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咖啡产业链发展路径探析
——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

2022-11-23 16:58:48付长余黄秋晨赵鸭桥
关键词:普洱咖啡

付长余,黄秋晨,孙 维,赵鸭桥

(1.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高原农业特色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咖啡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首,其产量、消费量和经济价值均居热带经济作物的首位,在世界热带农业经济、国际贸易和人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1]。咖啡也是我国重要热带经济作物之一[2]。我国咖啡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等热带地区[3]。云南省自1902 年开始引种小粒种咖啡,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4]。自1996 年开始,云南就成为国内咖啡的主产区[5];截至2020 年,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约占云南省48%。咖啡产业链是市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产业链理论在咖啡领域的具体运用。咖啡产业链就是指以咖啡的科研、苗木培育、种植、收获为基础,同时对咖啡进行初加工、深加工以及后续各阶段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总称[2]。咖啡产业链拓展可以增加咖啡产业环节,加快咖啡种苗、化肥、燃料、机械等上游产业发展[6]。分析研究普洱市咖啡产业链发展路径,对云南省壮大咖啡产业链规模,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咖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洱市咖啡产业链发展现状

在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引领下,普洱市将咖啡产业作为全市重要特色产业加以培植。在咖啡种植上,至2020 年末,全市有咖啡种植面积5.18 万hm2,约占云南省的48%,位居云南省第一位;综合产值24.4 亿元,占云南省的43%;有咖农7 万户、26 万人。2012 年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普洱市为“中国咖啡之都”;2013 年,“普洱咖啡”“思茅咖啡”先后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7]。

在加工及科技保障上,普洱是我国咖啡教学、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方,在科技层面为咖啡提供从种植到加工全方位的服务。已建成云南精品咖啡加工园区、国家咖啡检测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云南小粒种咖啡良种繁育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云南研究院、滇南咖啡气象服务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咖啡研究中心、普洱市咖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同时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普洱学院专门开设咖啡专业课程,在全市形成浓厚的咖啡科研集聚效应。

在品牌建设上,普洱咖啡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普洱咖啡已成为云南咖啡的代名词,成了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普洱咖啡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产业地位不断增强;普洱咖啡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普洱咖啡产业对东南亚、南亚产业的影响作用不断扩大。普洱咖啡产业正以国际化、精品化的道路在快速发展,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前景可观,形成了“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的产业效应。

然而普洱咖啡质量不稳定和持续供应能力弱、初加工用水及排放环保问题隐患大、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强、咖啡良种选育进展缓慢、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普洱市咖啡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咖啡产业的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实现园区化管理,形成资源聚集、政策资金聚集、技术人才聚集的产业示范带动,推动全市咖啡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尽早提上议程。

二、普洱市咖啡产业链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种植历史悠久

气候因素是咖啡种植生长的先决条件。普洱市位于北纬22°02′~24°50′,东经99°10′~102°20′之间,境内有北回归线穿过,纬度较低,气候以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为主。普洱咖啡主要种植在北回归线附近,这也是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由于地势差异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海拔700~1 400 m 河谷、坝区占47.4%,属南亚热带,年均温为18~21℃,最冷月均温10~15℃。普洱市大部分咖啡种植区的海拔高度大都在1 200 m 以下,坡度25°,土壤微酸性,主要为赤红壤、紫色土等,温度、海拔、降雨量、土壤都较适宜种植咖啡。普洱市咖啡种植已延续100 多年,自1988 年开始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态势。近年来普洱市将打造“中国咖啡之都”定为发展战略目标,并将咖啡产业作为优势骨干产业进行打造,因此发展势头较好较快,目前普洱不仅成为中国栽种面积最多、总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咖啡主产区,更是国内咖啡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二)产品品质优异,品牌基础良好

