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乔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
随着设计创意、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设计管理越来越成为显学并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学科地位。但设计管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制约了设计管理学科的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设计管理岗位和职位的重要性尚没有获得应有的独立和尊重,阻碍了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设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一些探讨。
“设计管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设计师马歇尔·法尔利 (Michael Farry)于1966年正式提出,他认为设计管理在于界定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1]。王跃生在《设计管理的提出及其理论框架》一文中指出:设计管理就是让设计企业与部门借助管理这一行为来实现设计市场的繁荣,以此实现设计行业的科学系统发展[2]。韩国产业振兴院院长郑庆源(Kyung-won Chung)认为设计管理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把设计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的战略工具,研究管理者、设计师和专家的知识结构,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1]。总而言之,设计管理关注的对象是设计师、设计活动;设计管理的过程就是要建立一套有关设计的科学运行系统;设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组织和指导设计活动创造新产品和新价值。综合前人的论述,笔者认为设计管理就是通过管理的思维方式,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有序合理地对产品设计流程、产品创造活动进行引导、规范、协调、指挥、决策的一系列行为的集成,最终要实现设计创意价值的永续发展。笔者还认为设计管理是一个技能型、专业型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具有专业技能的独特性和个性。
设计管理的类型非常多,其丰富程度不比管理学中对管理的分类来得少。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设计管理可以分为设计行政管理(政府主管)、设计协会管理(协会主管)、设计企业管理(企业主管)、设计项目管理(项目组主管)等;从被管理者或管理对象的角度来说,设计管理可以分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设计创意管理、设计流程管理、设计品牌管理、设计时间管理、设计信息管理、设计营销管理等;从设计活动的性质来看,设计管理可以分为设计服务管理(服务性)、设计教育管理(教育性)、设计商业管理(商业性)、设计文化管理 (文化性)等;从设计的公益性、服务性来看,存在着设计事业管理;从设计的经营性、营利性来看,存在着设计产业管理;从设计创造的过程性行为来看,设计管理可以分为设计策划管理、设计组织管理、设计创意管理、设计制图管理、设计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管理、设计消费管理、设计风险管理等;如果从不同的设计行业或设计门类来看,设计管理又可以分为建筑设计管理、艺术设计管理、广告设计管理、服装设计管理、工业设计管理、产品设计管理等。上述不同的设计管理并非终端类型,每一个设计管理还能再细分下去,尽管它们之间有交叉性,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每一个设计管理类型都有一些自己的侧重点、个性点,甚至每一种设计管理的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原则、管理目标都不尽相同,如果把每一类设计管理的研究和理论都建立起来,设计管理同样是一个体量恢弘、分支庞杂的学科。
设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性创造活动,需要经历管理设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链条[3],这样的实践性创造活动“自原始时代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而产生了,但一直没有名分”[4],例如我国至今都没有成立独立的设计管理专业或形成独立的设计管理学科。本文倡议在一级设计学下面成立二级或三级学科:“设计管理学”,前提是要做好设计管理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
1.3.1 厘清各类设计管理的学理关系设计管理理论不是随意的想象或编造,它也需要经过严密的考察、计算、逻辑论证,是一套科学方法应用之后的学术性总结,同样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学理性。设计管理理论一旦建立,不应该随着其他因素或条件的变化而随意变化,其理论体系应当保持充足的弹性、调适性和自洽性,并能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设计管理活动中,且对设计管理实践产生强大的指导功能。上文提及的各类设计管理虽然由于管理对象的不同而带有不同的具体职能,但某些一般性设计管理理论仍然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设计管理,如“一个战略型的设计企业应当致力于创造自己的设计品牌”[4]。这样的观点肯定是颠扑不灭的,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可以用于指导设计组织、设计企业、设计产品所有类型的管理活动。
