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君
(天津市宝坻区宝平医院检验科,天津 301800)
2型糖尿病(T2DM)以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潜在胰岛素分泌减少为主要特征,多发于老年群体,是我国常见老年性疾病之一[1]。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也日益增加,这与其血管衰老的出现存在直接关联[2]。血管衰老是心血管系统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退行性病症,多伴有弹性动脉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修复及新生能力减弱等特点,可分为生理性血管衰老与病理性血管衰老,前者为成熟期后出现的生理性退化过程,后者则多由T2DM、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引起,二者相互交织,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3]。可见,T2DM 与血管衰老存在一定关联。T2DM 可造成内膜血管内皮细胞(VEC)、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Fs)功能受损,引起血管衰老[4]。而以上损伤的出现多与糖脂稳态失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通路受抑、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等因素有关。本文就上述机制对T2DM 与血管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该病诊治提供参考。
T2DM 属于糖脂稳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之一,患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磷脂酰肌醇3 激酶(PI3K)/丝/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受损、Shc/Ras/EAPK 信号通路代偿性增强等情况,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5]。此外,高血糖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其凋亡,打破VEC 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促进黏附分子表达,使单核细胞黏附于动脉VEC 之上,导致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引起糖稳态失衡性AS 的形成,进而导致血管内皮衰老的出现[6]。可见,T2DM 引起的糖脂代谢失衡可诱导VEC 损伤与过度凋亡,加速血管衰老进程。此外,王景尚等[7]研究指出,血糖水平的波动对VEC 功能具有较大危害,反复波动的餐后血糖可加重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情况,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及AS 进展的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长期的高血糖环境可引起血脂异常表现,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基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抗AS 活性丧失等方面[8],其中LDL 糖基化及ox-LDL 增加主要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葡萄糖浓度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此外,ox-LDL可与内皮细胞表面凝集素样氧化型LDL 受体-1(LOX-1)相结合,触发活性氧(ROS)的产生,导致内膜增厚及内皮细胞损伤[9]。现已有研究证实[10],ox-LDL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及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而HDL 抗AS 活性丧失则可能与HDL 脂质成分过氧化及载脂蛋白A1(ApoA1)糖基化等原因有关,其HDL 功能障碍可导致其对VEC 保护作用的减弱,进而引起VEC 功能障碍的加剧[11]。
高血糖可引导VSMC 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增强其增殖、迁移作用,同时促进细胞外基质(ECM)的产生。此外,有研究表明[12],高血糖状态还可上调VSMC 中凋亡调控因子表达,抑制其凋亡,造成清除作用减弱,导致血管内膜及中膜AS 斑块中VSMC 的过量沉积,引发AS 性血管重构。此外,高血糖还可诱导VSMC 成骨细胞表达,包括骨钙素(OC)、Runx2 转录因子等,以此加速血管钙化,导致VSMC受损[13]。可见,T2DM 患者的糖脂稳态失衡环境可导致VEC、VSMC 损伤,是引起血管衰老的重要机制。
核因子κB(NF-κB)信号传导是导致慢性炎症反应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14],T2DM 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及其产生的ROS 可造成NF-κB 的过渡激活。同时,T2DM 患者体内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平衡被打破,其产出大于清除,该物质作为过量糖与蛋白质结合的产物,大量积聚可阻断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15]。另外,AGEs 受体(RAGE)可触发多种信号分子,进而激活NF-κB 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促进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炎性分子的过度释放,其中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而炎性分子则主要为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等,以上物质可共同促进慢性炎症的发生与发展;其中,IL-1β 可通过p53/p21 信号通路成为促内皮细胞衰老的正反馈环[16,17]。此外,血管内皮损伤后易导致血流障碍,由此可引起血管中炎症因子增加,致使内皮功能紊乱,造成血管内中膜增厚或血管重建的发生[18]。同时,动脉平滑肌细胞减少、弹性蛋白破裂、胶原蛋白沉积、血管扩张或内径增加等情况,均可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则可引起细胞自噬功能障碍,阻碍血管新生,导致血管AS 的加重,加重血管衰老[19]。可知,T2DM 可通过炎症反应造成内皮功能障碍,同时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分泌,引起动脉硬化的发生,加剧血管衰老。
T2DM 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发ROS 的过量产生,致使VEC 衰老。Bubb KJ 等[20]研究显示,高糖血症可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并诱导ROS 的生成,由此可进一步加剧线粒体损伤,通过ROS 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引起血管损伤,促使血管衰老。较高水平的ROS 还可降低一氧化氮(NO)的生物利用度,促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解偶联活性增强,加剧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21]。此外,长期的高糖环境可刺激血管外膜VAFs,引起NADPH 氧化酶(NOX)活性的升高,进而诱发ROS 生成,启动氧化应激,致使血管壁胶原纤维变性,引起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等特征,导致血管衰老的发生[22]。可见,T2DM 氧化应激是引起血管衰老的重要原因。
自噬通路是影响细胞代谢及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的关键因素,对血管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23]。自噬的发生过程可分为3 个阶段:首先为氧化应激损伤引起自噬体膜脱落,包被于被降解物周围的过程,其次由分隔膜不断延伸,包绕被降解物形成双层膜自噬体,最后通过细胞骨架微管系统运输至溶酶体,与之融合形成自噬酶体,并降解其内成分,待其脱落后再循环利用[24,25]。以上过程中,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是自噬通路形成的关键步骤。但据相关研究指出[26],AGEs 的长期堆积可导致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s)中自噬通量阻滞及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机制受损,进而导致内皮细胞凋亡。此外,T2DM 患者体内过量的葡萄糖及代谢产物可损害p62 依赖性自噬中的靶向溶酶体,导致自噬-溶酶体功能的缺乏。与此同时,自噬通路受抑可引起变性蛋白质及失能细胞清除作用的延迟,造成该物质的异常蓄积,促使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发生[27,28]。另一方面,自噬受抑可诱发内皮一氧化氮合酶(NOS)发生磷酸化,同时引导一氧化氮的产生,导致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下降,加重细胞内皮损伤[29,30]。研究显示[31],自噬是促进AGEs 清除的主要途径之一,该途径的阻断可导致AGEs 大量累积,造成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由此可见,自噬活动下降可导致T2DM 患者内皮功能障碍,促使细胞内皮损伤,加剧血管衰老的发生。
T2DM 发展过程中,高血糖状态可促进平滑肌细胞中Ang Ⅱ的分泌,利用其生物特性,上调DNA 甲基转移酶表达,致使血管壁厚度增加[32]。同时,Ang Ⅱ还可借助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推进其增殖、迁移及松弛进度,促使平滑肌细胞衰老[33]。另一方面,MMP-9、MCP-1 通路还可引起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变性及血管纤维化等异常改变,增加动脉壁内胶原蛋白的产生,引发动脉硬化[34]。可见,T2DM 中Ang Ⅱ分泌是促使平滑肌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
T2DM 可通过糖脂稳态失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通路受抑、Ang Ⅱ等机制,造成VEC、平滑肌细胞及外膜VAFs 功能损害,引起血管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为血管衰老的形成构建了有利基础。临床可从以上方面入手,预防或减缓血管衰老的出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