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奇,张 琳,孙作青
(1.沈阳建筑大学团委,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招生就业处,辽宁 沈阳 110168;3.沈阳建筑大学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与思路。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主动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指引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人际观”的指导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探索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多种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及时代责任感。其中,教育资源的感染力、亲和力是保证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疫情爆发后,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快速地投入到举国抗疫的战斗之中。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白衣战士逆行出征,人民军队冲锋在前,科研人员努力攻关,社区人员坚守岗位,志愿者们积极奉献,广大群众坚守家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上下一条心,团结起来跟疫情比速度、比耐力、更比信心。这举国同心的壮举充分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教育资源[2]。
理想信念是人生航线上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正确方向;是人精神上的“钙”,坚实人们的脊梁。疫情来势凶猛,扰乱生产生活,夺去人的生命,然而,面对万分凶险的境况,无数白衣天使逆行出征,无畏凶险,挺身而出,多少战士冲锋在前,不惧艰难险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防护墙。许多人牺牲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舍生忘死,是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坚定信念的生动写照。此次疫情,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人民不畏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抗疫精神蕴含的一系列精神元素,如奉献、团结、奋斗和担当等,也正是大学生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3]。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注入伟大抗疫精神,用鲜活的案例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使其坚定“四个自信”,锤炼顽强意志,培养不怕牺牲、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担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重任的青年群体,理清国家、社会、人民的关系,是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是激发其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斗的动力。面对疫情,中国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向全世界展现了大国的担当与风范[5]。全社会的青年人广泛参与其中,在不同的岗位上诠释着青年一代的道德担当,他们的事迹都成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应站在青年学生的角度,通过鲜活的事例,剖析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将伟大抗疫精神中体现的国家、社会、人民3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奉献,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近年来,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的政策。高校在大学生科学精神教育方面,不能只停留在科学知识的学习层面,更要注重培养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与疫情的战斗中,科学技术发挥的力量和作用毋庸置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治疗方案的探索、疫苗的研发、手机健康码的管理、学生的线上授课、人们的科学防护等多项措施,都是遵循科学规律,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实施的。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强的科学技术保障[6],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充分展现出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抗疫的事例,能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学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学会思辨,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求真知识,做真学问,刻苦钻研,守正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各高校充分发挥伟大抗疫精神的感染力,将其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但由于此项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纵观各高校开展活动的方式,较普遍的有创作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歌曲和舞蹈作品、举办抗疫主题的书画展等,受众面集中在有艺术专长的学生中,导致效果受限。高校应充分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中文艺、体育等多方面的载体,拓展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创新活动形式,使教育活动更加可持续,进一步营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热烈氛围,使伟大抗疫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各大高校纷纷鼓励广大学生参与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青年先锋作用,广大学生能够亲身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但与此同时,高校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相对薄弱,仅在原有实践活动体系中加入伟大抗疫精神理论宣讲团的内容,而社会实践内容包含理论宣讲、实地调研、学科实践等多个方面,应从多个方面充分探索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提升伟大抗疫精神作为实践育人鲜活教材的价值。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加强网络育人阵地建设。通过开通思政专项的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账号,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疫情发生以来,高校主要利用网络育人阵地来发布疫情相关报道、发起抗击疫情倡议,这些方式活力不足,不能有效吸引大学生浏览和关注,因而基础浏览量有限,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应发挥网络育人阵地灵活度高、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多方面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故事在网络上进行展示,提高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网络育人阵地的活力,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近些年,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新冠疫情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目前,高校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基本停留在伟大抗疫精神和抗疫故事的讲授层面,未能深入探索伟大抗疫精神背后的生命教育支撑、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更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伟大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因此,高校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伟大抗疫精神充分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真正让伟大抗疫精神走入大学生心灵。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润物无声地广泛传递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伟大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契合的途径十分重要。