各类设计管理其实都属于设计和管理的交叉领域,它们理论的形成应当是设计理论、管理理论的交互融合,也就是说设计管理的理论研究要严密关注设计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的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再熔炼而成。这是各类设计管理统一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石,这使得各类设计管理之间构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根同源。另一方面,设计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专业特征、技术特征,这种行业、专业、技术主要是围绕设计学而展开的,这就要求设计管理要为设计创造服务,为设计活动提供方便、规范设计流程、提升设计效率、增强设计品质、创新设计价值,一切的设计管理都必须在这5个方面选其一或选其多去规划管理、设置管理、完善管理。不同的阶段选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新建的设计公司而言,显然为设计活动提供方便、规范设计流程更加重要;对于发展中的设计公司而言,显然提升设计效率、增强设计品质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对于成熟型的设计公司,创新设计价值好像更为迫切,否则如何实现转型而不会陷入物极必反的境地?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显然要为设计团队提供方便、组建团队包括规范设计团队的行为;设计营销管理却要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方便、与消费者做朋友从而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设计生产管理却是为生产行为和生产流程提供方便的管理活动,同时关注原材料的合规性、生产动作的合法性和生产工艺的合适性,这是设计生产管理提升设计效率、增强设计品质的核心内容。各种设计管理都有自身特点,只有通过对实践理论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厘清各类设计管理之间的关系。
1.3.2 奠定设计管理学的基础设计管理所实施的管理主要是为设计活动服务的,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设计出优质的产品以及创造出适用的美学价值才是目的,所以设计管理者要与设计师建立良好而持久的关系,要努力与设计师做朋友,设计管理者既要懂管理,最好也要精通一些设计常识,才能进入设计师的内心和创意的核心层级。设计师虽然是被管理者,但设计师担任设计管理者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设计师要想转型为成功的设计管理者,拥有企业大局观、有意识地控制一下感性的流露、学习并掌握一些管理知识和管理技巧是必不可少的锻炼。这些就是设计学和管理学交叉构筑设计管理理论的基本做法。设计管理理论的研究就是要从学理上明确设计管理的地位和功能,帮助其他服务部门和服务环节找到自身在设计活动中的定位,从而理顺设计组织的内外部关系。观念上的模糊、理论上的缺失导致设计组织的管理陷入一般性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误区,公司老总、行政人员往往把自己当成了设计管理的专职人员,以业余的态度和做法去指挥设计生产活动,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设计管理理论的研究极为迫切,设计管理学科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切交叉学科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过程,设计管理学的建立同样如此。绪宗刚认为交叉学科理论系统的形成过程具有8个具体阶段,其中理论借鉴、形成概念模型阶段是学科确立的基础阶段;概念调适的阶段则为交叉学科提供了更进一步意义上的提升与成熟[5]。设计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为了建立设计管理的概念模型,后续的理论研究就是对概念证实或证伪,这是概念调适的重要过程。概念、观点、理式是指导实践的内在依据,自身内在依据的缺失只会导致设计管理倒向外因,例如设计管理岗沦为“制作海报、控制网络、发布信息这样的角色”“他们只是为了配合经济学家、政治家、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家和策略分析师们而工作”[6]的配角,从而成为一般性行政权力的附庸,那么自立的设计管理学的建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设计管理学的缺位必然导致原创性发明设计、原创性生产制造的缺失,因为设计师和社会实践、社会需求之间缺乏了有效的、准确的衔接和沟通。学科体系的建立是分散、琐碎的学科知识、理论成果不断层叠与融合的结果,设计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全面建设是设计管理学造山运动的系统性过程。
