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2022-11-23 20:33王仪斌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门窗 2022年2期
关键词:标准化人员作业

王 华 徐 辉 王仪斌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单体样式和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施工工艺也愈为复杂[1];与此同时,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2019年房屋市政工程的安全事故数和死亡人数比上一年度有所上升[2]。在此背景下,也向安全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安全管理方法,降低现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保证施工企业向更长远发展[3]。

2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与依据,是现场管理的根本[4]。从我国现在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开展情况来看,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制度与项目本身的施工工艺、建设规模及承包模式相脱节,没有形成与项目本身的安全交互,制度缺乏及时性、完善性和适应性;(2)制度流于形式,制度的建立只为应付政府部门的检查,各岗位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程度单凭自我素养,甚至出现带头违反制度的行为,缺乏制度的约束,使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艰难,增加了现场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3)安全管理制度落后,目前我国许多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之处,且体系建立的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现场安全管理要求,导致在现场无明确的管理目标、职责及内容等,管理人员仅凭自身工作经验,现场管理难免会出现漏洞,导致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2.2 安全应对措施不完善

从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方面来说,基本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部分项目安全管理资料滞后于安全施工进度,企业在建立资料档案时会为保证自身利益而出现造假情况;(2)人员管理通道不畅通,尤其对于工期紧张的项目,因为生产工作的需求,入场人员有着数量庞大、流动性大的特点,入场安全教育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而在现场的工人发生违章行为的代价偏低,致使工人因方便操作而出现违章行为的现象屡教不止;(3)安全防护措施与施工工序衔接不紧密,对于大型施工项目,施工作业面较多,施工工序穿插节奏较快,导致现场防护出现缺失的空档部位较多,缺少责任监管单位;(4)工人安全作业的积极性很难调动,相比于违章惩罚,适当地奖励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人更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在现场形成良好的作业氛围;(5)现场常规工程施工不遵循既定方案,如现场脚手架仅凭借现场工人经验搭设,这就导致完成后的脚手架规范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2.3 安全教育培训缺失

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劳动力基本来自乡村,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而且由于大部分工人的工资是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关注点更侧重于工资水平的高低,而对自身是否处于一个安全的操作环境关心甚少。另外,一方面由于一些施工单位不具备专业的安全教育机制,对公司的软文化不加重视,为了降低成本投入,忽略了对现场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对于大型施工项目,施工单位及作业人员数量较为庞大,而如何将教育培训的思想传达到每个人,也成为了安全教育的关键点。种种原因造成了现场教育培训缺失或安全教育未覆盖所有人员,导致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更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我要安全。

2.4 安全重视程度不足

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施工过程中就得快速回笼资金,导致出现盲目地压缩合同工期的现象,完全违背基本的科学规律与安全要求。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为了“业绩”赶进度,“大干快上”的现象非常普遍,盲目追求节假日、月底、季度末等时间节点,压缩正常施工工序。工序的压缩势必会让工人被迫的加班加点抢工,工期目标高于一切,往往忽视甚至放松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企图通过快节奏的施工尽可能降低安全费用的投入。必要的防护缺失,工人超负荷作业,这些不安全因素极大的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违法转包行为,拉长了安全监管链条,弱化了安全监管力度,无法真正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3 加强现场有效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证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顺利落地,不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项目在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时,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现行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岗位的管理目标、管理职责、管理内容,从而保证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为实际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依据。第二,一套完善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施工项目应创建一个安全管理小组,确定每个人的职责分工。当出现安全事故或未遂事故时,小组中的专业人员对事故的原因分析,找到导致事故的直接负责人、间接责任人,形成内部通报惩罚机制,这样能完善责任到人的安全管理机制,为企业、项目人人参与安全奠定基础。第三,制度的执行者在于人,故需要提高项目上每位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为保证安全管理做到“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施工单位尽可能细化安全管理职责,对于建筑规模大的项目,可以以班组为单位选拔不同层级的安全管理岗位,统一归总包单位直接管理,并将安全生产责任与薪资、奖罚相挂钩,从而激发所有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避免出现安全监督顾此失彼的现象。

3.2 完善安全管理方法

(1)展开风险分级管控

项目结合《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的人员培训学习,不同层级的安全职责部门对所负责作业范围内的风险点进行分析确定,形成作业活动清单。同时,组织人员对危险源进行识别,进而识别出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并根据危险程度对其分级,从技术、教育培训、监督、防护、应急救援等多方面制定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管控层级,指定管控的责任人,并制定考核办法;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告知,以教育培训和挂牌公示的形式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告知作业人员。

