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云南拉祜族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11-23 18:40杨云燕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拉祜族乡土符号

杨云燕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云南 临沧 677099

拉祜族源于古老的氏羌族系,是我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跨境少数民族和特有少数民族。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拉祜族总人口为485966人,其中云南省有44.76万人,占拉祜族总人口的98.66%。云南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其中近50%的拉祜族人口居住在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普洱市的其他县以及临沧、西双版纳和红河等州市,同汉、傣、彝、哈尼、佤、布朗等族交错聚居或杂居。作为跨界民族,拉祜族在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分布。近年来,民族交流日益频繁和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客观上为传承和发展拉祜族的传统文化带来希望和机遇。本文借助符号学理论,对拉祜族乡土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并解读其文化内涵。

莫里斯符号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各种符号系统中的一个符号,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任何符号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实体,即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及解释者。三者的关系构成符号学的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指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以及语用意义(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1]。人对文化的识别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文化与文明的产生都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人有着使用符号的能力,文化才可能存在,文化是符号的母体,符号是文化各种形式之间的沟通工具[2]。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都依赖于这种条件[3]。美国文化学之父怀特认为,“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并流传不绝”[4]。同样地,拉祜族的日常行为和乡土文化也是依靠符号的传递,才得以实现代际传承。查尔斯·威廉·莫里斯以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理论为框架,将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整合成一门符号学[5]。莫里斯符号学的创立,为我们研究拉祜族乡土文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视角。

一、语形学视域下拉祜族乡土文化的符号类别

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形态性和表意性的特征,而且在形态性和表意性之间建立联系的并不是自然物本身,而是由人类文化的各自存在决定的[6]。借用语形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拉祜族乡土文化符号分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和隐喻性符号。

(一)拉祜族乡土文化的图像性符号

拉祜族乡土文化中的图像性符号通过视觉符号的视觉模拟来直观地传递符号的文化内涵。拉祜族乡土活动如宗教祭祀、服饰建筑、生产生活中均展现了乡土文化的图像性符号。

拉祜族习俗诗《追蜂记》讲述了一对拉祜族青年男女到山崖找到野蜂取回蜂蜜炼出蜂蜡,做成蜡烛,作为年礼祭献厄莎的过程。日常生活中,拉祜族男子的裤筒仿照蜂筒的样子较为短宽,呈蜂筒状,俗称“蜂筒裤”。拉祜族女性的斜对襟长衫开衩较高,据说是仿照芭蕉叶的形状裁制。拉祜族男性衣服上常绣有葫芦图案,村寨广场或房屋上装饰有图案雕塑、葫芦挂件,通过这些图像性符号显示拉祜族是从葫芦里出来的民族,对葫芦有深厚的情结。此外,拉祜族在扩塔节(年节)的打歌活动中,都要吹葫芦笙,跳芦笙舞。拉祜族的村寨景观及建筑上,都常有醒目的葫芦标志。可以说,葫芦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图像性符号。

拉祜族女性传统服装为斜对襟长袍,宽大短裤,缠绑腿。男子穿对襟短褂,蜂筒裤。拉祜族传统服装以黑色、蓝色为主,喜欢用红、黄、绿、黑等彩色布条拼成弩牙花、蚂蚁上树花、兄妹花、狗牙花、恋爱花、澜沧江花等图案。拉祜族女性也喜欢戴上色彩艳丽的包头,靠近傣族村寨的拉祜族女性喜欢佩戴有葫芦坠子的发簪。拉祜男女外出都会挎上拉祜族背袋,用于装饰、收纳火镰包等物件,也为了便于收集野菜、野果。在日常生活中,拉祜族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等,以大个为美。男女老少手腕都缠有彩色的叫魂线,嘴里随时叼着旱烟锅。解放前拉祜男子外出还会携带弓弩、土枪。拉祜族的服饰中的图像性符号承载着该民族的迁徙历史、生活环境、生计方式和审美心理。

(二)拉祜族乡土文化的指示性符号

指示性符号是由符号能指和所指间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表达符号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近性或者是直接的联系,使符号形式可以通过这一关系指示到其符号对象。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了拉祜祖先诞生于葫芦,葫芦是连通天神厄莎和人的神器。中国本原哲学中,葫芦口向上开放、肚大、底平为地,形成天、地、人相合且相和的宇宙统一体符号,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先民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和阴阳合一的哲学观念[7]。因此,拉祜族视葫芦为植物图腾,其具有原始的母性崇拜和希望子孙繁衍的原哲学意蕴——生命与生殖崇拜。年节时,拉祜村寨中央竖起一根竹竿,顶端用竹篾编成灯笼形圆罩子,竹竿上插上各种装饰物代表了谷穗和家畜,祈求来年谷物丰收、六畜兴旺。男寨神柱的顶端刻成圆锥形,女寨神柱的顶端刻成圆形,体现了拉祜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祭祀的糯米粑粑,一大一小,象征太阳和月亮,体现拉祜族阴阳平衡的宇宙观和两性合一的哲学观。

