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一词的词源及其演变历程

2022-11-23 19:16:18王豪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留学游学留学生

王豪杰

(青海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近年来,对于晚清留学生研究较多,例如《近代中国留学生史》《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等,但对于近代教育史中的概念研究较少,例如对“留学”一词的考辨。冯天瑜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中,曾对“留学”一词提出看法,认为“‘游学’这个词比‘留学’要好”[1]18,但并未详细论述。唯有刘集林先生在其文章《从“出洋”“游学”到“留学”——晚清“留学”词源考》中进行了分析。笔者在刘集林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晚清“输入外来学术用语”[2]35的辩析,补充史料,拟再次详细地考证“留学”一词的含义、使用历程以及从中窥探晚清教育的转变。清末民初之际,随着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新事物的急剧增加,加之留日热的盛行,掀起了翻译日语的热潮,“留学”一词便是此时产生的一个新名词。

一、早期“留学”一词的出现

“留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旧唐书》中:“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3]5341由于当时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7世纪及其后200年间,出现了“留唐热”,日本“总共任命了20次遣唐使”[4]64,其中有4次因故而未完成。据沈殿忠先生估计,“遣唐使总人数可能逾6000人”[5]79。这些学习者,各行各业皆有,大多在中国停留较长时间,更有甚者居住长达几十年,并成为唐王朝的官员,例如终身仕唐的阿倍仲麻吕,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历经三朝,精通诗词歌赋及典章制度,深得唐玄宗赏识,与李白、王维都交往甚密。但由于日本朝局的原因,在894年,正式决定停派。唐朝后期虽出现部分遣唐使,但大多为短期访学,被称为“请益生”或“请益僧”[6]428。唐朝对各国留学生条件优厚,大多被安排至国子监、太学之中学习。这些遣唐使归国后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对日本后来的“大化改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形成了日本全面学习大唐的氛围。此时“留学生”一词为唐朝官方使用的特指词,特指在唐朝长期滞留学习的外国人(隋朝虽有来隋访学者,但在史籍记载中并未出现“留学生”一词)。在随后1000多年间的中国历史中,“留学生”一词仍然存在,但由于来中国学习者较少,在官方、民间都未见再次使用。清乾隆年间编订的《四库全书》中对“留学”一词的记载多达近百条,但也多跟其他词连用,其意思基本都是留下学习,而并非特指或单指。

二、1870年至1901年“留学”一词的泛化

近代的日本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启了全盘西化的过程,积极向英、美等国派遣留学生。与此同时,“留学”等词又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当时黄遵宪曾说:“学校卒业者,则遣往各国,曰海外留学生。”[7]26例如日本文久二年(1862年),“六月,遣教授手傅津田真一郎西周助于荷兰留学,后二年乃归朝”[8]17。由此可见,此时“留学”与“留学生”的含义,在日文中已经发生了转变,专指在本国学校毕业后,进一步去外国深造的学生。而此时的晚清虽已处于首创幼童留学时代,但还未广泛使用“留学”一词。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出洋”

1870年,留美归来的容闳“向曾国藩提出派遣学生赴美国留学的计划”[9]43。1871年9月3日,曾国藩正式上奏关于派幼童赴美学习事宜,“拟定《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10]31,其中规定了赴美幼童的人数、年限、学习内容等。此时政府对于出国学习称为“外国肄习”或“出洋肄业”,将学生称为“出洋肄业学生”或“肄业幼童”。这些用词,主要是由上奏者曾国藩、沈葆桢、李鸿章等人最先提出而后被广泛认可的。对于19世纪80年代的留欧学生,除了用“出洋学生”一词外,还使用其他词语,例如福州船政学堂对留欧生称为“出洋生徒”。“生徒”一词显示了船厂学生的技术水准较为低下。由此可见,所谓“留学”,洋务运动时期对应词汇为“出洋肄业”。“肄业”一词,根据《汉语外来词词典》解释,主要指修习学业。不过在此时也有个别人使用“留学”“留学生”一词。例如,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曾写道“学校卒业者,则遣往各国,曰海外留学生”[7]26,容闳建“留学事务所”等。

(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游学”

戊戌变法之后,由于官方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掀起了留日热潮。1898年8月20日,在《太阳》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关于清朝留学生》的长文,标志着“留学生”一词在民间重新被使用。《清稗类钞》称:“世俗于游学生辄呼为留学生,笔之于纸亦然……游学二字,乃学部所奏定,普通社会中人,尚鲜有知之者。”[11]1677其中明确指出“留学”一词的词义已被日本转变,与我国自唐朝至晚清时使用该词的内涵完全不同。我国民间与学子都广泛接受了“留学生”一词,但官方并未使用。而此时我国政府对出国留学一事的官方用语已经从“出洋”转换成“游学”。

“游学”一词也是我国自古便经常使用的名词,所谓“游学之事甚古,春秋之时已盛”[12]199,早在周朝便有“游学”一词,孔子便是中国游学之风的标志性人物。《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诸侯国,一路上讲经说道,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士人大多都喜爱“游学”,以至于“游学”之风一直延续至汉初。如《韩非子》所载:“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13]450《史记·陈丞相世家》载:“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14]2051民国大师吕思勉曾对此进行考证,认为“儒学定于一尊前国人游学以求博闻于学术意义重大;奇怪的是,汉代儒学一统后,游学意义不大,好游之风反甚于以前”[15]682。在《四库全书》中,“游学”一词的使用多达1000多条,可见古人已经广泛使用。近代以来,最早在官方文书上正式使用“游学”一词的人为张之洞。1898年,他的《劝学篇》一进呈,立即引起了最高统治者以及众臣僚的赞誉。其中“外篇”中的“游学”一词开始在官方文书中普遍使用。

