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静
(陵城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山东 德州 25350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管理机制、管理措施以及行业法律法规,针对环境监测过程进行管理,确保其监测质量,保障输出的环境监测数据具备较强的精准性、完整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能够全程贯穿实现动态化,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点组成要素,也是确保环境数据信息客观、公正、足够精准的重要途径,更是为环境、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参照依据的重要前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加强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技术。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期,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这也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的根源所在[1]。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其需要始终遵守经济、实用以及代表性这三个原则。实用原则,主要是指监测工作只是对环境进行管理的手段,而并不是目标,监测数据需要保障其实用性,并不是数据量越大越好,监测手段需要保障可靠性以及准确性,而并不是过度追求先进性和现代化。经济性原则,主要是指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费用投入和获得效益之间的综合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监测技术装备以及监测的具体思路。代表性原则,主要是指某个环境监测样品,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上的代表性[2]。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投入人员数量不足,在管理机制上还不够建立健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环保部门批准了大量的国家优质实验室进行评比活动,促使我国当时环境监测站的制度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全方位地提升和改善,环境监测人员投入、机构设置建设水平和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内容,实现了进一步的稳定发展,并为后续的全程序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验室认可以及计量认证,从传统的单一化规章制度管理逐步发展为更为系统性、覆盖性更强、更为全面化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传统的单一化环境质量控制变为全程序控制,并构建出了可以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也促使质量管理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3]。
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完善的质量管理模式,但是这一体系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不是短期内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和实践,并不断磨合,这样才能够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应用水平。现阶段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仍存在脱节的问题,不仅没有体现出体系建设的价值和优势,还导致了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同时,由于自我监督执行力度不足,自我提升途径缺失,更是导致了弄虚作假的问题。而这些现象的存在,除了造成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受到制约,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失去了优化自我工作能力的途径,甚至导致这些工作人员自我监督意志薄弱,出现贪污腐败。
特别是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对环境样品进行采样时,常常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精准记录,个别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甚至在检测技术上,存在掌握得不够牢靠,仍在使用传统化的人工采集和检测手段等问题,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收集的过程中,精准性不足,加入了主观因素。这一结果的出现,也会致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权威性不足,投机心理重,工作落实也失去了意义。
2.1.1 资金和物质投入不足
伴随着我国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级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上的资源投入也与日俱增,但是在传统质量管理工作上,简单化的管理模式限制之下[4]。资源的投入仍然较少,这也导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措施无法精准落实。与此同时,我国在物质保障,也就是样本的采集工作上,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1.2 技术保障不足
技术保障不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上有所体现:
一是关于创新型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暂未建立出标准化的质量管控措施,例如有机物检测技术的使用,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质量保障措施来确保其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二是对于大自然环境中的新检测领域,暂未建立出对应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三是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结构设置和系统模式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四是我国在环境坚持质量管理过程中,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数据产品没有真正地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中去。
2.1.3 人力资源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欠缺,个别建设工作人员只有专业理论知识,业务能力不足,专业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由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检测结果不精准性,也会给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进一步强化人员的培养,培养出更多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相关的高精尖技术骨干,使其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质量体系的建设工作中,需要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都有所涉及,并贯穿在环境监测的全部流程中。做到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清晰,构建全程序的质量管理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出环境监测工作上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理念。为达到该目标,各级地方检测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各类检测活动的纳入其中,并明确标准和要求,以保障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以及制度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清晰地界定,保障各司其职。这样除了可以提高管理工作人员、高层领导以及普通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也能够促使他们的监督能力和完善能力变得更强,确保所有的监测行工作都在制度标准下运行,改善质量管理机制的运行成果。在具体的质量体系的建设中,主要包括人员标准要求、技术规范、行为准则、检测程序、组织架构和监督机制等等几个要素[5]。
在质量管理保障措施实施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着手:首先需要足够的资源投入。在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创新型检测技术、检测设备,在创新领域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及技术产品和设备,因此只有资金保障,才能够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推进。另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体现出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监测设备的价值。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不断强化、增加在环保事业上的资源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在质量管理保障措施的落实上,购置创新型的检测设备,进一步强化在检测技术方面的研发,确保样本采集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要积极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检测技术,加强和高校以及其它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保障质量管理保障措施的精准落实。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也会对环境检测工作人员带来全新的标准和要求,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日益明显。检测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因此管理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改善人才团队的整体综合能力。因此,现阶段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专业人才数据库并不断地健全,构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人才团队。在具体工作方法上,一方面,监测质量管理部门需要定期进行与技术相关的培训活动,让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接受培训,并通过培训来进一步改善人才团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另外一方面,需要用更高的标准对人才进行筛选,在人才聘用的过程中,对人才进行多多层面的评估,抬高门槛;对选聘的人才要引导、帮助他们能够尽快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进行环境监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综合质量以及信息数据的精准性,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检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数据的产生过程中,需要通过样本数据信息的分析,个人需要具备较强综合能力,也就是数据的生产者,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胜任独立地进行数据分析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其是否对我国的标准进行了精准落实,如何进行执行,最终的数据结果是否足够精准,是否能够达成我国在环境监测上的标准和需求,需要通过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来为其提供保障。
我们这里所谓的监督,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除了需要监督机构进行内部的自我监督之外,还需要通过上级领导对其进行宏观监督。可以在其中融入第三方,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综合性监督。通过内部监督体系的运转,可以进一步优化监督机构在自我监督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而通过外部监督,则能够促进自我监督工作的完善,更加系统地从全局性的角度出发,综合考量监测系统在规章制度执行上是否足够完善,保障分级监管的有效性,也促使环境监测质量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通过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对质量管理程序进行及时地监督和检查,保障程序的完善性,也是确保监督质量成果的重要步骤。建立质量考核机制并不断地进行健全,构建出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绩效考核评价,通过对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监督,使得质量管理活动更为完善,这些都是确保监测数据信息精准性的重要途径。
在质量管理平台的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出信息化的质量管理网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可以通过建立网络的模式,将所有的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集中在一起,实现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统一规划。同时进行各级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并对数据进行实时查询,为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保障。在信息管理网络的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融入基础的监测数据以及仪器设备信息之外,还需要在其中融入检测机构的资质信息以及科研信息,以保障管理网络覆盖的全面性。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对环保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国在环境监测站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先前在环境监测工作上投入不足,人员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开发手段也较为滞后,再加上监督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够建立健全,致使我国的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相对滞后,难以获得创新性的突破和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明确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促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经济和环保二者之间的共赢,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