(2)改善作业环境

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技术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参与方案的编制,在建设前期将一些安全防护设施的布置搭设考虑在施工过程当中,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考虑到人在施工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大,物的安全状态被破坏后,恢复其功能性既增加施工成本又浪费时间,故在方案编制阶段,要充分考虑相关设备的安全性能与工作效率,必要的设备保证安全保护措施到位,安全性能无法保证的设备尽量用安全性能更好的设备替换,从而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3)优化安全检查形式

安全检查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检查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依靠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对现场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甄别,保证施工现场的作业行为在可控范围内,保持全程施工的安全警惕性;另一方面监督人员开展多样化的检查形式,使更多人员参与到安全检查工作中,增加安全巡查的影响范围,进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施工现场处于一个“我要安全”的良好比拼氛围。如在大型施工项目检查过程中可推行安全巡查任务单,即由项目安全总监根据每天的生产任务下发派工任务到各工区安全负责人处,再由工区安全负责人将巡查任务细化到分包安全管理人员身上,各分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可再次分解管理责任,形成一个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4)加强人员教育与培训

就项目安全管理而言,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和作业技能,另一方面是强化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对于建筑施工项目来说,造成现场的安全隐患可能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而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是造成隐患的重要因素,这使得现场管理的一些安全措施无法得到落实,即使明白现场的一些管理规定,但安全意识的欠缺致使其为了施工方便而进行冒险作业。因此,针对当前建筑行业作业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等现象,为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通过安全知识问答、事故案例学习、员工的自我分享等多种形式做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从思想上克服侥幸心理。同时,安全教育要想取得现场实际效果则必须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考核对象的单元大小可根据项目需求而定,考核内容要站在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角度出发,真正将安全作为建筑施工的第一要求进行强化。

3.3 规范现场管理流程

建筑施工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作,在不同施工阶段危险源不一致,同一阶段存在不同种类的交叉作业。做好安全工作就需要各个施工方的共同配合,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责,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规范安全管理流程,严格按照既定目标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与此同时,管理人员是制度的执行者,安全管理的顶层是文化的建设者,更是履职考核方式的制定者。安全管理要紧紧抓住责任意识、安全动力等关键环节,坚持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统一,把落实管理人员考核与提高项目自控考核融为一体的原则。对各岗位人员的安全履职情况进行定量评价,进一步约束各级人员在安全工作中的随意性,确保履行、兑现责任的严肃性,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得更加科学和标准。

3.4 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

安全资金的投入是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落实的根本。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监管制度,对各分包单位安全资金的投入金额形成透明公开化管理,建立每月常态化通报机制,督促分包单位安全投入保质保量;其次,对现场缺乏安全保护装置的设备采取淘汰机制,在工具及器材的选择上选用安全性更高的施工机具,尽可能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再者,按照行业施工标准结合项目自身的施工特点,加大对安全防护设施、劳动防护用品的投入,在安全风险较大的施工部位及环节采取完整的保护措施和安全提示,为作业工人创造安全的作业环境,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在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上确保符合质量标准,保证使用数量和范围不缩水,同时,在使用中不断监督作业人员使用的正确性,保证作业人员最后一道生命保障措施的有效。

3.5 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朝着成熟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需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设不断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主要从管理标准化、行为标准化和防护标准化三个方面建立标准化长效管理机制。管理标准化即通过安全管理制度的约束针对重要施工环节、重点风险部位及大型机械设备的管理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同时,要完善安全管理的监督和考核制度,促进管理流程的有效运行。行为标准化需要项目结合相关的管理标准及施工操作规程加强对不同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施工人员明确行为标准化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在工作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帮助其掌握一些重要环节的施工操作,进而提高和促进其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自觉性。安全防护的标准化则需在项目施工前期编制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的施工方案,对现场危险作业处的防护措施进行统一规划,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机械设备等物资实行分区堆放、分类码放的原则,并严格按照平面图进行布置,在重点施工部位或危险性较高的位置,安装相应的安全警示牌,以起到警示、保护的作用。同时,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还需要以考核制度为依据,将安全考核管理制度与管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有效结合,建立一个重要的指标,以衡量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效果。

3.6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现在的各类施工企业层出不穷、良莠不齐,许多企业一味地追求产值和施工进度,导致现场违规违章现象层出不穷,阻碍了我国安全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而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管理层中从上至下制定明确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树立安全发展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层的带领下规范各种不安全行为。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及科学价值观,既能帮助企业员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又能有效控制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好的带动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生产。

4 结语

安全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基本需求,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公司想要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与壮大,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因此,基于建筑行业存在施工工序繁多、作业人员素质偏低及机械设备种类数量较多的特点,施工项目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制度的落实,构建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方法,加强现场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为施工项目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

猜你喜欢
标准化人员作业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吃肉频率能体现乡村治理水平? 走形的标准化徒增负担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作业
跟踪导练(四)
完形填空Ⅸ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