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谢树华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注意力不断被碎片化的资讯稀释,这对舆论监督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喧嚣的舆论环境下,舆论监督报道要实现监督力度,首先应具备足够的传播力。但片面追求传播效果和监督力度,则又容易让报道陷入情绪化,导致激扬有余,建设不足。本文以舆论监督报道《执法车被谁装了跟踪器?》采写过程为例,试论如何通过兼顾传播力和建设性,实现报道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021年4月,温州市交通执法队在多辆执法车的底盘处发现了来源不明的GPS跟踪器。一条利用跟踪器窃取执法活动轨迹,帮助违法货车逃避执法打击的黑色产业链意外暴露。笔者经过近半个月的追踪调查,采写了系列监督报道《执法车被谁装了跟踪器?》。这组报道成功揭开了潜藏已久的行业黑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促成了案件的快速破获,并推动了交通部门执法手段的革新。得益于深度的挖掘调查、持续的追踪监督以及精准的议程设置,这组报道兼具传播力和建设性,获得了2021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一组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单凭拿到一条“猛料”还远远不够。充足的采访准备和深入的挖掘调查,能赋予报道更显著的传播效果和监督力度。
去年年初,温州市交通执法部门针对大货车超限违法行为开展多轮集中行动。在群众反映路面货车超限情况仍然频发的情况下,执法行动却屡屡“扑空”。一个偶然的机会,执法人员在一辆执法车上发现了来源不明的GPS跟踪器。这条线索汇集了执法车、跟踪器、反侦查等诸多吸睛的元素,无异于一部现实版的《无间道》。
同样的题材,“短平快”的操作手法和深度报道相比,传播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通过检索公开报道,笔者发现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已有零星发生。不过相关报道都较为简略,基本被处理成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导致报道影响面也仅局限于事发地,并未引发足够关注。
通过网购平台搜索,笔者发现各种款式、功能多样的GPS跟踪器都能够轻松买到,不少产品的介绍页面都在极力展示其隐蔽性强、续航时间长等特点。笔者据此判断,利用跟踪器监控、干扰执法活动的情况很可能不仅限于温州等少数地区,或许还有更多潜藏在暗处的跟踪器尚未被发现。这也给报道赋予了更广泛的传播意义——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地区的执法部门起到提醒作用,另一方面对非法使用跟踪器的不法人员也将起到警示效果。
为了深入了解行业背景,笔者在采访前咨询了多名相关业界人士,对温州汽车货运市场的超限、超载现状作了初步了解。长期以来,温州部分运输建材、渣土的车辆采取超限违法方式牟取高额收益。为了躲避打击,部分货运企业甚至雇用专人驾车盯梢、跟踪执法人员。据执法人员分析,使用GPS跟踪设备来监控执法车活动的,很可能就是相关货运企业,该手段在温州还是首次出现。
在做了充足的准备后,笔者先后采访多名第一时间发现跟踪器的执法队员、执法部门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等,并走访查看了事发现场和当事车辆,力求让文章的细节更加准确、丰富。如通过采访第一个发现跟踪器的执法人员,在开篇报道《执法车被谁装了跟踪器?》中披露了跟踪器得以暴露的戏剧性过程。一名超限司机被查获后,慌乱中来不及关闭手头的对讲机。结果对讲机里传出蹊跷对话——“你怎么会被查到的!不是叫你躲开了吗?”正是这个细节,让该团伙露出了马脚。警觉的执法人员当即对执法车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在车底发现了两个吸附在底盘处的跟踪器。
丰富且充满张力的故事细节给监督报道带来了更大的传播力,新媒体渠道的综合运用让报道的影响范围很快溢出本地。首篇报道见报后,温州都市报全媒体通过“两微一端”及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矩阵同步推送,累计阅读量超过100万人次。在收获大批网友留言的同时,还有上百位读者专程打来电话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和思路,为部门提升执法小平建言献策。这篇报道随后被新华网、央视新闻频道、环球时报、澎湃新闻等国内数十家媒体转载,登上了微博、抖音热搜,《新华社每日电讯》为该事件刊发评论。
成为“爆款”新闻,只是监督报道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多数热点新闻最大关注度往往集中在事件被首次披露时,此后进程性节点的传播力、关注度都会显著下降,同时采访突破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大。这些因素导致了许多新闻在流量退潮后便没有了下文,也留下不少遗憾。
要想实现监督效果,推动问题解决,后续报道应当努力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增量信息。第一篇报道刊发当天,在笔者的建议下,温州交通执法部门针对超限违法货车开展了集中巡查行动。笔者赶往超限违法车辆较多的330国道温州鹿城治超站,现场直击盯梢人员如何尾随、干扰执法。
在治超现场蹲守期间,笔者恰好撞见一名盯梢人员驾车守候在治超站附近,不时张望打探治超站内执法人员的一举一动。这些盯梢人员不少是执法人员经常遇到的“老面孔”,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只能以警告、劝离为主。在暗访跟拍固定证据后,笔者随后亮明身份上前对话盯梢人员,对方心虚之下当即表示马上离开。不料没过多久,很快又有一辆车前来“轮班”,继续蹲守。