在“留学”一词演变史上,张之洞最大的贡献,便是将“游学”的传统词意扩展,并结合西方文化进而形成近代词义:出国学习。与最初的“出洋学生”相比,“游学生”兼顾传统与近代,且张之洞及其著作《劝学篇》在士人中影响广泛,所以官方与士人们都广泛认可并经常使用“游学”“游学生”。例如,1901年《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到“广派游历”[10]110,主要内容便是鼓励并奖励“游学生”;1902年,光绪批复的奏折也提到了“游学”一词:“准军机大臣字寄十八日奉上谕:吕海寰奏出洋肄业学生宜防偏重以杜流弊一折。”[16]176而此时“游学生”主要特指自费学生,官方对公派学生多仍称“出洋学生”。之后“游学”一词正式官方化、制度化。此后,来京外使、中央及地方官员对有关留学事务的上奏,基本都用“游学”一词,《清朝续文献通考》“学校考二十一”[17]201中专设 “游学”一章。

三、1901年至1912年“留学”作为专有名词的演变

自1901年之后,官方与民间都广泛使用“留学”一词。例如,1902年留日学生团体创建的活动场所,命名为“清国留学生会馆”;1903年,为鼓励学生积极留学而出版的《与同志书》中,未出现“出洋”“游学”等字眼,而是通篇使用“留学”一词。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民间已经广泛接受、使用“留学”一词。“清末新政”之后,官方或多或少也受到留学界与国内民间风气的影响,不少官吏、使臣开始使用日本流行的“留学”一词。例如,1903年,时任管学大臣的张百熙上《奏派学生赴东西洋各国留学折》,折名就用“留学”一词;“袁世凯在1905年以来的奏议中,也常在同一奏议中将‘留学’‘游学’交替使用。”[18]1187以往力促禁用日本新语的张之洞,也在《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中使用“留学”一词:“其能亲入外国学堂留学者尤善。 ”[16]187

此时在期刊、著作乃至奏折中,“游学”与“留学”二词经常交替混用,更为奇特的是,在同一个报刊或同一本书中经常出现两词混用,但词义并无区别,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留学”词义本身还未有深刻的认识。而“出洋”一词随着时代的发展除有时偶用外,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民国成立后,清政府官方的制度性规定不复存在,所以“游学”一词自此不再使用,无论政府与民间,均采用“留学”一词,从此“留学”“留学生”成为专有术语名词。

纵观“留学”一词的使用历程,可以窥见晚清留学生教育中遗留旧观念与西方思想之间的碰撞与转型的过程,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从洋务运动时起,留学生教育开始不断完善,从最初仅有公派留学生到后来自费留学盛行;从留欧美到留日热潮的转变,《中日亲善教育的设施》载,仅1905年至1906年间,“留日学生竟创下八千人以上的记录”[19]1。这是晚清几十年间少有的盛况,不仅仅是国人思想的开化,更是晚清政府学习先进思想的结果。堪称“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20]94,涉及了教育的各方面,并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引发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与强烈反应,正如有论者所说,“教育领域的新旧之争,其激烈程度并不次于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21]2,对后世影响深远。舒新城先生也曾讲过,“诚然有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但无留学生,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决不至有今天”[22]1。晚清留学生教育培养的留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词义上看,近代的“留学”主要是指“留学外国”,是一种他国教育,“即别国的学生留在某一国家学习”[23]1,与中国古代的“游学”一词有明显不同,更能准确表达近代的一项新型教育——留学生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趋向,也是中国学习西方向近代化转变的一个缩影。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对于“留学”一词的使用,其历程较为复杂,主要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洋务运动时期,正值留学生教育开创时期,而此时并未使用“留学”一词。从留美至留英,官方与民间均未出现“西洋留学”“留学生”等词,而是称其为“出洋学生”“肄业幼童”等。第二阶段为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总理衙门规定,将“留学生”一律称为“出洋学生”。但因张之洞上《劝学篇》,称“留学生”为“游学生”,被中央政府认可,后各种官方文件中改“出洋学生”为“游学生”,“游学生”为此时官方用语,“出洋”一词继续偶用。且由于此时深受“留日热潮”的影响,“留学生”一词在民间重新出现并逐渐流行。第三阶段为民国成立后,随着时间推移和“西学”的不断深入,“留学”一词逐渐取代官方所定的“游学”,在民间使用更加普遍,官方也深受其影响,在诸多正式场合不自觉地使用“留学”一词,进而“留学”彻底取代“出洋”“游学”,成为唯一的官方词语,至今仍然使用。至于何以民国时期官方与民间摒弃“游学”“出洋”,而统一使用“留学”一词,仍有待继续考证。

猜你喜欢
留学游学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28
去美国“插班”游学
中华家教(2018年7期)2018-08-01 06:32:22
我家的游学故事
中华家教(2018年7期)2018-08-01 06:32:20
浅析留学博士的成长发展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20:27:38
英国脱欧对我国赴英留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