一方面,普洱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普洱咖啡品质优异的关键。目前,普洱市约2 万hm2咖啡获得了全球咖啡行业组织的4C 认证,约0.67 万hm2获得CP 认证,约0.187 万hm2获得有机认证或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约0.133 万hm2获得了雨林联盟认证和UTZ 认证[8]。普洱市咖啡产业联合会每年向咖啡国际权威机构送检的咖啡,经国际咖啡组织(ICO)、雀巢公司和国内咖啡专业组织品评及化验,被赞誉为“质量最好的咖啡”,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认定为与哥伦比亚同属一类产品。另一方面,良好的品牌基础为发展精品咖啡或者走大众路线提供了先天条件和拓展的空间。2013 年,“普洱咖啡”“思茅咖啡”先后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其中爱伲庄园咖啡、北归咖啡荣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北归咖啡、漫崖咖啡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同时,曼老江咖啡成为中国唯一能开授欧盟有机产品销售证明的咖啡品牌,该品牌的产品获得了美国有机认证。2014 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普洱创建“中国咖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2015年,“普洱咖啡”荣获“2015 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及“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三)咖啡庄园经济模式的探索初显规模

近年来,随着国际咖啡价格的持续走低以及国内种植者对咖啡定价权认识的不断加深,普洱市涌现出一批在原有咖啡种植、加工业务的基础上,引进“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思路,探索以“咖啡庄园”为主题的新型咖啡经济模式的企业。如漫崖咖啡庄园是国内第一个咖啡产业主题特色小镇项目,建成云南省首家咖啡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体会浓厚的咖啡文化,更可以喝咖啡、吃咖啡,咖啡排骨、咖啡汤圆、咖啡甜品,让游客的味蕾与咖啡来一场亲密接触,感受奇妙的味蕾体验,目前已建成涵盖咖啡生产加工、烘焙、品鉴的咖啡特色庄园,并集吃、喝、玩、住为一体;建立于1997 年的小凹子咖啡庄园,依托其优美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如今已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咖啡果采摘、咖啡豆挑选及研磨、咖啡冲泡及品尝的全过程,深度感受咖啡文化,真正走进咖啡、读懂咖啡,同时庄园在咖啡产业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野趣餐厅、BBQ 户外烧烤、亲子活动、咖啡培训、咖啡研学活动、帐篷露营等文旅项目;位于澜沧县的艾哲咖啡庄园,以精彩咖啡庄园之旅作为主路线设置了特色旅游项目,同时不定期开展亲子游、家庭旅游等体验民俗风情的旅游线路,让旅客体验感受当地民族文化风俗;位于思茅区的爱伲咖啡庄园,占地面积约400 hm2,庄园将咖啡农业、工业、旅游业、咖啡文化融为一体,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雨林生态咖啡庄园,已成为“云南十大精品咖啡庄园”之一,游客不仅能观赏雨林咖啡种植基地,参观世界咖啡博览园和咖啡种子基因库,还能亲身体验咖啡采摘、制作的全过程,为自己做一杯精致的手冲咖啡。目前,普洱市已建成多家集咖啡种植、生产加工与文旅项目相结合的咖啡庄园,大大提升了普洱市咖啡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在全省乃至中国都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效果,为普洱市咖啡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咖啡质量稳步提升

普洱市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出产的小粒种咖啡(阿拉比卡种)品质优良,同时具有独特风味,如雀巢公司推出的精品咖啡(Limited Edition),即采用普洱咖啡作为原料。2013 年,农业部批准对“普洱咖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过去,普洱咖啡在种植管理和加工处理上,忽视质量管理,种植、采摘、水洗、日晒等加工环节操作不规范,导致咖啡质量参差不齐、瑕疵率较高,甚至一些庄园样豆单瑕疵率高达50%。近年来,普洱市咖啡种植结构不断改善,阿拉比卡种卡蒂姆咖啡豆广泛种植,生产工艺逐步改进,咖啡质量稳步提升。以曼老江的水洗咖啡为代表,水洗豆的甜度、日晒豆的干净度都得到全面提升,蜜处理豆的出现和其不俗的平衡感也令人有惊艳感,尤其是铁皮卡和卡蒂姆的参茶感已经成为普洱咖啡豆的特色风味。随着种植、生产环节运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批质量上乘的“精品咖啡”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咖啡行业的关注及消费者的认可,雀巢、星巴克等国际知名咖啡企业纷纷扩大原料收购量,普洱咖啡由“低端化”到“精品化”的发展势头逐步凸显。

(五)国内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近年来,伴随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的咖啡消费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美国农业部(USDA)于2020 年发布了《世界咖啡行业发展趋势》,据统计,2019—2020 年度我国咖啡消费量为325 万包(19.5 万t),人均约15 杯/年,同比增长4.8%。综合数据显示,我国咖啡产品消费量年平均增速约15%,远高于世界年平均2%的增速水平,预计2021 年我国内咖啡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1 000 亿元。凭借巨大的国内咖啡消费市场和快速发展的咖啡消费趋势,普洱咖啡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普洱市咖啡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品种单一,精品咖啡品种缺乏

