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琦,赵建武
(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山西晋中 030600)
水文县地处山西省吕梁市东侧,是山西省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红薯种植区之一。由于红薯及其加工的食品中含有大量淀粉、植物纤维、维生素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并且能够有效促进人体消化,因此在消费者中得到了广泛青睐。如今,红薯种植业已经发展成为水文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当地出产的红薯由于淀粉和糖的含量极高,在国内闻名遐迩,其红薯种植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具有很高的研究与推广价值。
水文县为盆地地形,昼夜温差大,土壤为疏松透气的沙壤土,酸碱度达到了pH值5-7,这为红薯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水文县的地质条件天然适宜红薯的种植,地势较高的田地由于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水汽条件,并且更加有利于空气流通,对红薯的生长非常有利。
良种的选择是红薯品种选择的重要环节。选择良种时应当以当地的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和品种习性作为主要依据。考虑到水文县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供应高端消费市场的种植户可以优先选择红心薯、紫心薯或迷你薯;抗病能力强的薯种有利于提早上市;用于淀粉加工的红薯在选择良种的过程中应当优先选择淀粉含量高的薯种。
壮苗在插苗后的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成熟早、结薯多、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弱苗则生长缓慢、结薯少、产量低。由此可见,红薯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育苗工作的质量,育苗在红薯栽培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每年3月下旬,水文县的温度升高至16℃左右时,红薯开始进入萌芽期,因此应在每年春季气温上升至13℃左右时开始覆膜工作,确保气温达到16℃时覆膜工作能够完成,然后开始制作苗床。应依据实际需求确定苗床的尺寸,并选择没有病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方便管理的土地作为苗床。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苗床上撒一定比例的药物达到消毒作用,杀死苗床中原有的病菌。苗床建成后,为了做好排薯准备,应当及时对苗床进行升温。
为了方便日后对苗床进行管理,薯苗的生长应当尽量整齐,因此种薯经过晒干和消毒之后应当在苗床上排列整齐。排列整齐的种薯应及时浇水,种薯之间的缝隙应用细土填满,覆土均匀之后采用薄膜进行覆盖保温。为了提高种薯的出苗率,避免地下水位较高处的种薯发生腐烂,及时挖掘排水沟进行排水。
3.3.1 温度控制
苗床管理的前期需要高温催芽,进入管理中期平温长苗,接近大气温度,后期采用低温炼苗。苗床温度应当在排薯后3天内迅速上升至35℃,然后下降到32℃,齐苗后苗床的温度应下降到25℃左右。薯种排好之后的7天应当防止覆膜被大风掀开,以免膜内的温度和湿度产生变化,对薯种发芽造成不利影响。薯种在育苗7天之后逐渐开始生根,15天后发芽,在此期间,为了避免薯苗受到高温影响,膜内温度超过30℃的晴天中午需要掀开薄膜进行降温,及时对过干的苗床进行浇水,降温完成之后及时进行薄膜覆盖,从而保证薯苗能够健康生长。薯苗高度达到20cm之前应采取“催中有炼”的管理方式,起苗前则将苗床温度降至16℃以下的自然温度,采取以炼苗为主的方式进行苗床管理。在此期间,应根据温度变化及时通过揭膜、覆膜等方式调节苗床温度。温度过低时,可以在苗床上浇少量温水促进微生物的活动,通过微生物发酵释放的热量提高苗床温度。为了提高薯苗的成活率,当薯苗长到6-7节时应当逐渐进行炼苗。为了避免薯苗过于紧密,当薯苗长到20-30cm时应当及时剪苗插植,促进薯苗健康成长。
3.3.2 湿度控制
膜内空气和苗床土壤的相对湿度在齐苗以前应当分别保持在95%和80%上下。如需给过干的苗床土壤浇水,应尽量安排在晴天的午后。苗床土壤的相对湿度在齐苗后可以控制在70%-80%,并在起苗之前降到60%。
3.3.3 中耕、培土和追肥
进入4月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应当及时对苗床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施加2-3次尿素。中耕能够提高苗床的通透性,使床温得到进一步提升,中耕松土对于露地苗床尤为重要。中耕可以分两次进行,当薯种的出苗率达到30%-50%时可以进行第一次中耕,第二次中耕可以安排在起苗以后进行。为了促进薯苗生根,提高根须的吸收面积,当薯苗高度达到10cm时应在薯苗根部培土,培土厚度以3cm左右为宜。在薯苗起一两次时,应及时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将尿素兑水均匀配洒在苗床上,从而为再生幼苗提供充分的营养。
