体情况予以奖惩。
(3)严格过程管理。要将督导贯彻到整个过程中,加强对小论文撰写及发表质量、时间、流程等的严格要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指导。从入学到毕业,针对作业、论文要充分发挥查重软件的作用,通过查重检测与举报监督等方法,有效杜绝研究生抄袭、造假的不正之风。
(1)对研究生小论文发表内容及刊物层次进行严格要求,各专业方向要明确论文发表的具体刊物范围。严把出口关,使小论文能真正成为其研究方向的阶段性成果,能够作为大论文的研究基础,保证研究生研究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2)学校要在导师带研究生自查的基础上开展全面检查,杜绝个别学生的侥幸心理,并加大奖优罚差力度,以结果倒推过程,用成效体现能力,并将检查结果作为评定教师荣誉称号、师生比等的重要标准。
(3)除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认真进行各项检查外,学校相关部门应主动与知网等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密切关注学术不端现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任务,理顺处理流程,同时,畅通举报渠道,以便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问题。
由学术委员会或学风委员会负责,下设专人负责处理学术不端问题,根据情节轻重制定并落实分级处罚制度,对论文发表后由于涉及抄袭等问题而被数据库反馈甚至撤稿的研究生或毕业生,立即进行处理,处理意见从考核分数降档、取消考试成绩/资格、取消重修资格到开除学籍视情节轻重而定,并记入个人诚信档案系统。同时,对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研究生的处理与学院和导师绩效及其下一届所带学生数量挂钩。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在于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外部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内部原因在于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学术能力不足。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合力作用,要在加强辅导员、导师教育指导的同时,关注研究生成长、学术道德形成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包括其学术成果提炼总结、公开发表、责任承担等过程。笔者从问题集中显现的发表环节层层倒推,从学术成果监控到研究过程指导、再到研究方向定位等细细推敲,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主要展示平台纳入解决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考量中,进而找出目前未纳入“三全”育人体系而与研究生诚信教育密切相关的学报编辑部、图书馆等教育主体,促使其在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学术诚信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而构建大思政格局,共同探寻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