目前,普洱生产性种植的咖啡品种95%以上为卡蒂姆(Catimor)系列T8667、T5175、PT 等,缺乏纯种的精品咖啡[9]。该咖啡品种系中粒种和小粒种杂交的后代,包含25%的中粒种基因,虽具有一些优良特性如抗锈、矮秆、高产等,但咖啡豆品质相对较差,在杯品测试中表现不佳。

(二)种植技术落后,人工投入过多

咖啡种植技术较落后,栽培时缺乏荫蔽树。目前,普洱咖啡多为单一作物种植或无荫蔽栽培;鲜果采摘质量差,加工不及时;加工技术落后,普遍缺乏青、干果分离技术和设备,缺乏机械脱胶技术和设备,缺乏热风机械干燥技术和设备。人工劳动生产环节多、产品生产成本高造成咖啡竞争力弱,经调查,一个咖啡采摘工日劳动力价格在100~150 元,可采合格鲜果45 kg、可售45 元,不到劳动力价格的一半,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居高难下,部分农户积极性不够,弃收、弃管现象常发生。

(三)加工能力弱,产业链短

咖啡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能力较弱。目前,普洱市咖啡生产企业中,咖啡鲜果初加工企业有540 家,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只有6 家,大多为小、散、弱型的企业,有的还仅是作坊型的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属于提供原料型企业,产品缺乏科技支撑。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技术落后,品质不稳定,深加工产品少,市场开拓严重滞后,缺乏知名品牌,无法摆脱国际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第二、三产业发育不健全,产业链未拉通和扩宽。普洱咖啡年产量达5.5 万t,但受市场和加工能力等因素影响,咖啡原料被国外或外地企业大量抢购,致使普洱市咖啡产值大量减少。

(四)市场占有率低,缺乏话语权

虽然普洱市在国内咖啡种植及产量上处于主要地位,但在终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当地企业主要收购和销售咖啡豆,速溶咖啡、即饮咖啡等终端消费较少,本土品牌的产品在国内主流市场如大型商超中仍难觅踪影。在省内,普洱咖啡品牌的知名度整体不如德宏州、保山潞江坝等。整体而言,缺乏一个资金实力雄厚、能够协调普洱市咖啡生产者的组织机构,小农户或小生产企业难以对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求,由此,过低的市场占有率,让普洱在咖啡、生豆定价上不具备话语权。

(五)有机认证覆盖面不够,品牌建设后劲不足

从有机种植产地、生产过程、产品加工到包装等都需要有机认证,因国内认证机构的国际认可覆盖面和认证能力有限且认证成本较高,普洱市虽然在推进生态咖啡园建设和有机认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认证覆盖面仍然不够。尽管普洱市这几年加强了品牌宣传,但品牌效应仍然不够明显,品牌建设后劲不足,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打出云南普洱咖啡这个地域品牌,独特的“普洱咖啡”品牌没有取得应有的价值效益。目前,普洱市仅有“爱伲庄园”“曼涯”等少量品牌,大部分咖啡企业都属于雀巢、星巴克等大型外资企业的原料供应商且依赖性较强,缺乏本地自有品牌,影响力不够,宣传效益不显著。国内的营销队伍多表现为投机性较强的非专业性营销企业,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普洱市咖啡产业链发展路径

(一)做优第一产业:优化咖啡品种,建设优质基地

1.优化种植品种

一是加强选种、育种科研投入力度,改良现有种植品种。因地制宜,培育、选取适宜普洱市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低的优质咖啡品种种植。二是大力推广符合市场需求、世界咖啡的优良品种发展趋势的咖啡品种,如由阿拉比卡种杂交而来的卡蒂姆咖啡豆种,以满足市场欢迎度高、单位产量高、适合走精品化路线的发展要求。三是逐步优化普洱市咖啡种植结构。提高单一品种咖啡豆的种植比例,逐步形成普洱市优质、特色的优势咖啡品种,提高普洱咖啡产品的辨识度,为普洱咖啡品牌建设奠定坚实的原料基础。