第二篇报道《除了给执法车安装跟踪器,还专门派人盯梢!这些人为何如此明目张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不法人员干扰执法活动时肆无忌惮的嚣张气焰。这篇后续报道还配发评论文章《执法权威不容挑战》,并通过律师观点指出该使用跟踪器行为可能涉嫌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罪行。这篇后续报道对跟踪、干扰执法的行为亮明了媒体的态度和观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进一步提升了报道的监督力度。
据笔者了解,在本报曝光前,交通执法部门已就发现GPS跟踪器的情况向公安机关报警。由于案情不清、线索不足,造成侦办难度较大,案件前期进展一度十分有限。2021年4月7日至8日,上述两篇报道接连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温州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批示要求及时打击、查处。温州市、瓯海区两级公安机关随即成立专案组全力侦办。到4月9日凌晨,警方便成功抓获了7名犯罪嫌疑人,查获了一个由多家货运公司人员共同组建成的犯罪团伙,查明该团伙通过分头监控、打探执法动态并进行共享等方式长期对抗执法,累计逃脱处罚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至此,这组报道成功揭开了潜藏已久的运输行业黑幕,推动了案件的快速破获,还给其他意图非法使用GPS跟踪器的人员敲响了警钟,并引起各地执法部门对此类行为的警觉。此后,湖北、海南等地相继查处多起监控定位执法车、挑战执法权威的类似案件。
在舆论监督促成了正义回归、罪犯受到法律制裁后,这组报道已经能够画上句号。但笔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决定继续进行议程设置推进后续报道,进一步强化报道的建设性。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精准有效的议程安排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笔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该起事件中的执法部门虽然是“受害者”,但作为执法者长期遭到违法者的监控跟踪也暴露出其执法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议程设置,笔者将后续报道的重点进一步转向探讨如何“亡羊补牢”,扎牢制度的“篱笆”,避免类似的漏洞再度出现。
长期以来,执法部门查处超载违法行为的手段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一般局限于个案拦载、查车找人、面上阶段性开展专项整治等传统执法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在违法货运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升级违法手段之后,执法活动遭遇了“被信息化”困境。此外,交通管理还存在公路运输执法和交通秩序执法各自为政等现象,交通管理服务中“烟囱式”部门信息壁垒长期存在。
执法车被违法者装了跟踪器虽然只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但已经暴露出交通执法行动中存在条块分割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问题。后续报道中,笔者通过对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访运输行业专家、从业人员等,揭示了交通执法模式上存在的制度性缺漏。在汇聚民意民智的基础上,记者从加强多部门联动协同、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等角度,就如何保障执法公正权威、遏制货车超限乱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后续报道刊发后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不少人在网络上参与互动探讨,提出许多建议意见。本报的报道和市民的反馈得到了交通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随后得到了积极采纳。2021年4月以来,温州交通执法系统分别从执法信息化升级、加强源头治理防范等方面着力提升执法水平。例如对部分治超站进行信息化系统升级,同交警部门开展数据对接共享等,通过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执法管理水平等。截至目前,在温州,类似挑战执法权威的不法行为已基本绝迹。同时,这组监督报道经过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跟进后,对各地执法部门的技能及信息化、数字化的提升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融媒时代,媒体的内容生产思维和传播渠道在变,但媒体的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始终没有改变。这也为我们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指明了方向——在内容上,通过深度调查结合融媒工具,以提升传播力;在立场上,继续秉持媒体的社会责任,以确保建设性。兼顾了传播力和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方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