1.3.3 引导设计管理实践的发展理论和学科的建立,旨在指导实践、纠偏实践、壮大实践,实践对理论的迫切需求往往是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归结到设计管理上来,“设计生产实践对设计管理的需求”[3]正是设计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要想建立设计管理学,不但需要研究设计管理的理论架构,同样需要掌握理论建构的命脉,理论建构的命脉是过程和方法手段,在其基础之上才能更快更准地促进理论系统的形成。理论架构是行动纲领,理论建构的命脉是行动过程,理论系统的形成是无数行动结果的总集成,最终的总集成是设计管理人—事—物三维全面增值的大融合。设计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就是为人类社会不断增值的活动与过程。理论系统的不完善、不全面,只会带来实际行动的不明确、不顺畅、不充分,价值增值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在整个设计的实践过程中,离不开管理部门、管理者大量的调研、分析与论证,这是动手做的基础工作,也是形成认识、理念和价值观的过程;如果有先行的理论加持,调研、分析与论证工作就会变得方向准确、行动迅捷、结果可靠,没有先导理论,人类会为此走很多弯路。设计管理的研究需要严密关注设计创造、设计程序、设计生产、设计成果的全行为,这同样是一个研究人类实践性创造和生产的全过程,所以尤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解决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效益之间以及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矛盾[3],前一个矛盾是艺术设计与外部活动的矛盾,后一个矛盾是艺术设计内部的矛盾,这正是设计管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1)主动融入外延性的社会化管理,这可以补充和拓展一般管理学的内容和发展;(2)坚守内涵性的本位化管理,这能更专业地指导设计创造活动的实践。总之,用一般性的管理来代替设计管理或以行政代设计,既会加深前一个矛盾,又无法真正解决设计本身自带的“后一个矛盾”。
设计管理的理论体系有很多种架构方式,从设计管理主体、设计管理客体、设计管理介体、设计管理本体4个角度去考察,分别都能归纳出一套理论体系,本文从这4个方面展开考察,分别对这“四体”进行理论体系的建构。
1.4.1 设计管理主体性理论体系设计管理主体指的是设计管理者。设计管理者有很多,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设计管理者,从设计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发布角度来说,政府职能部门是一类设计管理的主体,这就形成设计行政管理;从地域性或行业性设计管理政策的制定、落实、监管的角度出发,设计行业协会是其主要的设计管理主体,这就形成了设计协会管理;如果考虑中介自身自为的内在管理,显然设计中介又成为设计管理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设计中介管理,其中大多数属于设计企业管理。以上属于组织型设计管理。落实到设计管理的微观上来看,有关政府官员、协会领导、企业老总、设计部门经理、设计项目经理、设计项目主管、主设计师、设计现场主管等就是个人性的设计管理主体,这就产生了个体型设计管理,即从管理职位的角度出发对设计所做的管理,由此就形成组织型设计管理理论、个体型设计管理理论。
1.4.2 设计管理客体性理论体系设计管理客体也就是指设计管理的管理对象。设计政策、市场、教育、文化、创意、品牌、设计项目、设计团队、时间、信息、材料、工艺、技术、生产流程、营销、售后服务等都是设计管理的客体,这就形成了设计政策管理、设计市场管理、设计教育管理、设计文化管理、设计创意管理、设计品牌管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管理、设计时间管理、设计信息管理、设计材料管理、设计工艺管理、设计技术管理、设计合同管理、设计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管理、设计售后服务管理等。其中,设计政策带有广泛的普适性,所以设计政策管理属于宏观视阈的设计管理;设计市场、设计教育、设计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行业性,所以属于中观视阈的设计管理;设计创意管理、设计品牌管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管理目标较为明确,所以属于微观视阈的设计管理;而设计时间管理、设计信息管理、设计材料管理、设计工艺管理、设计技术管理、设计合同管理、设计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管理、设计售后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化,所以属于渺观设计管理。这样,宏、中、微、渺的设计管理理论体系就形成了。
1.4.3 设计管理介体性理论体系设计管理介体是指设计管理的方法手段,即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中间媒质。设计管理者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管理设计活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合同章程、经济奖罚、柔性情感等都是设计管理者常用的管理手段,这就形成了设计政策管理、设计法规管理、设计契约管理、设计激励管理、柔性设计管理等理论方向。现在的科技监管手段也越来越多,例如数码监控技术、远程监控技术、大数据采集技术、信息分析技术、图像解析技术、线上培训、智慧工厂、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会普遍应用于设计管理领域,所以,就又出现了智慧设计管理。这样,设计政策管理、设计法规管理、设计契约管理、设计激励管理、柔性设计管理、智慧设计管理就构成了设计管理介体性理论体系。
1.4.4 设计管理本体性理论体系设计管理的本体指的是设计管理的个性特征决定了设计管理本身的属性和归宿。例如以服务为主的设计管理就可以称为设计服务管理、公益性设计的管理就可以称为设计公益管理,设计服务管理、设计公益管理又可以统称为设计事业管理;相对而言,营利性、商业性、贸易性设计的管理就可以称为设计商业管理、设计贸易管理,这两者就构成以盈利为主的设计产业管理。设计事业、设计产业是设计活动的两种主要属性,这就构成了两种属性的设计管理,即设计事业管理、设计产业管理,这两大理论显然就是设计管理本体性理论体系的平行架构。
上述4种理论体系中有一定的交叉性、覆叠性,各自也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扩充性,不是绝对割裂、绝对独立的关系,这一点需要注意。