2.建设优质咖啡生产基地

一是提高咖啡种植园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设施农业在咖啡种植园区的建设力度,优化咖啡园区种植结构,改造中低产咖啡种植园区,打造优质、高产咖啡种植示范园,加强有机咖啡种植园区建设力度,建设优质咖啡生产基地。二是加大选种育种、种植、产品研发等重点环节的科技研发力度,因地制宜,重点研发有机、绿色咖啡产品及种植管理技术,加强种植基地与科研单位及加工、贸易企业的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鼓励支持“科、工、贸”相结合。三是依托现代农业,推动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等先进生产管理集成技术在咖啡种植园区的推广,提高咖啡种植的资源利用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四是加强专业种植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强化种植农户或企业种植人员的技术指导,将科学的种植管理理念贯穿至咖啡选育种、种植管理、鲜果采摘等的始终,提高种植人员素质水平。五是减少甚至禁止对土壤、咖啡豆造成污染的传统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利用优化育种、有机肥、有机农药或其他生物方式,达到减少、防治咖啡病虫害及增产的目的,打造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咖啡种植基地。

3.提高初制加工水平

一是提高咖啡采摘标准,强化品类分拣意识。强化科技支撑,探索提高同一棵树同时期成熟豆比例的技术支持,加强对采摘人员的培训力度,在精品咖啡的采摘中逐步放弃“整枝采摘”的方式,采取对成熟咖啡果“选择性采摘”的方式,同时根据采摘鲜果的成熟度、大小等参考标准,加强优质咖啡果在初制环节的分拣,提高鲜果在采摘环节的精品化水平与商品化质量。二是改良现有咖啡初制技术,引进先进的初制加工工艺。在咖啡生豆的加工方式上,逐步放弃简单粗暴的初制方法,采取双重发酵水洗法、红酒处理法、可乐处理法等先进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初制办法,并降低杂质率,提高加工工艺的安全性、稳定性。三是建设、改造标准化咖啡生豆初制厂房(鲜果集中处理中心),提高咖啡生豆初制规范化、清洁化水平及自动化初制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二)做强第二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精深加工

1.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培育壮大具有本土优势的咖啡龙头企业,引导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企业组建咖啡产业集团,支持此类企业上市,扩大普洱咖啡企业的世界影响力。二是引进世界咖啡巨头,鼓励当地龙头企业与国外咖啡巨头建立合资企业、再加工企业,引导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企业组建咖啡产业集团,带动当地咖啡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普洱市咖啡产业的市场知名度与认可度。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用活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措施,强化投资与产业精准对接,引进大企业、落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速建设普洱有机咖啡产业示范庄园,在有机咖啡园建设、精深加工领域实现新突破。四是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深入实施企业一企一策、政企一对一亲人式联系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宣传落实到位。五是因地制宜制定咖啡基地整合方案,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咖啡园流转、股权合作、订单式合作、初制所承包经营等方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小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效解决普洱市咖啡企业小、散、弱和小农户无法对接大市场的突出问题。

2.提升企业加工能力,促进加工精细化

一是建立标准化的咖啡初制工厂及生产加工车间,提升改造现有不符合食品加工要求的初制厂房及加工车间,主要包括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工工艺的改良升级、加工过程的品质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等,对加工厂房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打造云南精品咖啡精深加工园区,提高咖啡精深加工(如咖啡提取物、咖啡冻干粉、速溶咖啡、罐装)能力,延长咖啡产业链条,提高普洱市咖啡产业附加值。

3.创新产品形式多样化

一是加强与饮料巨头合作,推出即饮咖啡、调制咖啡等。通过如可口可乐、统一、康师傅、农夫山泉等已推出或有意推出咖啡类饮料巨头的合作,利用其生产规模优势、品牌优势、销售渠道优势,拓宽普洱咖啡销售渠道,带动以咖啡为主题的饮料行业发展。二是创新咖啡产品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市场需求。提高咖啡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根据市场热点,调节传统产品(如速溶咖啡)与代表消费趋势的产品(如现磨咖啡、挂耳咖啡、冻干咖啡、胶囊咖啡)的生产结构。三是拓展咖啡的消费群体及应用领域,加快研发咖啡保健食品(如针对咖啡对肝脏的保护功效)或咖啡因含量低、满足当代亚健康或其他特殊人群需求的产品品类,探索咖啡在其他各类行业(如日化、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三)做特第三产业:加强数字化、品牌化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加强数字咖啡建设