(三)拉祜族乡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

皮尔斯认为,象征性符号与其符号对象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象征性符号在表达符号对象内涵时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象征性符号的表现只与其解释对象相联系[8]。符号能指和所指间通过象征性符号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在符号的内容与形式间建立,通过这种联系表达符号的内涵。拉祜族72种打歌套路中的很多舞蹈动作都属于象征性符号,如箐鸡摆尾、鹌鹑捡食、公鸡打架、青蛙跳、狗撒尿、老鼠翻身磨面、摇娃娃、犁地、挖地、撒种、插秧、芟草、割谷子、打谷子、扬谷子、舂米、筛米、簸米等,皆以动物或生产生活内容为象征。

茶叶是拉祜族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拉祜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普洱市镇沅一带苦聪人(拉祜族支系)的传说中,远古的一天,老猎头雷底巴在哀牢山莽莽原始森林中狩猎时发现了茶,生嚼起来,依靠茶的提神作用带领迷路的族人找到了回寨的路,并将之命名为“则荈皮”(意为涩甜叶)[7]。后,家家户户在其指点下,采摘这种神奇的树叶。另外,苦聪人还有“扎发和娜米”种茶制茶的神话[8]。拉祜族人有每天早晚必喝茶的习惯。拉祜族最有特色的是陶罐烤茶也称“雷响茶”。先将一只小陶罐放在火塘边烤热,装入新鲜茶叶或干茶叶再置于火炭上不断抖烤,待茶叶烤至焦黄,倒入沸腾的开水。沸水入罐,声如雷鸣,俗称“雷响茶”。此外,日常生活中还有鲜叶竹筒茶,即将洗净的新鲜茶叶放入竹筒里,加入冷水放置烈火中炙烤竹筒,水开即可倒出饮用。

拉祜族地处高寒山区,饮茶还是火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不仅是拉祜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其民间习俗的重要文化符号。拉祜族婚俗中,从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定亲“吃火笼酒”、男方娶亲时必备的礼茶,到结婚时新人敬给亲朋的糖茶、老人倒给新人的苦茶和甜茶(表示以后的日子先苦后甜),茶都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茶除了在婚俗中的重要意义,在拉祜族日常祭祀活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俗称“祭祀茶”。

(四)拉祜族乡土文化的隐喻性符号

隐喻的主要作用是暗示,通过间接的暗示感觉、理解符号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意义。隐喻性符号是指在符号关系中呈现相同特质的符号[9]。在拉祜族乡土文化中,也有一些孕育着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性符号。如拉祜族在掌木楼和猪牛圈的门框上喜欢挂上网格状的四周都岔开的竹篾笆、马蜂窝或金刚钻,就是运用符号的隐喻性给人以心理暗示。拉祜族认为,竹篾笆的数个格子像一只只犀利的眼睛,岔开的竹篾条像眼睛射向四周的光芒;马蜂是带刺的,挂在门口可以蛰杀其他不吉利的东西;金刚钻是一种类似仙人柱的植物,浑身布满尖利的刺,且其花和汁液均有毒。这些物件挂在门口,起到护佑辟邪的作用。

对于拉祜族来说,狗是最值得厚待和感激的伙伴。拉祜族有不吃狗肉的习俗。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和娜迪,生育了12对子女,娜迪忙不过来,就请了动物们来帮忙,只有狗喂得最认真。于是,拉祜族把狗称为奶娘。又有传说拉祜族的谷种是由狗带到人间。与其他西南少数民族一样,拉祜族把谷种来源归功于狗,是对曾经在过去生活里起过非凡作用的动物帮手——狗的一种亲切追忆。这便是狗取谷种神话故事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自然,亦就是狗取谷种神话故事产生的实质[10]。源于这种文化心理,拉祜族坚信狗能带给他们五谷丰收和平安吉祥。

澜沧县糯福乡拉祜族认为,天上七彩的彩虹是由一位为争取自由婚姻的美丽少女变的。为纪念这位勇敢的少女,世代拉祜族妇女衣服上都会绣上红、黄、绿构成的彩虹状图案,警示人们要珍惜自由爱情。另外,在澜沧县南段一带的拉祜族禁止吃水牛肉,认为吃了牛肉就等于吃了牛的力气,人们无法耕田地。