在中国,传统的设计管理主要是行政管理的附庸,设计管理者的专业身份一直没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确立。设计管理职能由一般行政官员承担的后果就是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外行领导内行最大的问题就是造成了许多荒唐而可笑的设计后果。当然,设计管理职能由一般设计师来承担其实也有问题,因为设计师则会过分强调创意的个性、设计的概念和情绪的表达,从而容易失去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的商业前景。设计状况的改变需要从设计管理实践的变革开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全面推进,再加上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的大力发展,设计创意已经作为一种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全球性设计管理的空前繁盛将不可避免,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设计管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都相当超前和发达,给我国的设计创意产业、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启发。
笔者以为,设计管理实践的提升起于对设计管理的理解和公认,这里的公认,指的是设计行业、制造行业要明确设计管理的独立地位、认识设计管理存在的价值、承认设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现代的设计已经成为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由于其复杂多变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7],在未来的设计竞争中,现代技术的普及、联通和赋权决定技术之间的学习、借鉴、模仿越来越容易,而企业与企业、国与国设计创意和生产制造最大的差异就来自于设计管理。设计管理的理念、设计管理的方向、设计管理的价值取向、设计管理的制度、设计管理的行为习惯、设计管理的严谨程度、设计管理的文化是模仿不来的,想通过学习而发生设计管理体制、设计管理机制和设计管理文化的转移,非常艰难,而这些才是决定设计创意品质高低的关键与背后的力量。
优秀的设计需要专业性、技能化、独立式的设计管理作支撑,特别是设计什么?为何设计?设计为谁?如何设计?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取决于设计本身,而是取决于设计管理,是创造理念、造物精神和有效的组织、科学的运营决定了设计的发展和设计产品的优或劣。专业的设计管理师不但要熟悉设计,更要精通管理,当然还要真正了解市场、深谙服务的价值和精髓。设计管理职业和岗位要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独立出来,哪怕没有现成的设计管理人才,也必须赋予设计管理职位以管理设计团队、管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流程、管理设计事务的实权,让他们成为联通设计团队、设计项目、市场需求与企业效率的重要节点和桥梁,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品质、产品形象,这是企业维持下去的根本。
专业性设计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设计管理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管理学和设计学都在蓬勃发展,几乎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管理专业或设计专业,甚至两者并存,管理技能、设计技能的教育、培训在高校内和社会上如火如荼,但开设设计管理、设计经营专业的学校却微乎其微,这导致设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极度匮乏。管理专业的手腕和用计并不完全适合设计管理,设计专业的绘图和材料整合也不完全适合设计管理,设计管理重在从设计专业流程上跟设计师共商物理世界的改造和精神世界的培植,其核心在于从物理出发,归于世理,成于人理,而不是相反。一般的企业认为“致力于挖掘人的潜能与创造力,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贡献”[8]是企业应当遵循的人本管理,这容易陷入把人当工具的用人境地和利润最大化的商用主义,为企业贡献还属于物理和世理,尊重人性规律,让人类生活越来越美好才是设计管理“成于人理”的关键。
设计经营需要从职场中学习[9],也就是说,实践也是设计管理团队养成的重要途径,而实践中的设计管理者往往来自其他行业的 “兼职人”,一半来自职业经理人,一半由设计师担任,其结果就是本身专业的习性、习惯改不掉,要么用官习气去治理设计师、管理设计流程,让设计领域成为权力场;要么用造物流程去设计人,从而越过对人性的分析、市场的挖掘而使设计管理陷入机械与僵化。
设计管理人才属于专业性复合人才,首先需要在高校内成立专门的设计管理专业,聘请长期专注于设计管理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充当师资,同时聘请富有经验的设计管理实践人才担任企业导师,再不济也可以聘请管理专业、设计专业的师资联合任教。文理科高中生都可以报考该专业,专业的学习以理论联系实际、阅读结合实操、案例分析结合情境设置、校内上课携手企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尤其企业实习或校内设计项目小组运营计划的实习期不能少于半年,这部分成绩算作正规学分或计入毕业设计总分。对于设计管理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或培养可以更加生动、活泼和多元化。国家不下狠心设立“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战略”或“培植计划”,中国的制造业、创意业很难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越”。