一是依托智慧农业、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咖啡庄园数字化建设,实现咖啡庄园可视化安防预警、土壤环境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智能联动、安全生产追溯管理的目标。二是建立咖啡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提高对咖啡生产、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等信息监测能力,提高咖啡产业市场监测与预测能力,提升普洱咖啡生产、交易效率水平,促进普洱咖啡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普洱市咖啡产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2.加大品牌化建设力度

一是大力加强普洱市咖啡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整合相关产业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合力,加快提升普洱咖啡区域公共品牌,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共品牌管控体系。二是打造具有普洱特色的高端咖啡和有机咖啡品牌。按照“小众走高端、大众抓有机”的发展思路,利用好普洱市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人文资源,重点打造一批优质高端咖啡生产基地,建设一批以爱伲咖啡“国际雨林联盟认证”为代表的有机咖啡种植园区,组团打造普洱咖啡有机化、高端化的公共品牌形象。三是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在国内外发达地区商场、酒店、机场、高铁站等高端公共场所设立普洱咖啡体验中心、直营店,提升普洱市咖啡品牌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四是引导、鼓励品牌跨界合作,针对目标和潜在消费人群呈年轻、女性化、职场化、高学历化等态势,引导咖啡企业加强与目标消费人群密切相关的国际各知名企业的合作,借用其他品牌影响力加强目标人群对普洱咖啡的可接受度、好感度。五是以节会为载体,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利用“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咖啡生豆大赛”“世界虹吸壶大赛”等活动加强品牌宣传渠道,利用以电影《一点就到家》为代表的各种媒体媒介做好形象公关,讲好绿色有机咖啡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扩大普洱咖啡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六是加强普洱市咖啡氛围营造,打造国内乃至国际咖啡文化新高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利用国内外各类媒体平台,利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地铁、城市繁华街区广告牌,全方位开展咖啡产品、咖啡主题文旅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在市中心或旅游景点等核心区域,打造具有云南特色、普洱特色的“咖啡一条街”,提高消费者体验水平。以“咖啡特色小镇”“咖啡庄园”为平台,打造咖啡文旅胜地,以优质高端咖啡产品、体验中心为基础,提升普洱咖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设立咖啡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首期4 亿元规模,由咖啡产业集团在全产业链进行股权投资),增强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融资能力。二是着力打造“种植园—咖啡店(体验中心)”的经营模式,引导咖啡企业以咖啡种植基地为依托,以优质、差异化的产品和到店服务,结合咖啡互补商品(如牛奶、甜点、咖啡文创)或互补服务(如书店、猫主题咖啡馆)为吸引点,打造一批优质、有特色的咖啡体验、消费平台,并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掌握,快速调整企业种植、加工的结构。三是大力培育咖啡庄园经济,建设以优质咖啡种植基地为基础,打造一批集咖啡采摘、初制、研磨、冲泡等体验、庄园食宿、文旅为一体的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咖啡产业示范园区,促进咖啡文创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四是结合咖啡庄园,积极探索咖啡相关产业。如在咖啡庄园或种植园区,探索以“咖啡鸡”特色林下经济为代表的种植、养殖业或结合普洱市、云南省各类名优产品(如开发咖啡佐餐食品、冲泡器具),探索具有云南、普洱特色的咖啡发展道路,拓宽咖啡种植园区收入来源,同时加大特色产品的供应,强化咖啡文旅产业产品的差异性,进一步提升咖啡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五是抓住市场机遇,结合咖啡全产业链不同特点,利用好“直播+”“电商+”等宣传营销渠道。借鉴电影《一点就到家》对普洱咖啡的成功宣传,结合“直播经济”和电商、线下平台,充分展示普洱咖啡全产业链及附属产业的生产加工等过程,最大程度提高消费者对普洱咖啡的认知水平、接受度,促进咖啡全产业链及附属产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普洱咖啡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46
普洱市夏季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下午三点的咖啡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42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28
101咖啡
现代装饰(2018年4期)2018-05-22 02:57:59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26
一颗咖啡糖
小布老虎(2016年1期)2016-12-01 05:45:27
咖啡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31:58
普洱市抢先抓早开展植树活动
云南林业(2014年4期)2014-02-28 2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