(1)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体活动
校园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内容,应充分挖掘校园文体活动与伟大抗疫精神的契合点,例如,举办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书画比赛、讲述抗疫故事的演讲比赛、“抗疫在身边”主题文艺晚会、“抗疫先锋、强健体魄”主题体育活动等,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深刻领会伟大抗疫精神。
(2)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带动作用,寻找社团活动与伟大抗疫精神的契合点。特别是理论宣讲类的社团,应在社团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站在大学生的视角,将伟大抗疫精神的学习和宣传融入到相关社团活动中,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将伟大抗疫精神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充分展现出来。
(3)创作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的传播是最具宣传力度的手段之一,高校应通过抗疫主题海报设计大赛、抗疫主题短视频大赛、抗疫主题原创歌曲大赛等形式[7],鼓励大学生主动创作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作品,以大学生的视角,用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将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体现到文化作品中。同时,高校应对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作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宣传和展示,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充分营造深入学习和传承伟大抗疫精神的浓厚氛围。
实践育人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社情、国情,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1)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实践理论宣讲
理论宣讲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理论宣讲团的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深入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并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普通民众。将伟大抗疫精神纳入社会实践的理论宣讲模块,为大学生深刻理解伟大抗疫精神提供有效平台。
(2)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具体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假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高校将伟大抗疫精神纳入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实地参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结合疫情发生时的真实案例,去体会抗疫过程的艰难、伟大抗疫精神的可贵。学校还可以组织抗疫英雄采访团,去采访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了解抗疫过程背后的故事,学习英雄舍生忘死的担当精神。
(3)积极开展抗疫志愿服务活动
应充分整合校外资源,创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例如:参与社区、医院的志愿服务,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抗疫实践,成立宣讲团前往中小学宣传防疫知识,走进医院了解医生的实际工作等。鼓励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在家庭所在地适时进行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在一线服务中,发挥当代大学生的青年先锋模范作用,勇担时代使命。
网络时代,高校应利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伟大抗疫精神资源充分融入网络教育,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受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8],提升育人成效。
(1)打造网络思政小课堂
疫情全球蔓延之后,由于不同国家受到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国家体制不同、采取措施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等形成了一些误解,某些“有心人”在网上散布不良不实的信息。这些负面信息某种程度上会给缺乏理性判断的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动摇。而新冠疫情催生了“互联网 +教育” 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改变[9]。因此,高校应利用网络育人阵地,打造网络思政小课堂,在网上对抗疫过程、伟大抗疫精神等进行解读,积极正面宣传,消除负面报道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高辨别能力。
(2)开展伟大抗疫精神网络传递活动
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设计开展抗疫志愿服务传递活动、表白抗疫英雄漂流活动、抗疫故事讲述活动等具有广泛性、传递性的网络活动,将伟大抗疫精神的宣传通过传递的方式,在网络上迅速铺展开来,充分营造网络上学习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浓厚氛围。
(3)宣传抗疫文化作品
高校应充分挖掘抗疫故事中的精神食粮,讲好抗疫故事,创作文化作品,感动学生群体。同时,积极发动大学生广泛参与伟大抗疫精神文化作品的创作,通过为抗疫英雄画像、作诗、写歌、编剧等多种形式,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相关作品,将学习伟大抗疫精神与自身生活有效连接,营造学习伟大抗疫精神、讲述抗疫故事、践行抗疫思想的浓厚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一环。此次疫情给大学生生命观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为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
(1)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和平富足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及每一个生命对于家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利用此次疫情中鲜活的案例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让“尊重生命”的伟大抗疫精神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开展心理剧、心理短片、心灵共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也要从自身做起,不做危害环境、危害社会和国家的事情,成长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2)针对疫情开展心理辅导
大学生是此次疫情的亲历者,有的因为疫情失去了亲人,有的自己亲历疫情,很多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高校应针对疫情下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进行心理辅导,努力抚平失去亲人的心理伤痛,缓解疫情带来的心理焦虑,使学生掌握情绪调适、压力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学会直面挫折和恐惧[10],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疫情,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
此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抗疫工作是持久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要众志成城,发挥伟大抗疫精神的力量,不断战胜疫情。而这场持久战也将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多新的困境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不断深入研究伟大抗疫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创新点,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使其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1],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