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2022-11-23 19:53柏洁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品牌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内审管理工作事业单位

文/柏洁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内控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加强内控管理力度,不但可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资产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所以,事业单位应该从根源入手,意识到内控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单位的发展情况,制定与其相匹配的内控制度,使单位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事业单位面对的各种经营风险也接踵而至,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优化工作亟待解决。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其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不断提升其社会效益,让其社会职能得以充分展现。通过提升内控管理的有效性,事业单位能够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从根本上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保证业务活动顺利进行。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第一,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才能够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使单位能够通过节约成本的投入,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通过完善单位内部的资源分配体系,可以优化资源分配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各部门间积极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合作。通过完善事业单位的收支体系,可以有效回避事业单位可能会遇到的财务风险,科学、合理地控制日常开销,降低单位的管理成本。

第二,强化内部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可以在其预算的编制、执行、绩效评价等环节做出科学的控制,采用科学合理的系统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反馈单位的预算实施效果,为之后单位预算调整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内部控制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有助于事业单位对其内部的管理组织架构进行改善和升级,合理分配岗位职责,保证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促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事业单位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的内审监督机制,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可靠性。事业单位内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应在全方位的监控下完成,不仅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还可以从全方位了解整个单位的实际工作状况。通过对单位中所有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管控,就能够做到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调节单位的管理方向和管理结构,优化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支出比率,进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1]。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并没有掌握专业、系统的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技术经验不达标,对内控管理的核心内容以及其具体的职能并无全面了解,且由于内控管理制度本身的发展不完善,也常常被误认为在某些层面上耽误了事业单位的总体工作进程,造成了单位内部内控管理工作更加流于表面,工作效率止步不前,与之相对应的内控管理规则和体系也并没有进行建立和优化,不利于单位内部形成全员参与内控管理的风气[2]。

另外,虽然现在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引进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但仍然有单位的领导层未能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由于单位性质的特殊,大多是领导都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管理社会公众的服务上,单位内部的内控环境也同样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内部控制工作迟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导致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逐渐淡化,工作热情也会随之降低。并且单位内部对于内控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也没有进行充分学习和了解,在日常工作中鲜少进行关于内部控制的宣传,导致工作人员对于内控工作的理解始终无法达到统一水准,最终给单位推行内控工作造成阻碍。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足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能够合理进行部门间的工作协调和分工,内控制度是单位内控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但就事业单位目前的情况来看,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也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各式各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内控体系的不健全,将会导致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明确,责任追究不到位,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彻底,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一些事业单位的内控组织架构大都不完善,内控管理职能部门的关键职位空缺严重,没有真正把内部管理融入单位当中,进一步削弱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挫伤了各部门参与内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为内控工作的推进增加了更多的阻力。

此外,对于已经建立起内控管理部门的事业单位,其内部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仍然按照旧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管理,不能满足单位本身的需求,使内控管理制度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推行。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足

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内控管理工作的评估中,其内控制度没有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最新管理要求进行更新,也没有根据单位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只是照抄照搬其他单位的规章制度,缺乏实用性。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制度的覆盖面较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随意性也很多,工作过程并不合理,而内部的管控方式与体系也并不健全,制约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此外,由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并没有掌握专门的、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其职能作用的了解也并不全面,甚至认为单位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事业单位的总体工作进度,由此造成了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形式化,工作效率降低,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内控管理的规则和体系,不利于单位内部良好管理风气的养成。一些事业单位尽管设置了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却不尽人意,内控管理缺乏统一的安排和规划,没有按照内控管理制度设置相应足够多的岗位,一人多岗、岗位之间不相容、岗位间权责划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内部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实际作用[3]。

(四)内部控制监督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全面落实内控管理的全面监督机制,在内控管理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其部门间并没有做到相互制衡和监督,导致单位内部无法全面落实内控管理工作。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管工作相对落后,对监督过程较为忽略,过分关注结果,使得监督工作没有实效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一些事业单位并未根据规定设有相应的内审监督机构,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机构,但是由于单位内部的不重视,导致内审机构并没有履行相应的权力,对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监督职能也并未得到体现,履行监督职责时困难重重,无法达到监督效果。

另外,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和范围也不够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很多时候仅仅依靠内审机构来执行,覆盖范围小。虽然单位内对监管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制度,对其各人员的具体职责范围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但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交叉监管及其相互牵制的关系也不能完全体现,单位各部门没有真正落实监督管理工作,忽视其重要性,使得事业单位监督体系的执行力严重欠缺。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由于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内控工作已成了现阶段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做好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必须起到带头作用,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身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积极学习先进的内控知识,不断充实和巩固自身原有的内控管理观念,为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实现,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控制度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依赖于内控环境的保障,将内控管理理念与单位内部的文化相结合,贯穿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促使单位内的工作人员将内控意识不断深化。在单位内还可以进行有关内控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注重对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扩充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事业单位还要根据权责划分,合理设置机构和部门,明确岗位分工,不断优化和调整内部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保证单位职能结构最优化,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相平衡,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4]。

(二)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以目标为导向,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金资产管理、业务全过程管理等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内,确保单位对各项财务、非财务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内控制度的建立则需要以过程控制为导向,将预算管理、业务流程、制度建设、系统建设、职责分工等都囊括到控制活动当中,以此来达到有效防范风险、推动各项工作不断优化的目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调整与完善,在单位内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评估目标、内部评判准则和评估原则,明确内控管理体系实施规范,确定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标准,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范围,做到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约束,提高单位内控工作的持续性与整体性。

另外,在实际开展内控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体系,有效、精确的评估单位资金运转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事业单位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事业单位可以针对各岗位、各层级的工作人员分批次开展内控培训,增强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帮助工作人员树立自我约束理念,确保内控建设深入全体工作人员的行动中。最后,还要制定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全过程监管各项工作过程的资金支出数据,从而及时发现风险并制定风险控制规划[5]。

(三)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合于单位管理工作之中,已成为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想在单位内顺利开展内控管理,完善的内控环境是其先决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单位所有员工的内控意识,从而为单位内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态度,要亲自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去,在必要时提供资源支持,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内控工作的执行标准,保证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其中,确保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增强内审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另外,事业单位内部还应定期组织内控管理的讨论会,对上一个工作阶段的内控管理成果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和完善单位内控管理体系的内容。对于已经建立内控制度的事业单位来说,可以在原有的内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完善,保证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开展优化与补充工作,确保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最后,事业单位在健全内控管理制度之后,还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和各个部门进行要求,务必完全按照内控制度的标准执行工作,并确立有效、合理的考核绩效奖惩机制,通过绩效制度来保证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落实内部控制监督管理

除了加强单位的内控管理意识、完善内控制度以及健全内控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还要建立科学、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其监管职责,并加强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监督,以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在单位内部设立专门的内审监督机构,成员由各部门中抽调选拔,保证监督审计活动的公开公正,将审计监察成果直接向单位领导反馈,定期组织内部的审计活动,并对其中问题进行整治。其次,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切实负起监督职责,对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具体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全方位检查和监督,以及时发现单位在内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对应的改善对策,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并且,事业单位应落实好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和主要责任人的职务,把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和单位总体效益相联系,以避免职责不清的情况。最后,通过完善单位内部的监督审计系统,可以有效保障单位各项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严格执行内控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内审监督机构还可以从单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保证后续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该履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而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往往和单位的内部管理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单位内控工作的顺利推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可以结合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在单位内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建立和平稳运行,切实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效率,为事业单位的业务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内审管理工作事业单位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