根据土壤的肥力、栽插的时间和红薯的品种特征等条件确定栽插密度,通常情况下肥力较强的土壤适宜栽插大薯和长蔓品种的红薯,每hm2可以栽插2 500-3 000株,行距0.8m,株距0.27-0.30m;肥力较低的土壤适宜栽插小薯和短蔓品种的红薯。每hm2栽插中蔓品种红薯的数量宜为3 000-3 500株,行距0.8m,株距0.23-0.27m。红薯应插种在土壤肥沃、运输方便、灌溉良好的沙质土壤中,采用土层较深、保水保肥效果好、有大量微生物在根部活动的高垄双行插植模式能够有效促进红薯根系的生长,结薯更大,并且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排涝和抗旱作用,从而促进红薯产量的有效提高。采用高垄双行栽插模式的红薯能够在白天吸收更多热量,并且土壤在夜晚能够取得更好的散热效果,红薯块在较大的昼夜温差下能够更好的进行物质积累。通常情况下,垄高可以设置在25-30cm,保持合理的栽插密度,促进红薯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为了提高红薯的产量,促进红薯的物质积累,早插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从而实现红薯营养生长期的延长。对光合作用进行更加充分高效的利用,实现红薯生长结构的优化,促进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红薯健康生长。插苗处理可以在4月中下旬气温稳定在16℃时进行,根据多年农业生产经验,采用芽插等方式代替剪苗插能够有效节约薯种的使用量,提前早插的时间,因此应当在红薯产业的发展中大力推广芽插技术。通常情况下,芽插可以从四月中旬开始,第二批芽可以在经过5-7天后拔出栽插,拔芽的次数最多时能够达到4次。为了促进苗芽的生长,每次拔芽之后都应及时追肥、松土和除草。五月初芽插结束后可以进行剪苗插。
红薯的田间管理可以根据生长周期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生长前期的管理重点应当放在促进根系发育和个体植株与群体的均衡生长方面,薯苗栽插完成4天之后应对缺苗和死苗及时进行补苗,补苗应优先选择大苗、壮苗,并及时浇水促进成活。此外,应对薯苗的补插给予充分重视,尽早进行,保证齐苗、全苗,提高红薯的产量。为了方便后期管理,要保证补插的薯苗能够和原有的薯苗保持同步生长,应重点管理补插的薯苗。
与此同时,应将中耕作为田间管理的重点环节给予充分重视。通过中耕将田间杂草铲除干净,做到寸土不漏、棵草不留。中耕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中耕的深度必须达到4-6cm,第二次中耕的深度应为3-4cm,在第一次中耕的15天后进行。通过中耕能够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减少水分流失,提升根苗的健康状况。红薯主茎顶部的薯芽应在主茎长度达到50cm时在晴天摘除,分支顶部的薯芽应在分支长度达到40cm时摘除。对生长速度过快的红薯应加强监测并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控制。
红薯的生长离不开水分的供给。红薯生长中期需要依据苗期、地力、天气等做好排水工作,保证田间雨后无积水。当田间水分低于60%时需要通过灌溉进行补充,高于80%时则需要采取排水措施。通过中耕、除草、培土等技术手段可以保证红薯幼苗在生长期水分充足,促进根系的充分发育。遇到干旱的红薯在生长期内应及时浇水补充水分。尽早对成活的插植薯苗进行中耕,次数通常以两次为宜,直至薯蔓长满土垄,防止影响茎叶的生长。
为了抑制红薯茎叶的生长,可以在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将红薯的枝蔓提起后轻轻放回原处,从而避免红薯结在不定根上。红薯叶片可能会在提蔓过程中由于薯藤折断、翻藤等原因受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加以注意,避免出现叶片变黄脱落、死蔓等现象,对红薯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水肥管理是促进红薯高产的有效措施,红薯在生长过程中通常需要经过3次浇水。首次浇水在薯苗栽插之后,为了促进薯苗成活应及时进行浇水。30天之后,根据土壤情况合理安排第二次浇水,坚持“沟内灌水垄内土壤不板结”的浇水原则,为薯块膨大创造良好条件。最后一次浇水应在薯块膨大期进行,确保红薯产量的提升。浇水时间应根据土壤和天气的具体情况确定,距离收获20天之前应停止浇水。
为了改善薯块生长的健康状况,施肥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化原则,如在沟内施加一定量的尿素、硫酸钾等肥料后应及时浇水。红薯高产的关键时期是薯块生长的中后期,这一时期通过科学施肥和水肥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红薯的产量。当红薯茎干的地上部分变黄、干枯,可以通过浇水施加一定量的硫酸钾和尿素加以改善。
通过叶面喷肥能够有效延缓生长后期的红薯茎叶早衰现象,使茎叶的功能期得以延长,为薯块膨大争取更多时间。地块如发生贪青应停止追肥,有条件的地块遇到秋寒可以浇一次水。
当前,红薯病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繁殖无病种苗和药剂浸苗两种方式来实现。黑斑病是文水县红薯生长过程中的高发病害之一,为了防治黑斑病,薯种在育苗期可以使用一定量的甲基托布津进行一次浸泡,然后在栽插期间对薯苗的基部采用甲基托布津再次浸泡一段时间。对发生在红薯生长中后期的黑斑病可以采用根部液灌多菌灵的方式进行治疗。
金针虫、红薯天蛾、潜叶蛾是文水县红薯生长过程中的高发虫害,金针虫可以使用苦参碱进行防治,阴天或者晴天的上午使用效果通常比较好。红薯病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红薯没有一定的成熟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收获期。红薯的收获期因此可以根据种类、用途、后茬安排等情况具体确定,但薯块在低于18℃的地温下会停止膨大,地温低于9℃时就会发生冷害。因此,收获时间宜选在平均气温稳定在15℃时,收获结束时气温不得低于10℃,高产田的收获期可适当延长。文水县出产的用于加工的红薯,收获期可以设置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用于留种的薯块必须质量优良,并使用药剂进行必要的处理,然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妥善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