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萍 赵成喜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300)
近几年来,产学合作已经不是当前职业教育独有的教学手段,许多高等本科院校也开始积极地运用产学合作方式,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于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不断提高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铸造,而这也使产学合作教学模式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上有别于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能够直接面向市场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服务,对于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产学合作会为这一类院校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能够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打造出新的路径。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对课程进行开发主要是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配合完成,而在产学合作理念下,企业也可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出企业的职业资源,结合企业用人需求,由教育部门、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进而带来全新的课程开发格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着较为突出的职业竞争优势,企业希望通过选用本科应用型人才来获得高综合素养的人力资源。相较于高中学历,或者是中专学历,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将更加完善、领域更宽、专业性更强、交互能力更为突出。优秀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具备胜任职业岗位技能的优势,而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与职业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所以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1]。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必须迎合企业岗位需求,做好明确的定位。
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本质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的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相关的关键能力。职业技术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具备完成主要岗位任务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勇于进取的工作态度,注重职业能力养成。课程开发是面向整个职业环境的,应该关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发展趋势,并以此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课程方案。将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转化成具体课程目标,并将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关注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引导[2]。
产学合作条件下对于课程进行开发,其核心目标是要开发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促进教师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各相关要素之间的互动联系,是各方职业能力和职业手段的整合。形成校企专家互动,需要依靠良性开发机制,而关键便是对产学合作课程进行创新开发。在其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内的领域专家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岗位特点,明白岗位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分析,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任务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课程开发时相关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并将其转化为课程目标,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中严格的逻辑递进理念束缚,而是按照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进行横向的课程组织,将职业技能、学科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整合到课程体系中,科学规划课程设置,真正形成符合产学合作教学要求的课程方案[3][4]。
在运用产学合作之前,教学过程管理大部分是由教学行政部门进行单方面的管理,虽然管理效率较高,但是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情况、教学实际与企业用人需要不匹配、职业技能和知识内容落后于当前市场发展环境和企业用工现状等,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现在运用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过程管理上,真正落实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对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进行改革。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学校和企业双重参与,并建立起完整的组织形式,才能够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出二者的责任与功能。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所建立起的组织机构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组织机构一般是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与企业职业标兵或行业专家所组成。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引领性的工作,通过开展日常管理,将企业与行业专家所提出的指导建议落到实处;行业专家则应该发挥出指导和监督的作用[5]。
进行教学过程管理虽然采取的是学校和职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缔了学校原有的管理责任,也并不是对所有事情一并统管,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具体而言,将包含教学设计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三个层次[6]。在教学设计管理上,企业与行业专家应该全程参与,共同指导学校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突出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学校与行业共同参与对企业以及行业调研,听取一线专家的职业能力分析,并确定课程专业方向和核心课程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进入到教学组织管理时,则需要搭建起由企业负责落实的教学组织管理平台,融入企业文化,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对学生进行现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而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则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充分体现出企业文化、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所开展的教学评价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学合作的落实,强化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曾经学校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都是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主要由学校、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评价,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7]。而在产学合作条件下,则需要企业的共同参与,突出企业评价的重要意义,教学评价时因为有了企业或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使企业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是表决权,这样便可以使产学合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落实,提高广大师生的重视。
由于企业或者是行业专家参与到高校教学评价之中就会导致教学评价标准发生改变,无论是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都将不再仅仅限制在学校之中,或者是课堂之上,而是能够实现有效的延展。在企业、社会等各方面都能够进行教学评价,企业会有更多的元素渗透到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中,甚至在很多领域中企业的认可度会成为评价结果的决定性因素[8]。
建立“学分银行”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理念,是指利用订单式的产学合作教学手段,促进学校教育走向市场、走入企业,帮助企业可以高效率地获得一批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型人才。利用“学分银行”需要学校积极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制度,企业内的员工可以一边参与学校学习,一边进行职业实践,既能够获得提高文化素养的机会,也能够不断加强岗位技术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学校促进教育沟通衔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9]。
建立“学分银行”最为有效的任务内容是要开发出灵活的学分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或企业员工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进步总任务,将总任务进行划分,分成若干个学分模块。比如可以设计出文化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实践能力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块来进行人力资源的选择,也可以向学校提出建议,要求学校设置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块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有更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而且不同模块学分完成可以在学校内进行,也可以在企业实践中进行[10]。
学校学科发展需要依赖于优秀的师资力量,而在产学合作条件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实现双试行师资队伍建设。这主要是指企业专家和教师应该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共同构建起专业、先进的教师团队,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进步。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所拥有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果不能对这些不足进行有效的解决,产学合作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果,相关专业也无法获得长足发展。实际上,深入分析产学合作教育理念能够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带来许多新的思路。
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建设,往往需要社会力量、学校力量,甚至于政府力量共同参与其中,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准[11]。政府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决定力量,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以政策法规的方式促进学校和企业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化;学校则需要成为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的主导,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教学条件和经费的充足,保障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则作为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应该将师资力量建设作为自身事业来进行真实有效的开展,积极寻找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切合点,尽可能实现与学校之间的双赢。只有真正打造出政府引导学校贯彻企业参与的运行模式,才能够使双师资力量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在产学合作条件下进行双师师资力量的建设有很多的资源优势。产学合作可以成为双师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成为专业教师的就业新机遇。在进行产学合作教学实践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划引导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同步开展:一是具备条件的教师可以先行脱产,直接到企业内进行生产操作实践锻炼,不断积累一线工作的经验,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以此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二是教师也可以通过半脱产的方式,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锻炼,既不影响日常教学活动,又能够获得在企业内进行职业锻炼的机会,更能够为企业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理论,引导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三是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兼职或者是参与企业教育培训,以此来获得间接的岗位实践锻炼;四是教师可以在企业内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衔接;五是从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教师资源,开展科研,为创新发展增加羽翼[12]。
在产学合作条件下,学生管理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会有更强的个性化引导效果,管理内容会更加具体细致,管理效果也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企业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便是其是否能够认同企业文化,是否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促进企业发展。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学生企业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学校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共同的规划与设定,使学生在学校内接受教育和管理时便能够逐渐理解企业文化,主动向企业发展靠拢。校内的一些学生管理内容也可以引入企业员工管理内容,提前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铸造。
在产学结合条件下进行人才培养往往会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以此来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管理联动,但是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准确把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如果没有准确把握利益共同点,就会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联动。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学校和企业都会将学生管理视为对方的责任,进而就会导致对学生管理出现缺位的情况。而如果学校仍然沿用校园内管理的思维,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包办,则会导致其失去配合教育的积极性,无法发挥出产学结合的作用效果。所以学校和企业在开展顶岗实习时必须协同制定学生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责任,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虽然目前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但是这仍然没有影响到产学合作的发展进程,在高校进行独立办学的体系下,学校对于人才培养有着较为独立的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规划,开展独特性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进行主动控制,运用产学合作会带来全新的管理思想,促进独立院校教学管理发生改革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