二、语义学视域下拉祜族乡土文化的价值分析

语义学主要探讨符号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是通过借助语义学研究拉祜族乡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对拉祜族乡土文化的价值进行分析。

(一)拉祜族乡土文化的物象层

拉祜族乡土文化的具体物象和情节展现,是拉祜族文化的符号载体。这些文化符号的物象层主要包括直接的可视元素,如文化仪式、服饰、建筑、饮食等。拉祜族的传统服饰如女式斜对襟长袍、短裤、绑腿、男式蜂筒裤均体现了北方游猎民族的服饰特点,是狩猎文化的可视符号。拉祜族芦笙舞中的生活舞《烧火舞》《支三角舞》《煮饭舞》《拌盐巴辣子舞》《吃饭舞》《抽烟喝茶舞》《摇娃娃舞》等,直观真实地展现了拉祜族生活的缩影,是拉祜族人生活的舞蹈化。生产劳动舞的动作模仿,再现拉祜族先民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过程。芦笙舞全面反映了拉祜族人的生活状态,充分展现了拉祜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生活观。

(二)拉祜族乡土文化的情象层

拉祜族乡土文化的情象层是感性层面,是拉祜族乡土文化符号的所指部分。扩塔节期间,拉祜人身着节日盛装,吹葫芦笙,跳起芦笙舞,还携手成圈跳起摆舞,在舞蹈实践中体会拉祜族祖先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气概,诠释了拉祜族人崇尚自由、热情奔放、自娱自乐的民族精神。射弩作为文化符号,体现了拉祜族先民崇尚狩猎,追求强健体魄和精细瞄准的拼搏意识。拉祜族火塘文化体现了拉祜族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民族心理。拉祜族搭桥节祭祀谷魂、祭竜祭芭蕉树、葫芦崇拜等文化符号,彰显了拉祜族的万物有灵生命观。

(三)拉祜族乡土文化的意象层

拉祜族乡土文化体现了拉祜人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拉祜族先民崇尚狩猎,一直延续的射弩文化显示了拉祜族对狩猎文化的传承及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坚守。拉祜族乡土文化在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当代社会拉祜族逐渐产生文化自觉的时期发挥着增强民族自尊心、促进民族团结,唤醒民族意识和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

三、语用学视域下拉祜族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因此,要促进拉祜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传承乡土文化符号,增强民族认同感

拉祜族乡土文化是拉祜山区乡村社会延续的根脉与灵魂。拉祜族代代相传的乡土文化,凝结着拉祜山乡村民的共同思想情感,是拉祜族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民族服装、节日歌舞、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祭祀仪式、建筑艺术等拉祜族乡土文化指引着村民积极乐观、向善向美,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拉祜族乡土文化展现了当地特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体现出拉祜山乡独有的文化特色。拉祜族特色歌舞、传统习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孕育文明乡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这些乡土文化符号将拉祜族的民族文化特征深深地烙印在民众的脑海里,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有利于提升民族存在感和认同感。

(二)利用乡土文化符号,挖掘文化的现代价值

拉祜族乡土文化延续着该民族的精神血脉,体现了拉祜族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优秀的乡土文化基因,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注意拓展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2]。鉴于拉祜族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滞后,但文化资源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依托民族文化的乡村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地域优势。就拿茶来说,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兴起,普洱茶的文化体验已经成为拉祜族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利于拉祜族茶文化的生态传承,为乡村创新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又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依托拉祜族乡土文化,打造拉祜族特色旅游小镇、拉祜族音乐小镇、拉祜族风情园、拉祜茶庄园、拉祜生态酒庄等,既有利于拉祜文化的传承,又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三)凸显乡土文化符号,促进关系建构

拉祜人从小就开始参加各种民间祭祀仪式,清明节、新米节等节日文化符号,培养出浓厚的文化情结。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迁徙史诗《根古》让拉祜人从小就开始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感性思考。这种文化习俗强调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家庭观念,实现血浓于水的关系建构。同时,在扩塔节、葫芦节、祭竜等重大节日期间,拉祜族的共同祭祖行为加强了拉祜族的民族身份认同。此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各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通过文化符号的不断认知,拉祜族人实现了由个人民族身份——家庭血亲——家国一体的关系建构。

四、结语

总之,符号学理论为我们探讨拉祜族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拉祜族乡土文化彰显了拉祜乡村的地域特色符号,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重新审视乡土文化的现实价值,探寻乡土文化接续与重构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拉祜族乡土符号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江澜新潮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少数民族音乐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