在改善人类和创造价值的道路上,设计管理顺带的小目标就是要推出适销对路、满足社会审美时尚的产品。但满足需求与欲望的同时是不是还应当提升一下设计产品的品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意义创造”的驱动创新是设计企业获得成功的设计战略核心[10],其中, “意义”就涉及到产品的视觉外观、人机工程、性价比、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系统性解决属于设计创意的所指,而设计产品的外观形象则成了设计创意的能指。由此可见,设计创意不只是设计产品的外观,其实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功能到意义、由形象到价值的系统工程。这就不是设计师所能完成的任务了,无论是结构设计师、外观设计师、工程师,都只擅长在自身的设计范围内提供更先进、更便利、更具吸引力的技术参数、产品物性的方案,却不是“意义创造”的主要负责人,谁来负责设计创意的“意义创造”?只能由设计管理来主动担纲。由设计管理统筹协调下的设计创意模式是对社会、未来和价值更负责任的设计创意模式。
英国设计学者李切尔·库珀(Rachel Cooper)认为,设计师对其社会责任的关注是与两个设计之外的问题并行发展的:公司社会责任运动(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vement) 和 对 可 持 续 性(Sustainability)的日益广泛的定义[11]。设计师关注的是物和物性的创新,与市场的衔接、对企业的贡献、对社会的改良、对人类的完善等一系列的使命都主要由设计管理去思考和策划。政府官员考虑的是政绩,企业老板考虑的是利润,设计管理者不就是定义和规范设计价值的吗?!由设计管理为设计创意提供使用场景的数据和应用前景分析,由设计管理为设计创意提供素材采集的线索与途径,由设计管理协助设计创意完成1到n次的试错实验,由设计管理为设计创意提供政策、人才、材料、技术、资金层面上的最佳选择、最优方案,由设计管理记录和敦促设计创意的推进、演变、化生至成熟的过程等,就是设计管理统筹协调下的设计创意模式,由此产生的设计创意比设计师主导的天才式设计创意更可靠、更方便也更容易成功。
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评判和检验,传统的设计管理检验是一种官本位的检验标准,用行政标准、官场规则去考核和评判业务成绩与技能水平,在现实中并不少见,这是一种权力至上的特色。这种官本位思想在设计管理界的泛滥证明了设计管理地位在实践中的缺失和扭曲。除了前面提及的3个重要措施,还应当对设计管理实践确立实事求是的检验标准。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检验标准?就是变政府、企业权力说了算为公众说了算。获得公众欢迎的设计产品未必有多么高的艺术价值,但一定是非常成功的设计品。公众对制造商的规模没有兴趣,唯一的兴趣是得到与钱等值的东西[12]。如果从企业的角度说,节能增效是管理的目标,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说,高性价比就成了评判设计产品最重要的指标,这两方面的均衡和恰当就是实事求是的检验标准。从设计产品微观的角度考察,当人们使用东西时,他们面临着两个障碍,分别是执行的障碍:要弄清楚这东西该怎么用;以及评估的障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13],设计管理的实践落到实处,也应该如此去考虑问题。
以市场和消费者反馈作为指导检测设计管理的工具其实是颠扑不灭的规律。因为,设计管理的职责主要有:(1)通过对设计市场、产品消费者的调研和研究,设计管理者要协助设计师寻求设计方向、确立设计价值;(2)通过对现有技术、现有原材料的协调整合,设计管理者要指导设计师寻找生产工艺、确立设计流程;(3)通过对现场的指导和管控、对设计流程的跟踪和纠偏,设计管理可以提升设计团队的工作效率,推动设计团队出成果;(4)通过对设计师和设计团队的组织、培训和提升,设计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作战力和创新力,从而提高设计效益。设计管理的技能性、专业性、业务性的管理就体现在这4个方面,而这4个方面始终围绕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让消费者满意、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所以公众才是产品评判和检验的“无冕之王”。设计管理重在服务、协作,是联通造物与理念、启迪传承与创新、协同技术与文化、协调设计师与公众的重要桥梁,这种定位已与追逐权力、体现权威的一般性管理相去甚远。
让公众满意、让公众获得惊喜和实惠,就是最大的价值,设计管理理应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协助企业运营,帮助设计师走出创意困境,这样的理念和实践也才能创生出成功的设计管理、实事求是的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属于一个独立的领域,这是一个极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领域,未来的设计创意、生产制造会越来越离不开专业的设计管理。构建设计管理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构建“专业设计+消费者检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完成情况将决定某国在国际设计创意、设计产业的竞争中处于什么地位。其中,及时(Just In Time,JIT)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许多小程序的速度加快,已经让设计产业“非常迅速地应对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及时生产”。而由设计企业、设计创意引导设计消费的观点,在技术交流、技术普及、技术赋权越来越向着大众的时代正遭遇巨大的挑战。